在電影這個方面,中國有兩個題材始終拍都拍不好,無論拍幾部都拍不好。偏偏這兩個題材是最有可看度也是讨論最具廣泛力的。

第一個就是疫情。

從疫情剛爆發的20 19年底到2020年初之後,陸續出現了中國醫生,你是我的春天,越過寒冬擁抱你,世間有她等一系列講中國疫情的電影。然而導演并沒有精雕細琢,在這種嚴肅而具有廣泛讨論度的題材拍攝上隻停留在了理解的表面。

第二個就是網暴

從20 14年陳凱歌的一部搜索打開了網暴體裁電影的大門。近幾年來随着保你平安講造謠和網暴口碑發酵的成功,也陸續出現了像熱搜,包括現在的這部惡意。

其實搜索這部電影也算是矮子裡面拔高個。在那個年代互聯網剛剛起步發達陳凱歌,這是抓住了人肉技術這個當下最時髦也是最嚴肅最具話題讨論度的熱點,寫了個剛剛及格的故事,拍出了這部電影。然而到現在來看劇情其實是挺懸浮的。公交車上沒有給一位老人讓座就能引起整個中國社會的關注。未免也太誇大化了。

其實在看這部電影前10分鐘,我還在猜陳思誠這次會不會像之前一樣把幾部電影縫在一起。(雖然導演是來牧寬,但我仍相信劇情的編劇有陳思誠的一半功勞。)看到一半的時候那個劇情的結構以及反轉的套路怎麼那麼像周冬雨的呢?最後那個視頻怎麼那麼像搜索的結尾高圓圓的那個視頻呢?

太多刻意沒必要的反轉,為了反轉而反轉。

我真的特别懷疑電影裡面的那個人說的那句話,是不是陳思成對自己對你的自嘲呢?

天天反轉來反轉去的不累嗎?

标題原名叫惡女,後面改成惡意。是整部電影,就像一個适應性測試一樣,在電影中通過幾個事件多次點題惡意。我隻說太太,太刻意了,這不就跟馮小剛的向陽花在電影裡面多次刻意的點題一樣嗎?

黃軒其實也不能算是男主,我也不懂他這個角色的意義到底是啥?請問在這個裡面起到了什麼作用?電影快結束的時候突然就給你來一個有用的,然後突然就破案了?陳思誠在編這種劇情,甚至已經不用考慮觀衆的那種感受了,直接夢到哪句編哪句夢到哪裡拍哪裡。難道是因為之前的解密拍夢拍得還不夠在這部電影裡面還是繼續拍這種嗎?

這個電影如果把黃軒設置成兇手,然後最後那個終極大反轉,把前面所有鋪墊的細節全部通過黃軒這個角色連接起來。或者是讓那個李悅突然反轉,然後說她就是真正的兇手。我覺得這樣拍更好。這個結尾也像是夢裡面蹦出來的一樣。沒還想跳樓護士去拉沒拉住。然後兩人雙雙跳樓結尾給你展示個PPT模闆一樣的抒情片段一個接一個,女孩錄視頻,然後又是母親,然後又是女孩和護士坐在天台上聊天。結尾最後又讓黃軒湊一點時長。然後電影就結束了,現在我也是不想說了,票房不好其實也情有可原。連反轉都做不到像消失的她和誤殺那種反轉精彩的程度了,票房怎麼可能會高呢?

看電影的時候猜都猜得到那個半路冒出來的道哥在直播的時候要突然揭露真相,這不就跟周冬雨的熱搜裡面那個相似的情節一模一樣嗎?這是直接模闆反轉套路直接套用吧。

後面也猜都猜得到梅婷演的那個母親拔掉氣管是想讓他的女兒不遭受那麼多的痛苦,想讓女兒解脫。

後面也猜都猜得到李庚希這個角色身上有秘密。

唉😔

血淚的那個場面算是電影中唯一可看的地方了,另外就是為什麼這個電影裡面打破第四面牆?不會以為這樣就能打動觀衆了吧?然後1小時的時候又給我們說了那麼大堆大道理。說教意味未免也太濃了。其實有0個人不懂這些道理。

PS :我唯一猜錯的一個反轉是以為那個丈夫是兇手。結果結局結束了之後,這個丈夫也隻是一個工具人的角色,包括艾麗娅那個角色。不明白這些工具人到底有什麼用?

另外就是楊恩又能不要再演這種角色了!你完全可以像王聖迪那樣去挑戰默殺裡面的那種。為何要執着于癌症這種角色遲遲不肯出來?

缺點太多了,這裡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哎,言此于此,不想再說太多。

唯一拍網暴題材拍得好一點的,也就是保你平安了。但是那也是在嚴肅的題材上加了喜劇呈現的效果。

在當今這個颠的要死的社會。拍這種最後隻會給你說教的電影已經毫無用處。

我們需要的是真正探讨網暴深度,人性多面性的電影!而不是什麼依靠反轉和懸疑自以為揭露真相的那種電影!

諷刺的是電影裡面的那些東西為的是流量。電影本身為的是票房。

最後...

我想:真正拍出深度的探讨這個題材的電影,估計都在廣電局裡面堆積着沒有過審吧🤣

另外,關于這部電影最大的争議就是惡女這個設定。

反正我難以做評價吧。

個人覺得。

陳思成人可以在唐人街探案三口碑失利的情況下,還能拍出一部唐探1900的續集來延續票房神話。

那這邊建議可以拍一部這個電影的續集。

名字叫惡男(又名:惡意2 )

反正我心裡面已經有了合适的男主角人選

感覺拍出來票房應該會比這一部高一倍吧。

既然誤殺那種套路的電影都能拍三部。這𠆤電影為什麼不能呢?

第三部還可以直接叫《惡人》

将前兩部的内容結合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