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曆,在失眠的夜裡,忍不住發出疑問,“我會因為害怕孤獨,因為不想一個人而委屈自己,遷就别人嗎?”

在睡不着的夜晚,我一個人看了部台劇《若是一個人》,看完之後,我的感受是:居然很治愈。

治愈的原因很簡單:一部小而美的台劇,讓我找到了「怎樣看待一個人的生活」的答案,它教會了我可以用别樣的态度去對待生活。

...

如果你和某一刻的我一樣,也害怕孤單一個人,面對生活也茫然不知所所措,不知道該怎麼辦,那麼我推薦你,也去看看這部《若是一個人》,尋找屬于自己的答案。

01成長意味着能夠接受孤獨

全劇表面上看起來想講述的是一個人的孤獨體驗,大多在叙述一個人生活很好,要學會戰勝孤獨十級雲雲。

當大多數觀衆将着眼的重點放置于“一個人”時,足夠敏銳的你會得到額外的彩蛋——那就是該劇還想表述的另一個部分——“若是”。

“若是”,字面意思直譯為“如果是”。也就說,如果你被動一個人時。

全劇抛出的核心問題是:如果你遭遇一個人的情境,且并不是你主動的選擇,而是生活、命運或者各種機緣巧合下,讓你不得不面對“一個人生活”的狀态,你該怎麼面對?

...

比如:女主方佳瑩,她因為男友抛棄了自己,母親遠在國外,父親早逝,好友也不可能随時常伴左右,所以她需要去學會“若是一個人”的生活。

...

比如:男主丁志明,他是一個從小沒有父親陪伴,又被母親抛棄,寄養在舅舅家的男人,所以他在很小的時候,就習慣了“若是一個人”的生活。

看起來,女主和男主一個人的狀态是有差别的,女主是被動選擇的一個人的狀态,而男主是主動并享受一個人的狀态,但實際上殊途同歸,不論是女主還是男主,他們都是被生活逼到牆角「罰站」的不幸之子,都是被動的承受孤獨。

小時候的丁志明,其實也不想離開媽媽,一個人生活。

失戀前的方佳瑩,看到一個人吃麻辣鍋的林心如,也會感慨一句好可憐。(内心的潛台詞:我不想像她那樣一個人吃麻辣鍋)。

...

然而生活的真相,往往是,一輩子這麼長,總有一個人的時候,我們畢生無法躲開的一節成長必修課就是“如何接受孤獨”。

劇中第1集的台詞說:“我們都是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回去也一樣,我們注定要孤單一個人,人生在世的幾十年,我們都隻是過客。”我想補充的部分是,誰在誰的人生中,都是過客,總有一程路,需要學會自己去走。

男主丁志明說:“我很幸運,很早就了解,這個世界,從頭到尾,就隻有自己,沒有别人,也不會有别人。”所以,他早早的實踐着一個人,一個人生活,一個人旅行,成為别人眼中的怪咖,成為看起來主動選擇的那一個。

...

女主方佳瑩說:“懷念那個還很單純,像個孩子的自己,那個很怕孤獨,想要有人陪在身邊,什麼事情都能委屈的自己。但是,我必須跟過去的那個自己說再見。”

相較男主,女主更晚的學會一個人生活,她曾害怕過孤單,但一路來孤獨十級的修煉,讓她明白唯有跟那個害怕孤獨的自己說再見,才能真正成長。

于是,她開始接受生活抛給她的孤獨,雖然她暫時改變不了生活給予的孤獨狀态,但是至少她可以改變面對孤獨時的心态。

在劇中,女主說:“人都是一個人來到這世界,也終究要一個人離開,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坦然面對這件事。如果有一天我能用平常心去接受,我們終将是一個人的事實,那就沒什麼好怕的,對吧?”

她已經從原本的“一直在練習自己一個人過日子,想要證明自己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轉變為“一個人生活沒有什麼好證明的,一個人或者是兩個人都是一種感覺,比較喜歡哪一種,就過哪一種生活。不管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找到自己最重要”。

...

在我看來,這一刻。她才真正的接受孤獨,真正的成長,蛻變成一個成熟的自我。

02成就感是抵禦孤獨的一劑良藥

那麼,如何才能接受孤獨并抵禦孤獨感帶來的“喪感”呢?

劇中,其實也有給我們答案:成就感。

女主好友慶芬好像就是這麼一個借助“成就感”成功抵禦“孤獨感”的人。

在劇中,編劇借女主好慶芬的嘴道出了,在他看來抵禦孤獨的方法。

...

