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準備教資,突然得知教資因為疫情取消了,咱們是一個馬不停蹄放下手中的紙筆立馬開啟開心追劇時光~

也不知道為什麼,「少年法庭」是第一個出現在我腦海中的劇,或許是宣傳到位,也或許是「青少年」的影子在無意識中持續存在,亦或許是做為一個心理學人總是相信人性的劣根性總是有其原因可以救助。

...

而剛開始觀看,甚至還未真正進入狀态,就被女主的一句話給驚住,甚至是大不理解:我,對于少年犯,厭惡至極。

...

不難猜出,能說出這句話一定有一段故事,但我仍對于這樣惡意的态度保持一定抗拒。厭惡至極,這是一種怎麼的厭惡、怎樣的鄙夷、怎樣的仇恨才能達到至極。可想而知這是一部法官與少年犯之間互相拉扯的戲碼。

少年犯

少年為什麼會選擇犯罪?

如果讓一個心理學學生來回答這個問題,那一定是從兩個因素分别分析:遺傳與環境。

遺傳,這是我最無奈又最無力的一個因素。

在影片中,最後一個案例的白度炫就有着典型的反社會人格。他以暴力為樂、以欺騙為榮、沒有情感反應、沒有羞恥心、沒有社會責任感.....

...

這樣有着暴力因子的個體真的能用善意來感化他?真的能通過法律來限制他?難!甚至作為一個少年犯,法律限制不了他。

他可以仗着自己的年少,表現自己天真無邪;他也可以仗着少年法,殺人不償命。而當法律放過他的同時,也是他殘害弱小的開始。

...

這類少年犯是女主口中真正的厭惡至極。

...

那選擇從善的少年犯,他們最後的結果又是如何呢?

有的可能重獲光明的未來,而有的卻并不幸運。

...

整部劇看下來,最意難平的案件莫過于郭道皙的案件。

看到他我總會想起發條橙中的男主角。通過厭惡療法,他失去了暴力的能力,但同時他也失去了自保的機會。

...

外人總會帶着有色眼鏡看待曾經犯過錯的人,外界的眼光與自身想改變的決心,不斷矛盾沖突着。信念似乎隻是一股可有可無的力量,它盡管存在着但卻并不能真正帶來最完美的結果。

...

這是一種諷刺還是一個現實?

而這種充滿遺憾與無奈的結局卻是最讓人深刻的劇情。一個孩子立志改變,但卻仍逃不過命運的捉弄,我們該怪誰,我們無人可怪,隻能将矛頭指向最不可能改變的社會、政策……

劇情總會用一種很诙諧的方式将故事展現給我們。而我們出于先入為主的想法,總會把初次的場景帶入到他的身份之中,進而認為這是一個難以改變的少年犯,厭惡至極。

...

...

但看到相同鏡頭下的另一個故事,卻是對這個少年犯滿滿的惋惜和意難平。這就是偏見、刻闆印象和首因效應直接帶來的對一個人的惡意揣測。這也是一個人内心最大的無意識污名化。

...

但我們對少年結局的惋惜究竟是對自己曾經惡意揣測的羞愧還是真的替他不值?我們想要的公正究竟是對自己的一種平靜還是真的出于對一個個體的義憤填膺?

這與網絡暴力後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概念十分相似,不論你我,總有一顆惡意揣測的内心。

...

郭道皙的母親在孩子變成植物人後懊悔不止;崔瑛娜的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被自己的男朋友瘋打選擇無視;韓睿恩的父母在孩子的判決案上選擇不出庭......

父母作為一個極為重要的外界因素,似乎是孩子們成為少年犯的又一因素。劇情也把很多鏡頭指向少年犯的父母,希望他們有所改變,他們承擔一定的責任。

...

的确,父母需要為孩子的錯誤承擔責任,尤其是那些對孩子不聞不問,或是家庭暴力的父母。他們的确不配做為一名父母,因為他們心中沒有孩子。

...

但是父母真的是一個孩子犯罪後唯一需要被動“改造”的個體嗎?或是說父母的改變真的能促進孩子的改變嗎?

