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爛漫時》連載9,陳四海不容易,終于有部劇,讨論男人怎麼平衡庭和事業的話題。
城市悲歡,人性成長
劇評/生活/寫作,多平台同名創作
文/王小怡
二刷《山花爛漫時》,發現了新視角。
華坪女高的辦公室主任陳四海,面臨的人生選擇,不就是很多女人在結婚後面臨的問題嗎?
當我們同情陳四海不能繼續熱愛的女高事業,隻要把性别換成女性,似乎就容易理解了。
當一個事業發展機會放在眼前,該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
知名讀書主持人李蕾曾提過,為什麼隻有女性會面臨這個問題,你在生活中該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
劇中,陳四海曾面臨三次事業和家庭兩難選擇。
前兩次,他帶着愧疚選擇了事業,最後一次,他終于選擇回家。
就算家庭地位不高,倒插門的陳四海,都要用八年做出回歸家庭的選擇。
除了他的妻子,很少有人指責他不顧家庭。
為什麼面臨事業和家庭的平衡,很少有人指責男性不顧家?
那天張桂梅打電話給陳四海時,他正背着娃在門口忙碌。老婆呢,坐在沙發上休息。
這個畫面熟悉不熟悉?
反轉過來,就是女人忙着帶孩子,丈夫在家閑着了。
張桂梅的電話是邀請陳四海做辦公室主任。
機會難得,孩子還小,到底應不應該去距離挺遠的華坪工作?
妻子不同意,陳四海試圖說服妻子,這次邀請他的華坪女高省裡很重視,做主任對自己發展有利。
鏡頭一轉,陳四海熱血沸騰來到了華坪女高。
如果換作一個媽媽試試看?
孩子嗷嗷待哺,到一個離家比較遠的地方上班,
就算孩子斷奶,忙着上班的媽媽也會被指責不顧家隻知道賺錢。
可放在陳四海,這個倒插門的女婿身上,似乎還覺得他能和妻子溫和争取,想法說服,就算做的不錯了。
陳四海,第一次面臨事業和家庭的兩難選擇。他選擇了女高事業。
這背後藏着他妻子的隐形付出,妻子看起來強硬,其實還是為丈夫的事業妥協了。
華坪女高的八年,辦公室主任陳四海就是張桂梅的最佳“賢内助”。
他坐鎮女高大後方,用自己的專業水平,和高度的責任感,幫張桂梅度過一個個難關。
印象最深的,恐怕是那次張桂梅校長和陳四海激動地又哭又笑。
因為省裡要批860萬元給華坪女高辦校。
張桂梅表揚陳四海,若不是他認真接待,說明學校實際情況,拿出井井有條的用款記錄。省裡領導快速決定批款。
可是,換個視角,陳四海常不着家,他的妻子一個人帶兩個孩子,還要面臨家族的質疑。
在妻子的家族裡,男人就該在家帶孩子做家務,女人負責掙錢養家。
可是,陳四海脫離既定軌迹,天天在外忙碌。
這天,妻子和自己媽媽還有家族女人,一起來華坪女高興師問罪。
“陳四海,你還回不回家?這幾年,你答應每周回家,結果人也看不到。”
張桂梅可以為女高事業無私奉獻,但陳四海這樣的老師确實需要家庭的更多支持。
張桂梅請陳四海家人吃飯,飯桌上把話說開,女高離不開陳四海,再留他一段時間,放假一定讓他回家。
表面看,陳四海的妻子态度牽引,有家族支撐,有族裡規矩。
可是聽了張桂梅校長的真誠挽留,她最後還是放手,讓丈夫留下。
看,聲勢浩大的家族支持,當面臨家庭和事業的兩難選擇,陳四海還是選擇了事業。
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陳四海選擇事業為重。
因為相比大多數女人選擇事業,會遭遇來自社會家庭,甚至自己内心的譴責,還是要容易一些。
陳四海在華坪女高八年,終于要選擇離開,回歸家庭。
這一次,張桂梅雖然舍不得這個戰友,也沒有挽留。
為什麼?
因為,她深知陳四海,心無旁骛在華坪女高戰鬥八年,陪着她從一無所有,到現在成為麗江市乃至全國有名的女子高中。
幫助近2000個大山女孩改變命運。
這些離不開陳四海妻子的支持。
陳四海說,自己的孩子都上初中了,妻子太不容易,被家族裡看不起。
女人更懂女人的難處,為女人走出大山的張桂梅校長怎麼會不懂女人不容易呢?
她沒有挽留,也沒送别,就怕陳四海又一次留下。
陳四海也舍不得這個戰鬥過的地方,但這一次,在家庭和事業中,他終于選擇了家庭。
當男人面臨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時,就算有不同的家族習慣。
社會上,依然理解男人應該有自己的事業。
陳四海,這樣為妻子考慮的男人,還會花八年,才選擇回歸家庭。
這個回歸,并不是不工作,照顧家裡幾年後,立即在家附近找一個工作繼續發展。
這也是為什麼,很少有人會問男人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
因為在社會發展的大環境,就算再提男女平等,依然會有很多人認為男人應該忙事業。
有人同情放棄事業的倒插門女婿,卻很少有人理解被迫全職主婦的媳婦。
不管怎樣,《山花爛漫時》這部劇,終于出現陳四海這樣一個人物,探讨男人面臨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的問題。
這就是一個大大的進步。
當越來越多的男人被問,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不再理所當然認為女人放棄事業回歸家庭,
女人開始在人生中,開始擁有和男人平等的話語權,選擇權。
這是張桂梅校長讓更多女孩讀書改變命運的一個重要意義。
本文原創,圖片為網絡精選。
想要看更多山花爛漫時精選劇評,請關注《怡小城》,點開文末山花合集。
TIPS:《怡小城》城市悲歡,人生成長。
多平台同名創作,專欄:劇評/生活/寫作。
主創王小怡,行走半生依舊愛探城的75後,曾任三甲護士,做過房産記者,城市文化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