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三國演義》沒有強烈情感戲,這裡就有曹操和陳宮的一段情感大戲,看着很過瘾。
徐州下邳白門樓,呂布兵敗曹操。
謀士陳宮沒有猶豫,慷慨赴死。
反而一生果決狠辣的曹操,面對陳宮,心情複雜。
曹操先問,公台别來無恙?
面對敗軍之将,這是愛恨交加,沒話找話。
然後再問,為何要投奔呂布?
這是心有不甘,有抱怨。
又問,你足智多謀,今天為何這般下場?
這是諷刺。
曹操說,今天的事怎麼辦?
這是又愛又恨,還有不舍。
最後曹說,你的老母親和妻子怎麼辦?
這是真不舍,給他一個台階,希望他能懇求自己,最後重修舊好。
陳宮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和曹操是什麼關系?
他為何讓一代枭雄曹操對有如此複雜的情感?
...1 陳宮救他信他,是第一個追随曹操的人,曹操愛之
《三國演義》中,曹操遇見陳宮,陳宮救他一命,兩人相見恨晚。
曹操刺殺董卓,逃離長安,被抓後以為在劫難逃。
縣令陳宮見曹操忠肝義膽有大志,于是釋放他,并追随他共謀大事。
陳宮救了曹操,又是第一個真正信任曹操的人,兩人本可成為伯牙子期那樣的知己。
可是,陳宮卻早早離開曹操,又是為何?
劇中看到,曹陳二人奔逃時,路過故交呂伯奢家,呂老爺子款待二人,卻被多疑的曹操殺死全家。
說出那句流傳至今的話,“甯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陳宮震驚,他追随曹操,是看此人胸有報國大志,可以和他共謀大業。
誰知他卻如此陰險狠毒,和陳宮有仁愛心,為蒼生志向背離。
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異,讓陳宮無比失落離開曹操。
曹操對陳宮的離開有恨意,多年後,陳宮因徐州戰事拜見曹操,曹操依然帶着怒意。
曹操這時的情感,是陳宮對自己信任的背叛,感到很不滿,心裡記着仇。
...2 陳宮投奔呂布,曹操對其恨之
董卓被誅殺後,諸侯争霸。
陳宮離開曹操後,投奔呂布,成了曹操的對手。
曹操帶人先去青州,征戰中,想接家小團聚,徐州太守陶謙請人護送曹家,那人卻滅了曹家一家奪财而去。
曹家滅門之仇,曹操全算在徐州陶謙身上,于是他征伐徐州,開始屠城。
此時的陳宮,心想曹操也許還念當年的一些舊情,于是請見曹操。
曹操一心為父報仇,對陳宮離開滿是怨恨,哪裡還會聽他的。
陳宮在受到曹操的一頓奚落後,徹底死心,一心幫助呂布。
這裡也反映出,兩人完全不同的價值觀。
曹操比較現實殘暴,他為了複仇和奪取天下,哪怕殘害百姓和下屬官員也在所不惜。
曹操是現實主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陳宮卻不同,出身寒門的他,可以為了天下蒼生,追随他以為的明主曹操。也可以為了仁心治國,離開曹操。
他還可以為了徐州百姓,不顧自己的顔面前去求情。
陳宮是理想主義,想得很美好,現實太殘酷。
兩人可以因為一時目标相近,走到一起,又會因為靈魂和價值觀不同,徹底分開。
...3 陳宮兵敗不降,曹操痛惜不舍
呂布兵敗,白門樓上,陳宮不肯投降,曹操滿臉痛惜,這是為何?
既然陳曹本是兩路人,曹操為何還是對他不舍?
一個原因,曹操不會忘記他的恩情,心有不舍。
曹操雖然現實殘暴,卻是一個性情中人,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陳宮對曹操有救命之恩,又是第一個信任他的人,他感念不舍。
另一個原因,曹操愛才,心有痛惜。
曹操不論出身,拉攏有背景的劉備,也愛惜出身寒門的陳宮。
陳宮雖和曹操道不同,卻很有才,甚至有人說,智謀不下諸葛亮。
他為呂布出了不少計策,甚至幫助呂布多次戰勝曹操。
就是到最後呂布曹操白門樓之戰,他勸呂布出城斷曹操糧草,自己鎮守,形成犄角之勢。
這個計策也是很有可能獲勝的。
可惜呂布聽夫人之言,猶疑不決,贻誤了戰機。
還有一個原因,曹操敬英雄,渴望挽留。
陳宮雖為文人謀士,卻也是有氣節的英雄。
兵敗已定,他不像呂布甘願投降求得保命,反而坦然赴死。
這種英雄氣概,讓曹操心生敬慕。
曹操自己,不是一個能為理想獻身,為仁義德行堅守之人,心裡也卻對這樣的人有向往。
他對這樣的人很佩服。
...寫在後面
呂布從徐州退守下邳,又兵敗曹操和劉備。
敗軍謀士陳宮一心求死,心意明确。
他深知就算自己留下,跟着殺伐果斷的曹操,也不會真正實現理想,不如慷慨赴死。
他深知曹操用仁孝招募人才,于是以此回答曹操,如何對待自己母親妻兒。
這也是他的智慧之舉。一面保住自己的家小,另一面也勸曹操守住仁孝。
曹操未必都能做到,但至少可以為招募人才有所顧及。
陳宮最後的回應,也讓曹操供養他一家老小,和待他人不同。
曹操與陳宮的離别,并非都是小說電視劇演繹,史書三國志也有記載。
宮曰:“請出就戮,以明軍法。”遂趨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宮不還顧。宮死後,太祖待其家皆厚於初。——三國志
這裡看出,曹操對陳宮情感的複雜表達。
就好像生活中我們也會遇見的人,兩人曾是知己,後是對手,相愛相殺,真要離開又不舍。
曹操對陳宮的情感,愛之恨之怨恨敬慕,痛惜不舍。
因為這個世界,本不是簡單粗暴的非黑即白,可以輕易解釋。
最親密的關系也會成為敵人和對手。
最對立的關系,也可能因一個共同的目标而成為夥伴和朋友。
如果明白這一點,也許我們可以打破思維之牆,更理解世事變幻,面對挑戰也可從容應對。
您說呢?
本文原創,圖片為網絡精選。
作者王小怡兒,16年城市媒體人,《怡兒話書影》主筆。
@怡兒話書影,那人那城,故事有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