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開頭就特别喜歡,音樂進入和劇情銜接恰到好處,讓人想到前兩天看《在絕望之颠》譯者序中書友那句“有些書看序言就知道是否對胃口。老實說視聽結合讓我想到《信條》,但将此片和諾蘭對比實在有些荒謬。

随即便是女學生和教授的對談,在我看來女主實在太像Jeanette Winterson,看完整部電影更加确信,後來看到是雙性戀隻覺得“果然”。她要更快樂更自由,不是社會屬性下的更正常。這種感覺在她和丈夫争吵的部分顯得尤為突出。

也就是我整部電影最喜歡的部分——庭審上的錄音以及緊随而來的關于錄音的争吵。

錄音中對生活中彼此關系的不同視角讓我痛苦,矛盾就是如此不可避免。看到有人從婚姻生活的權力關系角度解讀這段表達,其中不無道理,但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兩個人不管因為什麼進入一段親密關系卻又因為種種原因不能不發生矛盾,而作為矛盾産生的源頭可能又恰好是當初心底對方的shining points。

對親密關系抽絲剝繭的分析和讨論,看到最後深覺女主和我一樣身心俱疲,愛意早在一次次複盤中消失殆盡,何況女主本就是個在世俗意義上更自私的人。此刻她隻想回到家給自己的孩子一個晚安吻随後沉沉睡去。

其中對于檢察官用桑德拉的小說試圖給她定罪的部分簡直精彩絕倫,一瞬間想到再一次聯想到Jeantte Winterson 以及Doris Lessing ,作家該怎樣虛構她的作品,又該如何進行自證?

有趣的是在開頭我确信女主不是兇手,所以後來看主演不确定這件事還很驚訝,女主在和樊尚上閣樓的時候不自覺握住房梁——她不熟悉這裡的環境和結構,甚至有些懼怕,又何談殺人。

丹尼爾在庭審上的表現是我第二喜歡的部分。車上談論狗的死亡那段充滿哲學意味,在電影院就想到毛姆在《面紗》裡那句”死的卻是狗“,電影中兩個人來到老宅也和書中凱蒂與瓦爾特背井離鄉來到中國巧妙對應,但一直沒想起來這句話具體是什麼意思——其實讀《面紗》的時候也沒太看懂,回家查了一下,又回想了一下電影,本來想刻薄地寫下死的确實是狗,然而出于文科生的自覺,還是說一句在我的角度看“死的卻是狗”又未免有點偏激,正如電影裡不能直接給桑德拉定罪一樣,或許這也需要“嚴謹”的司法程序進行鑒定。故在此給文章更名為“死的或許是狗”。

死的或許是狗,或許不是。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司法程序下,或者說親密關系中,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狗。

“最後死的卻是狗”源自西方文壇詩者戈德史密斯《挽歌》當中的一出非常著名的典故。 大意是好心人收留一條狗,後來人畜反目,狗發瘋将人咬傷。 大家都認為那個好心人會死掉,最終死的卻是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