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塑造人物最直接的方法 就要去觀察生活】

看過本劇的觀衆應該都知道,《火線》的故事是圍繞警察和毒販這兩個機構組織展開,并對巴爾的摩的政治文化和犯罪文化。

為了讓觀衆對這兩種文化有最深層,火線提供了大量的觀察樣本,這些樣本就是一個個讓人過目不忘的角色,作為一部角色驅動劇情發展的聚集,火線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先預設命題和環境,再來描繪這個命題和環境之中的衆生相

比如貫穿整個五季的一個核心命題就是:“什麼是好警察?”

這個命題之上,《火線》的編劇塑造了一群性格鮮明,作風迥異的警察 ,他們并沒有對這個問題給出标準答案,而是通過這些角色讓我們看到了巴爾地摩警察系統的全貌。

二、【好警察&壞警察】

本文,我想來以本劇中最特殊的一個人物——女警Kima為一樣本,分析火線在塑造人物時的獨特手法以及它與其他影視劇區别。

...

在現實中,評價一個警察是否為好警察的标準,其實并不複雜,總結起來無非是八個字“遵紀守法 愛崗敬業”

但是在火線中,作為群戲主角的專案小組,似乎沒人能被嚴格意義上符合這個标準;

他們或是有渎職行為,或是有嚴重的道德瑕疵和性格缺陷比如jimmy和Freaman,這兩位的業務能力在所有人之上,被稱為“天生的警察”;

但他們對正義這兩個字的定義近乎偏執,至于不惜以違反法律為代價去追求一個結果;

相比之下,Kima是最接近“好警察”這個标準的,作為女警Kima,編劇并沒有把她塑造成一個英姿飒爽的女強人形象,也沒有給她施加爽劇的主角光環,恰恰相反:kina作為一個女同性戀,能在一個男性占絕,地位的工作赢得一席之地,靠的是他對周圍環境的清醒認知,以及适應環境的能力;

三、【現實世界,女警被環境同化率有多高】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kima所處的是一個怎樣的大環境。(見下圖)

...

就像在狼群長大的人類,用四肢行走和嚎叫,來證明自己是一匹狼,kima用暴力來證明自己是一名警察,這樣她的男同事會最大程度忽略她的性别。

更多類似情況➽

2.在看到在同事槍支走火時,她的反應比任何一個淡定就是 (見下圖)

...

最具諷刺性的一幕,是她在執行卧底任務時不得不打扮成這個樣子。(見下圖)

...

關于kima和Chery的矛盾,《火線》在編劇層面做的最高級的一點,就是沒有把這個矛盾局限在這對同性伴侶之間➽而是擴大到警察這個職業普遍存在的道德;

第二季第十集,有一段kima與單身母親Beadie談論關于如何權衡工作和家庭;

...

最終,和Chery分手;

Kima的辯解并且在道德層面是完全站不住腳的,不管她多麼熱愛自己的職業一個無法辯駁的事實,就是她對愛人連最基本的忠誠都做不到。

哪怕是她後來支付孩子的撫養費,為Chery照看孩子,原因也是在辦案過程中看到受害者的孩子,被動想起有個孩子。

而當他無法組裝為孩子買了宜家家具,她的“不居家特征”又暴露無疑,她根本不具備當一個家長的資格;(見下圖)

...

五、【從備受偏見到被同行認可的身份】

從第四季開始,還是單身的kima又回到了一個純粹的警察身份;

她被調到了兇殺科,一開始她像一個剛上任的菜鳥,被同事笑話;(圖)

...

但很快她就一個人輕輕松松破了一樁命案(圖)

...

專案組在監聽與監視行動中取得重大進展是靠kim的線人Bubbles;

她在卧底行動中身負重傷,是警察高層動用所有資源打擊毒販的直接原因;

她堅守職業底線不作僞證,被Bunk稱作真正的警察➽而這一點,也是第五季最後,她向上級舉報Jimmy違規辦案的原因;(見圖)

...

寫到這裡,回到開頭,所有的這些細節都直接可以回答本期節目一開始的問題

➽“什麼是好警察?”kima無疑就是一位真正的好警察;

但因為這個系統普遍存在的偏見與歧視,她不得不把自己的性别特征和道德水平,降低到這個世界尋常認知的平均線上,這讓她成為了一個【悲劇式的反英雄】;

六、【關于線性發展與人物弧光的讨論】

我們在大多數影視劇中看到的人物,按照線性發展的:>人物弧光< 去塑造的

好人之所以是好人,壞人之所以是壞人,都有一個很明确的前後因果關系。

這種線性塑造角色的方式,優勢是易于制造通俗的戲劇沖突,可是對于正因為劇情發展和人物變化同步,若人物的心理變化和行為動機不合理,劇情的發展同樣會不合理;

這種方式,寫好了,就是正面例子《絕命毒師》,從頭到尾的爽劇模式,因為老白從中年loser到毒枭的人物弧光,建立地非常合理。

而反面例子就太多(如冰與火)、還有我曾經最喜歡的《越獄》;幾乎所有爛尾的劇集都是因為有幾個爛尾的角色和不知所雲的劇情;

綜上,《火線》無論是叙事還是角色塑造,都不是線性結構,創作者并不負責為觀衆提供娛樂和發洩情緒的對象,而是把他們想要表達的主題,拆解成無數的細節,平等的附着于每一個角色身上;

就像Bunk對kima所說:“你需要一雙溫柔的眼睛才可以看到整個森林。”

這種編劇手法,不會讓觀衆得到任何快感,恰恰相反,當我們通過某一個角色看清了《火線》的全貌,更加覺得個體的渺小和無力,這種無力感不僅來自于對《火線》每一個角色的共情,更來自于現實中我們自己所處的那個——

“既看不清全貌,也沒有人敢探索的巨大勝利。”

尾聲:

和一般無腦爽劇最大的區别在于,這部電視劇沒有小角色, 隻有不同人物和不同出場順序和次數,也他們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一部令人驚歎很久、不爛尾的優秀作品;

文章寫道最後,我認真地對自己說:“隻要我活得夠久,我就每年磕一次《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