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這部電影最值得被讨論的兩個版本的差别吧。

大部分人觀看的流媒體版本,是在本身第一季兩位男女主角準備去揭發米諾斯公司的主線上增加了一條支線,這條支線帶出了迷宮的設計者與操控者,也讓最終的反轉落腳于這兩個人物上。

而院線版本則是讓整個電影節奏隻有一條明線後帶出來了第一季的人物阿曼達,從而揭曉迷宮的來源,并讓最後主角的命運成為最大反轉與懸疑點。

所以在劇情結構上,兩版最大的差别就是流媒體版本多出了開頭與結尾的情節(加上中間的一小段)。院線版本複活了一個叫阿曼達的人,達到引出了迷宮設計者身份的情節。

...
流媒體多出的劇情

而兩版除此之外的差别就是片中出現的Sonya這個人物的身份,在流媒體版本中,Sonya這個人是迷宮設計者的母親,兩個人最後的情感關系以及迷宮設計者為什麼要設計迷宮成為流媒體版本最後的落腳點。

院線版本的Sonya則是第一季阿曼達的女兒,隻是一個被要挾的對象,而在對應的迷宮物體元素中,成為了一個母愛的象征。

從個人角度來看,雖然兩部在大部分情節差不多的情況下,我更喜歡院線版本。

雖然不得不說,流媒體版本中,多出來的支線實則是在豐滿整個電影的情節,通過人物身份的互換所帶來的驚喜達到最後的爆點,可是并沒有的處理的太好,在前面十五分鐘的劇情中,雖然有伏筆,但是并沒有太給我們展現女兒的整個人物形象,導緻在最後揭曉謎底的時候,我們對女兒為什麼要殺母親的情節隻能通過對話得知。

也就是他們之間的故事并沒有得到一個完美的展現,也是讓觀衆跟着他們的思維走,結果會有一種為了達到這個反轉而營造出了前面故事的感覺。

而這個版本中,因為要為了這個故事的圓滿,不得不犧牲掉部分主線劇情,導緻在最後的解謎中節奏并沒有那麼緊張與緊湊,反而多出來的這個人物會讓觀衆跳出之前的思維模式,進入一個新的解題環境,從這來看,這并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

而在院線版本中,少了支線的劇本反倒是變得更加緊湊,在節奏上直接進入密室環境,在開場上就讓觀衆喘不過氣來,這是一個很好的先入為主的方式,避免了其他拖沓的情節出現,直接代入了密室的緊張幽閉空間。

同時,減少了外部空間的反派的情節,也讓觀衆的整個思維跟着主角走,變得更加有代入感,這也讓本身電影體量比較小的這部電影保持了一個基本的快節奏。雖然中間出現的阿曼達是一個稍微突兀的選擇,可是帶來的信息量也不大,整體上還是維持了之前的思維方式和節奏,所以在這個版本中,觀影體驗也更加順暢。

在最後的情節中,與開頭的佐伊恐懼飛機的情節相呼應,勇敢的踏上飛機又遭遇飛機出事,在這裡,連續的推鏡頭以及希區柯克變焦都聚焦在女主上,與開頭形成了一種呼應,也成功的引出了第三部,這也是一個很不錯的處理。

說完兩個版本的看法之後,回到這個系列電影本身上來,其實從開頭的特效動畫以及前情提要可以看出,制作組将密室逃脫打造成了一個ip系列(不然不太會有開頭與結尾的CG動畫場面)。

與之相對應的系列電影其實就是《電鋸驚魂》以及《死神來了》,特點主要就在于每一部相同的模式與不同的細節,而這個不同的細節展示在《密室逃生》這個系列中,其實就是每次密室的不同,人物的不同以及死法的多樣。

如果從這兩個角度出發,其實會發現《密室逃生》系列是有亮點的,主要就是在場景設計以及美術的布置上。

...
通電車廂

...
沙灘場景

從第一部來看,接待室,冰天雪地,藏書室,手術室,幻覺室......這些地方的塑造并沒有一個同一性,也就是說從直接的觀感上而言,這些地方給觀衆的感覺本身就是大相徑庭的,這也增加了每個場景所帶給觀衆的緊張感,避免同質化的場景成為了這個電影的亮點。

而在第二部中,仍舊延續了這樣的特點,通電車廂,激光銀行,沙灘,酸雨......也是在不同場景的刻畫下帶給觀衆不一樣的感受。

舉一個例子吧,在密室最後一場的酸雨環境下,其實就在嘗試用多種色彩的布局給觀衆一種視覺上的刺激,而這種色彩模樣更趨近于賽博朋克的科幻感,這種五彩斑斓就與之前沙漠的感覺完全不同,沙漠的感覺若是清新,而這個就是繁華下展現的一種不規則與一種落魄。

這種場景下的變化也讓觀衆對迷宮暗藏的玄機進行場景下的猜測與預判,甚至是預判之外的驚喜,這可以說是《密室逃生》這一系列的财富密碼,如果能保持這個驚喜感,這個ip是有一直延續下去的可能。

...

