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去見我媽》是一部素人感和練手感,鋪陳笑料痕迹都比較明顯的片子。但這不妨礙,它是這個年頭,值得被評點的電影。
有人吐槽這個電影片名爛,強化了它的網大氣質。不過,如果是了解到導演和制作班底有個前作,叫《爸,我一定行的》。那麼,今次這樣一個片名,也挺好理解。
前作基礎上,《帶你去見我媽》的開頭與結尾,都變得更有模有樣。像開頭,真有那麼一些仿《步履不停》打頭的意味,以下廚翻炒、開工準備的短鏡頭,串起了電影最大的沖突事件:回家。回家,意味着團聚,見父母,上桌吃飯,大家各有心思念想。
不同在于,這邊的心結簡單化了,似乎隻有一個:兒子娶老婆,但複雜的現實問題,往往是千千結(譬如是枝裕和的家庭題材電影往往包裹更大的謎題真相)。
片子結尾,是兒子跟母親去杭州,也是母親第一次搭飛機。手機視頻直出的方式,似乎暴露工于好傳播的短視頻體質,卻也徹底扭轉了整部片子的方向重點,即電影的英文名back to love。換言之,《帶你去見我媽》的重心并非是“你”,而是“我媽”。母親代表的舊女性角色,比新女性的女友吃重——這并非山雨欲來的婆媳大戰,落水了你先救誰,而是一個年輕人嘗試去讀解愛。愛并不簡單,愛,尤其是想要步入婚姻考驗的愛,它很複雜。電影不少内容,類似于辛勞老媽,攢私房買樓錢之類的畫面,隻是提供給觀衆去判斷。但根據結尾,不難揣摩主人公在心理大戰後,大家彼此消耗,也有所成長。
《帶你去見我媽》不是在講如何克服家庭阻擾,更不是去擁抱傳統婚戀觀的鬥争型電影。它隻是争取一個抽離、直升的,最後飛機内的二人空間,去看待我們所熟悉,在社會新聞中被抨擊的“繁殖戀”。
還記得PYIFF《氣球》的映後交流,現場有個問題,指斥男主角行為做派,過于直男繁殖戀。不少觀衆,似乎越來越容易把被電影内容觸犯到,當做是導演強行進行價值觀輸出。同理,認為《帶你去見我媽》是在宣揚潮汕地區的父權價值,是如出一轍的荒謬。影片對潮汕地區當下時的寫實,幾乎到了原樣複刻打副本的程度。可事實上,男主三十好幾要帶個離異對象回老家的困惑,在溫州,閩南,或者廣東客家粵西就無法成立了麼?我認為,不是的。這片背景地方,還可以更大。
大家小樓,排隊洗澡,三姑六婆,鄰人嘴碎……借封建守舊的原鄉潮汕,與搞錢神話的特區深圳,兩代人無法消解與面對的親情矛盾,在老媽怒打兒子的一幕中爆發。這太過真實。
“外省的”所代表的,是傳統父母輩無法理解和主動接收的外面世界,是大城市與坐飛機。當年輕人操盤自媒體,他們還在笃信地方戲曲與拜神蔔算,換言之,當年輕人自以為的“浪漫愛情”,撞上宗族神話的母巢大本營,就需要一些時間來緩沖的波折空間。
這部電影既是愛情vs愛情,也是神話vs神話,隻不過,兩組人馬,都笃信各自的價值觀念。原因無它,大陸四十年發展,走得太快太快,而傳統宗族生息繁衍的那一套,根深蒂固了兩千年(并且在大多數曆史時間内被證明是有效的)。這部電影,就是提供一個理想化,嘗試去解決問題的空間。這樣的解釋,并無法讓代表新,代表摩登都市個人主義的新新人類滿意,在他們看來,不把根深蒂固的一切砸爛摔碎,根本就是不夠帶種。主人公遇到這種事情,沒有别的,出走。像百年前魯迅先生的娜拉出走。
正是回顧過去一百年,我們卻會發現,中國人站起來了,身闆腰杆硬了,不順眼,就砸它個稀巴爛,尤其在鄉村世界,砸碎了太多,砸出來了一個巨大、失陷、難以消填的精神文化真空。這個真空不斷像球體一樣膨大、滾動,輸充到大城市裡,成為閃閃發亮的玻璃房子。而不少人也發現,即便抛開家庭因素,如何結婚,它都永遠是個現代難題。換言之,阻擾年輕人的問題和痛苦,更多是精神世界的認知問題。
正如濱口龍介帶着契诃夫,又環遊了一圈世界。這個俄國人曾說,三百年後,科學高明,财富豐饒,但一千年後,人們還是要說:
我多麼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