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好看,但同樣讓人好憤怒。這種憤怒更多是源于無力感。
電影給人強烈的情緒輸出,真實大膽的叙事手法,撕開了現實的遮羞布,展現了信息社會的另外一面。我們是觀衆,但我們也同樣是電影中被所謂真相牽着鼻子走的烏合之衆。

我是和朋友一起看的《熱搜》首映,電影結束朋友的評價很簡單,就兩個字“真實”,朋友本職工作就是做藝人宣傳的,所以處理輿情還有做熱搜就是他的工作日常,整部電影主線十分明确,聚焦在以陳妙(周冬雨飾)和嶽鵬(袁弘飾)為中心的兩人,關于真相輿論的博弈,對于日常不是做宣傳的觀衆來說,能非常好的直接了解平時我們看到的輿論發酵過程,透過輿論的表象看到背後的本質,有些真相可能不是真相,而原本的真相可能也隻有經過包裝傳播才能被大衆接受。清晰明了的故事線索,以及不停反轉的劇情走向,光從一部商業片角度看就十分成功,真的做到了沒有任何尿點。
陳妙(周冬雨飾)的合夥人何言(宋洋飾)在電影中說陳妙不能自稱為記者,百科上對調查記者的解釋非常簡單:職業新聞記者,通過獨立、深入、細緻、全面的偵察式、訪問式調查,揭發一些被某些人或組織刻意掩蓋的、損害公民權利與公衆利益行為的内幕。說直白一點,就是“揭黑”,黑幕的黑。《熱搜》完整地展現了陳妙如何一步步揭露了房間内的大象,我想這才是一個記者應該具有的素質。

很多電影的主角都是扁平人物,但陳妙不是,影片最開始她對事業不顧一切的追求以及對輿論系統化操控的手段,可能會讓觀衆覺得很不适,但這種不适背後是導演對人物性格的快速塑造,讓觀衆知道陳妙就是這般直來直往。故事的後半段,當她發現真相後為受害者争取的那一種奮不顧身也就顯得更為合理了。
電影中刻畫了很多角色,這些角色在面對強權時有的直接妥協,有的拼命掙紮後放棄,但隻有陳妙願意一剛到底,說她有超能力那她的力量就源自于勇氣來自于她相信邪不勝正,她的這份勇氣也并非是孤立存在的,這份勇氣最終呼喚起了女性内部互相的支持。這種力量不是自我能力的天賦異禀,而是在團結中迸發的群體力量。

在網絡上,陳妙與張小穗等受害者的互動,直面了校園霸淩和性侵等問題。在這些情節中我們看到了女性對于受害者的共情能力,以及她們為了發聲所需要付出的努力。這不僅僅是網絡上的一種發聲,更是一種對女性共同奮鬥、争取正義的呼喚。
“受害者有罪論”在當今社會屢見不鮮,而影片通過張小穗等受害者的遭遇,深刻地展現了這一現象的可怕一面。觀衆在影片中看到女性受害者們為了講出真相,不僅要面對實際的傷害,還需要抵抗來自網絡的無情指責。在網絡時代,女性發聲的難度和勇氣有着不可忽視的巨大差異。網絡文化中的道德責任和言論自由的邊界又到底在哪裡呢,這雖然不是電影要探讨的主要内容,但也确實值得深思。

導演忻钰坤在影片中也運用了豐富的意象,通過細膩的畫面和富有創意的鏡頭語言,表達了對現實問題的深刻隐喻。從陳妙在咖啡廳等待咖啡的過程中,交叉剪輯出現的熱搜榜上的霸淩事件,到嶽鵬等富商的紅酒場景,這些畫面都為影片增色不少。尤其是王世民這個隐約可見的“大boss”始終沒有以正臉示人,給觀衆留下了強權的神秘感。這種對影片細節的精心雕琢,讓整個故事更具層次感和深度。
近幾年“輿論反轉”的事件也經常在網上發生。而電影則直接拍攝出了所謂“反轉”背後的故事,真相可能是被杜撰的。電影中通過陳妙的戰術運用,揭示了輿論場上的種種規律,讓觀衆能夠理解,為什麼受害者發聲會如此困難。電影裡“弱者優勢、情感強勢、輕者為重、次者為主”的輿論規律剖析,也同樣讓觀衆對當下新媒體環境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柏邦妮曾經說過,“電影以餘味定輸赢”,而《熱搜》的餘味,也許能讓觀者在日後遇到所謂“反轉輿論事件時”更多上一份自己的思考,不會成為雪崩前最後那一片雪花。

電影始終是電影,是理想主義的演繹,看電影時我就始終會想,如果這一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女性面臨的處境是否更為殘酷,女性會不會更無助。即使很難擁有如陳妙般的果敢與堅定,我們也應生出多一分的責任,為困境中的人釋出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