這個問題有太多的可能性,我也分析不出所以然來,但我隻知道孩子作為家庭、社會這個系統内的一份子,改變,不能僅僅隻是一個人或兩個人的事情。變化也不該隻是表面上填鴨式的灌輸,當整個家庭有了動力去選擇變化,那能量才是真正的開始流通。

...

少年犯的确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他們有人性最大的惡,也有人性最大的簡單;他們難以改變,但他們也願意改變;他們讓人厭惡至極,也讓人們心疼至極……

正是這一群矛盾的個體讓每一個法官對他們的态度截然不同,也讓每一個法官努力做些什麼來拯救這些誤入歧途的孩子。

...

法官

我最喜歡整部劇的内容就在于每一個法官都是善意的,法院内的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是正義而溫柔的。

...

以往的韓劇總會有一兩個劇情是圍繞着權力的角逐,高層的互相抹黑來進行。本以為這部劇不免也會重搬這些鏡頭來填充集數,但或許每一個來到少年法庭,這個并不讨喜的法律平台的法官其實本質都有着溫柔的一面。

男主代表了最溫柔親和的一類法官,甚至有彈幕評價他不該當法官而是應該去做一名幼兒園老師。

他的善意來自于曾經救助于他的法官,他希望自己可以給這些少年犯們帶來一份寬容與諒解,他更希望少年犯們能帶給他新的希望。

...

姜元中法官他暴躁,追求名利,甚至對自己的兒子少了一份作為父親的關愛,乃至最後整個家庭走向“破裂”。他的結局的悲傷的,但後面他所出現的鏡頭都是明亮的,他有過錯,但罪不至死,因為他從始至終有着改善少年法、改良少年犯的心。

...

羅瑾熙法官,她一出場就是一個惡人的形象。如果不是多年前她追求效率放走了一個大惡魔,讓女主難以忘懷,讓罪惡的種子重返人間,可能一切不會這麼糟糕。但終究她用自己的手填補了這些錯誤,一切緣起緣落,好聚好散。

...

而女主,說實話最開始她的整個角色都不能讓我真的喜歡起來,甚至于我覺得索然無味,鄙夷于女主隻是一台沒有感情的辦案工具。我厭惡于她的沒有情感,隻有一張撲克臉。

...

而最後得知真相後,我選擇打臉,這真是我見過最堅強而又溫柔的女主。她的情感,她的瘋狂,獻給了她的孩子。

在法庭上的她不苟言笑,可誰又知道曾經的她可以在法庭上溫柔一笑,充滿希望。她行事冷靜,可誰又知道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意外去世時她的無措、絕望和瘋狂……

...

...

孩子去世是她靈魂散去的一刻,她變成了銅牆鐵壁,無人不催。但她真的沒有感情嘛,不,她還有着對少年犯的厭惡至極。極緻的恨是極緻愛的反面,所以她并非冷冰冰,而是她将所有的愛轉換成恨,所有的溫柔轉換成紮人的刺。

當難發現女主是鮮活的時候,我對她的不喜轉瞬即逝。我認為這是刻畫的相對成功的角色,雖然有着主角光環,但卻仍舊可以落入人間。

好像整部劇最後的操作都是把法官洗白,但一次一次的洗白卻并沒有讓我覺得突兀。人本就不是非黑即白,有所愛也有所厭。

就像女主的角色最初在我看來并不讨喜,可是大多數人都被大女主劇情所吸引而啧啧稱奇。

因此我的厭惡或許并不隻是針對于女主自身,而是我對太過強勢毫無情感的一種角色範式的鄙夷。這是我自己成長故事裡對角色腳本的喜惡。

而從有所喜惡,到最後的喜歡、諒解,不過就是對人物有了深刻化的理解和視角。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有故事的惡人并不讨人厭,相反傻白甜人設反而遭受攻擊。

...

每一部劇都是一個角色的刻畫,他有深度,他有善有惡,這才是最正常的一個人。就像整部劇中的每一個少年犯,他們讓人唾棄但他們同樣值得憐惜。但如果天生有着暴力因子的反社會人格,我選擇站在法官的一面:厭惡至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