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 西部影談 第351期 作者:裴亞莉
盡管最近以來有不少電影備受關注,但上映一個月以來,《三大隊》仍然是排片最多的影片之一。一個月以來,我幾乎每天都最少會想一次:“《三大隊》為什麼吸引我”這個問題。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做了一些功課,還寫了一點筆記。心得如下。
  ...
... ...
... ...
... ...
... ...
...眩暈感來自于情節發展的不可預測,來自于這些旁逸斜出的情節對于抓捕王二勇這個既定任務的強有力的“突破”;而魅力則來自于:所有這些旁逸斜出,都是那麼一本正經地進行的。也就是說,比起那些将後現代主義的叙事技巧當作技巧來炫耀的作者和導演,《三大隊》的叙事,似乎擁有着一種因叙事而來的世界觀:盡管我們都有自己的目的,都相信因果,但偶然,以及因果不相匹配,這才是生活常有的面貌本身。這種世界觀,說實在的,是挺吸引人的。
 ...
... ...
...然而這一部影片可貴的地方在于,不像我們常常看到的那些電影故事,在講述“半途而廢”者的故事的時候,會多少表現出對loser們的價值判斷,認為他們因為不成功從而有道德上的欠缺:電影《三大隊》讓程兵和他的戰友們,在那些更早選擇放棄的人選擇放棄的時刻,都表現出發自内心的“理解”,對這些放棄一個既定目标同時選擇了另一個(也可以說是既定)目标的人們,表達了真誠的祝福。
其實這些“半途而廢”者們,有可能就是我們所有人。但我們并不因為這些代表着我們的人們的“放棄”而感到害羞,因為我們笃定地認為:追兇固然重要,但不要傷透老婆的心,也很重要;追兇固然重要,但在意兒子的成長,希望他前景更好,這也很重要;遇到心儀的女孩,希望和她一起享受青春和愛情的美好,這也重要;身體出現狀況,要去就醫,這當然更重要,不然呢?難道還有什麼東西比保存自己的身體,更重要的嗎?……
 ...
...所以還是要說:《三大隊》是一部心中有觀衆的影片。如果一部影片和觀衆之間的關系是一場戀愛關系,那麼,“心裡有你”,這應該是“戀人絮語”中最高級别的“在意”了,從這個角度上講,《三大隊》的創作立場,是挺感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