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2 年憑借⾸作《歲⽉⾃珍》在戛納嶄露頭⻆後,⽇本導演早川千繪今年攜新作《雷諾阿》⼊圍主競賽單元, 這⼀次,她選擇了⼀個帶有些許⾃傳⾊彩的少⼥成⻓故事,細緻剖析成⻓中那些被掩蓋的情感裂隙與⼼靈暗流。
影⽚⾥的⼥孩 Fuki,身形瘦⼩,留着妹妹頭,有時⽊讷地凝視,有時歡快地跳躍, 讓⼈不由⾃主地回溯到⾃⼰童年的點滴時光。
導演将⽣活流與意識流⾃然交織, 準确地呈現出11 歲⼥孩在成⻓陣痛時期最真實的⼼緒。
作者:任誕
策劃:抛開書本編輯部
Fuki 對死亡的思考是《雷諾阿》的情感中軸。 但是并不同于導演前作 《歲⽉⾃珍》中将死亡作為⼀個社會議題進⾏讨論,《雷諾阿》中的死亡是極具有⽣活質地的具體經驗。
故事開始時,Fuki 的⽗親已處于癌症晚期,這⼀設定源于導演童年⽗親與癌症抗争⼗餘年的真實經曆。在這種背景下,影⽚并不試圖進⾏宏⼤的社會反思,⽽是對細膩微妙的情感流動進⾏精準地描摹。

就像影⽚開頭 Fuki 的作⽂⽚段中所寫--“葬禮上的哀傷與眼淚,究竟是流給逝去之⼈,還是留給⾃⼰?”,我們的情感、我們的恐懼究竟是真實還是虛構?
影⽚在⽇式克制的影調中融⼊超現實的詩意表達,讓情緒的體驗遊⾛于可感與不可⾔之間。
在暑期班排隊時,Fuki ⽤⼿指從上到下緩緩撫摸同伴的辮⼦,緊緻錯落的紋理仿佛能夠被觀看者觸摸到,導演⽤極⽇常的描摹形成精準的表達,達成⼀種從視覺直達觸覺的感官通道。
與此同時,影⽚中還穿插着⼤量帶有魔幻⾊彩的細節:Fuki 與同伴嘗試通靈遊戲,催眠鄰居阿姨傾訴⼼事,這些神秘體驗不僅是⼉童視⻆下的奇異冒險, 也折射出當時社會潛藏的集體⼼理。
更直觀的,是她在被男⼤學⽣驅趕回家途中邂逅⽩⻢、⽗親與她收拾打鬧、以及影⽚最末登上⼀艘滿是異國⾯孔的遊輪,這些意味不明的⽚段點綴進故事之中,幫助 Fuki在混沌的世界⾥築起⾃⼰的幻想天地,為這部成⻓⼩說賦予了散⽂般沖淡隽永的韻味。

但是導演并未對這些關系進⾏單向的刻畫, ⽽是溫柔地保留它們的模糊性與暧昧感。⺟親在⾯對 Fuki 充滿靈⽓的作⽂時,隻甩下⼀句“别把⽗⺟寫死”;但在⽗親去世後,她⼜與 Fuki⼀同躺在⽗親⽤過的被褥上,彼此沉默。
那⼀刻,空間的親密性彌補了⾔語的缺席,分享了⼀種罕⻅的平靜與親近。來⾃國外的英語⽼師在聽到 Fuki 在暑假參加了⽗親葬禮時,抱着她痛哭,⼩⼥孩從⽊讷到似乎有些許情緒的觸動, 這⼀刻或許她們是世界上最親密的⼈。
⽽電話線那頭溫柔熱忱的男⼤學⽣卻也是差點将⼥孩推⼊深淵的危險存在。 導演⽤⼗⾜的真⼼描繪每⼀種關系、每⼀個情感流動的瞬間, 讓⼈在刺痛與溫情、冷漠與親近之間,感知愛與痛的交織,體悟⽣命真實的質地。
Fuki 與那位⼤學⽣⻅⾯的段落是全⽚最具張⼒與⼼理複雜性的⼀場。⼩⼥孩帶着模糊的情感與男⼤學⽣步步接觸,導演沒有濃墨重彩地進⾏氛圍上的渲染,隻是冷靜地講述她的⾏動, 觀衆随着她⼀步步⾛⼊危險⽽感到不安,⽽她⾃⼰尚未完全理解其中的⻛險,隻被⼀種模糊⽽未經辨識的情感牽引。
當被男⽣從家⾥趕⾛之後,Fuki⾛在開闊的草野⼩路上,⼀種混雜着屈辱和解脫的情感被晦暗的影調映襯出來, 曠野的⻛吹起她的頭發和裙邊,她⼜回到隻屬于⾃⼰的世界,甚⾄幻想出⽩⻢和⽗親,将其從現實的複雜苦悶之中拯救出來。
《雷諾阿》不急于叙述,也不執着于情節推進,⽽是⽤⼀系列微妙的瞬間,編織出成⻓中的細⼩震蕩與情緒漣漪。
從⾯對死亡的早熟凝視, 到對家庭關系、 陌⽣⼈的微妙試探,再到現實與幻想交錯的想象⼒空間,導演以極富觸感的筆觸,将⼀個少⼥的成⻓經驗呈現得誠實⽽通透,這是⼀部不慌不忙地講述“成為”的作品,也是⼀封寫給成⻓本身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