《若是一個人》的第4集,圍繞“你吃過一個人的年夜飯嗎?”這一主題鋪開,女主的好友慶芬失戀N次,快過年了,因此被家人逼着相親,慶芬自然不願,因此想早早開溜,早日回到台北,而弟弟卻一臉不情願配合慶芬“回去後,初一就找借口回台北”的打算。

不過,作為姐姐的慶芬對付弟弟,自然有一套,一個新年紅包,就收買了弟弟,不僅滿口答應幫其打掩護,還主動将姐姐所有行李的搬運工作都全包了。看着弟弟屁颠屁颠,喜笑眉梢的樣子,慶芬的忍不住感慨:“成就感的力量好強大,讓我第一次覺得,沒有愛情也沒關系,家人不在身邊也沒關系,人生還有很多種可能。”

而這一幕,像極了我身邊的一位好友,她也有一個妹妹,也被父母逼着相親,要不是逢年過節,不得不回家,她甯願一個人在大城市孤獨,當然漂泊的這些年,她早就找到了抵禦孤獨的門道。她說,她能夠抵禦孤獨,不害怕一個人的緣故是【随着她價值感的提升,好像變得不再在意别人的眼光,而且也是因為一心想着如何提升價值感,也就不會去想孤獨這件事。】

...

她說,【當内心是滿的時候,空虛和寂寞就會自動消散】。

我想,好友說的價值感和編劇說的成就感,從某種個意義上看,也許是一回事。

當你滿眼的關注不再是“害怕孤獨”,而是着眼于如何提升自我價值感,從而獲得成就感身上時,也許你就能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性,也許你就不再會為了害怕孤單而去委屈自己,遷就别人,這裡的别人不論是戀人、家人亦或其他人。

所以,朋友,如果你害怕孤獨,想要抵禦孤獨,那麼不妨試着從“價值感”or“成就感”的角度切入,試試?

03修煉孤獨的終點是“坦然”生活

全劇伴随着一集集的深入,作為觀衆的我,跟随着女主方佳瑩從“你敢不敢一個人吃麻辣鍋?”到“你敢不敢一個人動手術?”這一級又一級的孤獨修煉,發現孤獨終點是“坦然”。

在我看來,《若是一個人》想表達的主題不止是孤獨本身,而是探讨一個更宏觀的命題“如何面對生活給予的一切”?

劇中,導演抛出靈魂拷問:“你享受一個人的孤單嗎?”

...

我猜,編劇最期待的回答,并不是你要學會享受孤獨本身,而是期待你說跟着這部劇學會面對生活的坦然。

不論生活給予的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是孤獨還是繁瑣,是幸運還是不幸,都學着坦然的去接受命運給予的一切,哪怕一個人,也好好地活出精彩。

朋友,我想你可能會說,這怕不是你自己胡謅,想牽強附會的想拔高主題吧?

我想說的是,這,還真不是強行拔高。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男女主在農場的對話:

“這世上一定會有一個人,一個了解你的人,運氣好的話,你會遇到。”

“如果運氣不好,一直遇不到呢?”

“若是遇不到,就當做放一輩子的假。”

還有男女主談論表妹秀歡夫婦的婚姻時,男主說的是:“危機就是轉機,下一個轉機就是危機的開始,祝福他們。”

...

好像《若是一個人》的細節處,都藏着這樣的哲思碎片:“兩個人是幸運,一個人也是放假”啊,“有轉機挺不錯,但有危機也沒事,因為是下一個轉機的開始,不過有轉機也别得意,因為也許早已深埋了危機”。

隻要留心,你會發現全劇在多處,留下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然态度,留下了“一蓑煙雨任平生”坦然情懷。

這讓我想到了當年紅極一時的日劇《悠長假期》:在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的時候,就當是上天賜給的一個長假,不要勉強,不要焦躁,更不要無謂的努力,将身心付諸于自然,不久一定會好起來的。

木村拓哉飾演的男主說:don't worry, be happy.

修煉孤獨的終極意義,并不是讓你去追求孤獨,證明自己能夠享受孤獨,而是讓你能夠在孤獨或失意時,依然能夠好好的生活。

—end—

畢竟,這輩子還這麼長,你還要在荒蕪裡,心碎很多次。

碎過了,再拼起,再可以拼出不同的裂痕,就算裂痕都一樣,也還是可以感覺到新鮮的疼痛,流的眼淚也還是這麼真。

所以,人生才有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