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是枝裕和導演非常高産。繼去年憑借《掮客》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并為宋康昊摘得戛納影帝後,這次他又帶着在本土創作的影片《怪物》重返戛納。

...
電影《怪物》劇組在戛納

目前,這部新作在銀幕場刊上的評分為2.3,暫列第二。這個成績對于是枝裕和這樣已經拿到過金棕榈的熱門導演來說,确實算不上太過理想。相較于《小偷家族》場刊3.2的高分,更是有着明顯的差距。

...
銀幕場刊評分

影片《怪物》的編劇是中國觀衆非常熟悉的坂元裕二,他的代表作有《東京愛情故事》《四重奏》等。而此次《怪物》的故事則通過一樁懸疑事件切入:

平靜的湖畔小鎮,安藤櫻飾演的單親媽媽早織、永山瑛太飾演的老師保利,以及天真爛漫的孩子們原本過着安穩的生活,卻偶然因為一次校園沖突,漸漸酵釀成軒然大波,引起社會與媒體的關注。當整個事态越來越嚴重,竟在一個暴風雨的清晨,兩個男孩雙雙失去了蹤影……

...
電影《怪物》将于6月2日在日本公映

這次,是枝裕和再度引入最擅長的兒童視角,隻是故事結構采取的三段式,從三個不同角色的感受出發來看待同一件事情。這樣的結構并不新鮮,但對于是枝裕和來說,這尚屬首次嘗試。

...

當然,也正因為感受的差異,故事的懸念感便由此而生。尤其是安藤櫻飾演的母親,作為影片第一段落的主視角,她的孩子以及所遇到的人,個個都散發着古怪氣息。而當觀衆準備随母親視角慢慢解開謎團時,是枝裕和卻筆鋒一轉,又把焦點放到風暴中心的老師身上。可以說,這是一個節奏感比較強的懸疑故事。

...

影片名為“怪物”,不僅僅是因為影片中出現了有關“怪物”的意象,更在于故事中幾乎每個人都有古怪的一面,而這些古怪或多或少都來源于一些悲傷的記憶,或者周遭身處的複雜的人際關系。所以《怪物》的本質,還是在探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以及跟自己的相處,隻不過因為孩童視角比較突出,所以打上了鮮明的是枝裕和烙印。

...

談到創作初衷,是枝裕和做出了這樣的闡述:“我是第一次和坂元裕二合作,他是我最尊敬的活躍的編劇。我比他大一點,但我們生活在同樣的時代,在昏暗的天空下呼吸着同樣的空氣。我們寫了關于忽視、刑事罪犯和僞家族的故事,這些故事甚至有相似的主題。盡管我們是在不同時間點寫的。然而,我們采取了各自獨特的展現方式。這就像吸入相同的空氣,呼出的卻不同。我在2019年加入劇本的開發,那時疫情讓世界天翻地覆,令人驚訝的是,這個故事反映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裂痕。這次能夠與我想合作的制片人、編劇、包括坂本龍一合作,我感到非常自豪。”

...

由于《怪物》屬于不便過度劇透的影片,關于各個角色的命運和選擇,我們在此不過多讨論,為更多影迷留下觀影時的快感。

回望是枝裕和的導演履曆,我們不難發現,他稱得上是與戛納電影節關系最為緊密的亞洲導演(甚至沒有之一)。從2001年的第三部劇情長片《距離》開始,是枝裕和便踏上了這條長長的戛納紅毯。直到2018年《小偷家族》摘得金棕榈時,他入圍過戛納電影節的作品數量已達到七部之多。

...
2001《距離》
...
2018《小偷家族》

但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空氣人偶》和《比海更深》這兩部作品并沒有進駐主競賽,而是入圍的一種關注單元。尤其是2016年的《比海更深》,考慮到前一年的《海街日記》還處于主競賽梯隊,這待遇顯然是屬于被降級。

這也從側面說明,哪怕戛納存在着所謂嫡系,對明星影人有着種種優待,可一旦發現創作者存在着自我重複的勢頭,戛納也會亮明态度,不留情面地将之遏止。

...
2009《空氣人偶》
...
2016《比海更深》

近年來,是枝裕和确實身處于自我重複的漩渦裡。

縱觀是枝裕和的絕大多數作品,往往都是脫胎于社會新聞、漫畫、小說等先于電影而存在的叙事載體,而非原創故事。這樣的創作手法,對于切入點的選擇和深挖内核的決心有着較高的考驗。而他賴以成名的殺手锏恰恰正在于此——綿裡藏針的口吻和筆觸。盡管以家庭題材為主,他也絕不滿足于表面上的溫吞和柔情,而是直面傷疤所在。

...
是枝裕和

正如《無人知曉》裡随夏天一同腐壞的廉價出租屋,這些孩子難道生而有罪,否則為何遭此懲處?正如在《距離》裡,淺野忠信飾演的投毒小組第五位成員,兼具施害人與受害人的雙重身份,他的在場便是一根情感的攪動棒,質詢觀衆,原諒要從何而起?正如《小偷家族》裡不被社會接納的重組之家,他們要的隻是一份彼此陪伴,為什麼會難如登天?

...
2004《無人知曉》

觀看是枝裕和造詣最高的幾部電影時,我們面對溫馨甜蜜的影像也不敢掉以輕心,因為他将平等地诘責所有人,類似社會事件的發生是否與我們的冷漠息息相關。觀影結束後,我們或許會萌發出強烈的動機想要改變什麼,或許人格産生些微的升華,由此增加一個認知世界的角度。無論如何,他都能成功喚起一些潛藏在利己主義下的良知。

...
2008《步履不停》

然而,是枝裕和新近幾部作品均不在此列。如果說《真相》《掮客》的隔靴搔癢是因為采用外語創作的水土不服,那麼回歸日本本土的《怪物》,其多線索的情節結構則會讓我們想到《第三度嫌疑人》裡的發揮。

甚至影片中男孩之間的那份複雜情愫,也會讓影迷們不自覺地拿它跟去年榮獲戛納評審團大獎的那部《親密》相比較。倘若是枝裕和獲取外界信息的渠道仍然獨立,那麼他的思維方式便多少有些滞後,或者說呈現出一種疲态。

...
是枝裕和《怪物》
...
盧卡斯·德霍特《親密》

打破自我重複的魔咒,對任何一位創作者而言都絕非易事,特别是在某一領域取得過傑出成績的頂尖高手。在摘得世界最高電影榮譽後,或許沒有人比是枝裕和能更清醒地意識到瓶頸的到來。

為求新求變,他選擇的方法是出國拍攝,采用不同的語種豐富形式。但創作外化的擴張與攫取,所導緻的卻是内在意志與專注的流失。無論《真相》還是《掮客》,都難免流露出一股疏離感,而這份疏離則終将成為他持續鑽研的阻礙。

...

是枝裕和年逾耳順不久,放在大師的維度裡讨論,還有着諸多可能性。身為影迷,如果能見到是枝裕和掙脫漩渦,再度推陳出新,那才是幸事一件。因為就現狀來看,失去了銳利鋒芒的生活流電源,終究太容易淪為一碗寡淡的白開水。

作者| 島主+隊長;公号|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