...
這個場景的色彩很有意思

然後再就是節奏的把控,區别于之前提到的《電鋸驚魂》系列的多線并行以及《死神來了》系列的一松一緊。《密室逃生》系列則是選擇一路将節奏快到底的“狂飙式”,并且可以從片長就可以看出來,具體到每一部的話,可以發現,兩部的劇情基本沒有其他支線,而是從一個密室場景走到另一個密室場景,基本沒有喘息的機會。(流媒體版本的支線實則并沒有影響到整體主線劇情的發展)

也就是達到所謂的沒有尿點。

在《密室逃生2》中,我最喜歡的片段實則就是“激光銀行”這一個密室,在最後解謎的過程中,很自然的代入了走格子中的慌亂場景。而且在之後大門即将關閉的情況下,配合背景音樂,快速轉換的鏡頭和最後布滿激光的房間讓人緊張感加速。

...

...

而制造出緊張感,至少證明了這部電影在節奏把控上的成功。

但是這種節奏與片長我認為卻恰恰展現出了整部電影有待改進的地方,就是劇情的豐滿程度。

《密室逃生》系列電影主打的确實是密室的多樣以及多種危險所帶來的驚吓感,可是這樣過短的篇幅實則很難去達到劇情的一個完整性。

而為了讓劇情顯得豐滿,最常見的方法其實就是用額外的小情節豐富劇情,或者展現人物的成長or争鬥,與之對比的可以說是《電鋸驚魂》最津津樂道的兩部,《電鋸驚魂1》和《電鋸驚魂2》

在《電鋸驚魂1》中,整個電影集中展現的就是兩個人的回憶以及心理變化,并且沒有什麼給他們增加任何的額外情節,我們是可以看到他們兩個人的人物慢慢的豐滿起來,并且态度有一個變化弧光,也就是從互相猜忌到逐漸信任,到最後的發狂與崩潰。這是人物上的變化,情節上的增加還有适當的融入抓豎鋸的情節,不喧賓奪主,并與主線交融,節奏雖然沒有《密室逃生》那麼緊張,但是卻豐滿很多

在《電鋸驚魂2》中,将整個電影轉化成一場遊戲,遊戲裡展現的是不同性格人物中人性的改變與對峙,将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火花。額外加入的警察情節也很恰當的融入在主線當中。

可是在《密室逃生2》中,電影确實給每個人都預設了一個基本形象,并且給予了他們展露自己性格身份的談話時間,可是最後并沒有用好,布裡安娜的博主身份,并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内特的信仰隻是在他魯莽的時候提供了一個信仰的借口,印象并不深。這樣一直持續到他們死的那一刻,其實他們的人物形象仍是之前的模樣。

...
旅遊博主布裡安娜

反觀第一部,他們每個人也是有一個轉變的人物弧光,從猜忌,到逐漸信任,再到對峙。可是在這一部裡,連對峙都沒有了,反而在人物中間少了一些亮點。

這麼說來,流媒體增加的支線實際上也是一個不錯的補充,但是礙于篇幅原因以及支線不能喧賓奪主的條件下,這個支線并沒有太說清楚,所以并沒有達到帶給觀衆“哇哦,原來是這樣的啊!”的驚喜效果,反而影響到了整體的節奏布局,導緻稍微有那麼一點不盡興。

從個人觀點來講,如果按照流媒體版本的設定,将這個女兒從開頭就加入進遊戲中,或許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總體來講,我認為這個《密室逃生2》實則還行,但是如果不想一部比一部差的情況下,增加劇情的豐滿度可能是一個必要的存在,如果從看完整部電影的第一直觀角度來說的話,大概就是:還行,但看得不夠爽,總感覺差點什麼。

而這個差點什麼,應該就是差在這裡吧。

最後,說兩個有意思的小地方:

1.那個“激光房間”那一場,門倒計時是十分鐘,從門開始提示到他們逃出去的中間時間,正好是十分鐘!

2.克萊爾作為流媒體的大魔王選擇的太有靈性了,這邊不就是《孤兒怨》再現嗎?(汗毛豎起)

...
《孤兒怨》

...
當初的小女孩,如今的克萊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