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看越喜歡肖恩貝克,他總是很擅長隐去生活的落寞與悲涼轉而寫生活的光鮮和吵鬧,而在光鮮和吵鬧中又無處不透露出落寞與悲涼,而這才是生活真實的面目,這才是為什麼肖恩貝克的作品有如此強大的動人的力量。在他的電影中,主人公們總是那麼富有個性、好鬥和張牙舞爪,然而這都是她(他)們僅剩的自尊,在現實的階級社會中不堪一擊。

...

最喜歡的兩場戲第一是安妮想盡千方百計想要逃出去找Ivan,第二是堪稱封神的結局。前者的吵鬧不僅是喜劇元素,如此長時間的高能量場很快會推動這場戲向喜劇的反面走。安妮如此瘋狂的攻擊性是她高度警戒以至于無法控制的結果,從中我們也就如管中窺豹一般,可以窺探出安妮如電影開頭一般,表面亮麗的脫衣舞女生活背後的真實情況是什麼了:她求Ivan的保镖們給她松綁,但沒有任何人願意聽她說話。

...
精辟又犀利的台詞,金錢就是操縱權力和話語的手段。偏見也是謊言叙事塑造的,這裡的偏見和Ani對Igor的偏見形成了一種互文:偏見是文化的隔閡,不僅是地域上的文化,更是階級上的文化

《阿諾拉》的最後一場戲可以說是2024年最厲害的電影結尾之一。Igor和Ani之間的戲劇張力完全來自于人物邏輯,這種人物觀察力和共情力是肖恩貝克的天賦:Igor初見Ani時可能很大程度上是被ani的美貌吸引,但到後面他越來越為這個和他一樣被這個有錢家庭鄙視的女孩共情。Ani拿到Igor為他偷偷留住的鑽戒,雖然心裡有所觸動,但是還是認為Igor所做的一切隻是想得到她的身體,當Igor想要吻Ani時,她掙開他的手扇他的臉,其實和Ani在公寓裡大喊rape以及認為Igor是rapist一樣的邏輯——這是生活所教給她的:當她主動時她才有尊嚴和權力,反之她則一無所有,雖然往往都是後者這樣的結果。

...

在《阿諾拉》中,“愛”從來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愛情,阿諾拉的“愛”其實是尊嚴——金錢、權力、尊重都關乎尊嚴。就像《諾丁山》裡茱莉亞羅伯茨那句“I’m just a girl standing in front of a boy, asking him to love her.” 阿諾拉不僅僅隻是站在Ivan面前要求他維持婚姻,更是要求一種平等的尊重,盡管注定是失敗的。所以肖恩貝克才奉上了他的作品中最暗淡的結尾:面對任由自己反抗的Igor,Ani愣住了,不知所措地哭泣。這好像是她所一直争取的尊重,好像又不是;她不需要Igor的保護和寬容,她要的是一種可以不被任人宰割、可以由自己支配的主體的權力,但她又什麼都留不住,什麼都沒有了。哭泣和擁抱隻是暫時的,Ani不會和Igor在一起,Ani隻能回到漫天的大雪和黑暗中,在像雨刮聲一樣沉重的生活中,打一場注定失敗的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