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陳曉、李沁等人主演的《人生之路》,由1981年路遙所著的小說《人生》改編。
原著一開篇,高加林幹得好好的民辦教師沒了,被村裡四大隊書記高明樓走後門安排給了自己的兒子高三星。
那個年代的大學不好考,當時能讀到高中畢業已經很不錯,加上高加林文化水平很高,當上了民辦教師以後,教學更是整個地區拔尖的。不僅當上了五年級(最高年級)的班主任,教授整個年級的算課、語文課,連全校的音樂課和圖畫課都是由他代。
他雖然是農民的兒子,從小看着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但是,高加林的父母從來都沒讓兒子受過勞動的苦,一心在地裡刨坑,供養兒子“求功名”,因而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将來會是一個農民!
他十幾年努力讀書,就是為了離開這裡,用高加林的話來說,“就是為了不像他的父親一樣一輩子當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種說法是奴隸)。”
民辦教師也并非他理想中的職業,隻是為了再過幾年通過考試能夠轉正,這樣,他再努努力,就有希望争取做更好的工作。
換言之,民辦教師對高加林而言,不過是為了将來的一塊跳闆。他自視甚高,其實不太看得上這份工作。
但是,大隊書記的兒子高中畢業了,需要工作了,就走後門把他拉下來,自己頂上去。他現在連民辦教師這份隻是跳闆的工作都沒有了!
當一個農民,他不甘心。
他想過跟大隊書記高明樓拼個你死我活,卻被堅持民不與官鬥、害怕遭報複的父母攔下。
高父說:“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來哩……”
2.
高加林丢了教師工作,整夜失眠,在家中渾渾噩噩過了一個月,時常睡到中午才起,也不出山勞動。父親拖着瘸腿在地裡謀生,母親替他把飯做好才出門幹活。當他看着母親佝偻着身子在自留地裡拔草時,羞愧地無地自容。他決心,抛下過往,當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下決心容易,做下來卻難。
家裡買油買鹽的錢都沒了,高母便做了白馍讓高加林去縣城裡叫賣。到了縣城他卻一聲吆喝都喊不出口,覺得自己成了徹頭徹尾的鄉巴佬,所有人都看着他,嘲笑他,心裡難受得像無數蟲子咬。
“他感到就像要在大庭廣衆面前學一聲狗叫喚一樣受辱。”
回想自己在縣城讀書時,一身衣服整潔筆挺,滿身香皂味,胸前别着本縣最高學府的校徽,多麼地驕傲自豪!而如今……
回憶往事讓他更加心酸,也讓他擔心萬一在縣城裡遇上熟人怎麼辦?
偏偏就是那麼巧,他還真碰上了同學張克男和黃亞萍,出于強烈的自尊心,高加林隻說自己是來走親戚。後來為了避免再遇上熟人,他幹脆一頭紮進文化館裡讀書,讀到了天黑,一個馍也沒有賣出去。
等到去田間勞動,他又刻意穿得破破爛爛,不要命地鋤地,把一雙細皮嫩肉的手弄得血糊糊的……
“我現在思想麻亂得很,勞動苦一點,皮肉疼一點,我就把這些不痛快事都忘了……”
好在,在他最困苦、最煎熬的時候,劉巧珍出現了。
劉巧珍是村裡“二能人”的二女兒,“一能人”大隊書記是她大姐的公公。也因為這層關系,高加林把他們劉家的人也記恨上了。
劉巧珍雖然沒讀過書,大字不識一個,卻有顆善良的心。她一直傾慕着有文化有才華又英俊的高加林,雖然自己長得很漂亮,說媒的人踏破了門檻,在面對高加林的時候,她卻很自卑,覺得自己配不上高加林。
但是,她一直默默關注着高加林,想辦法安慰他,幫助他。那次看見高加林進城買馍,猜到他怕丢人賣不出去,跟着他去了縣城,在路邊等了他一天,等他回去時接過他的馍就替他叫賣去。
劉巧珍的溫柔善良、善解人意,還有熱烈直接的告白,把高加林感動了,他稀裡糊塗地和劉巧珍在一起了。
等他冷靜下來,又懊悔起來。
“他覺得自己目前的處境,根本不是談情說愛的時候。他甚至覺得他匆忙地和一個沒文化的農村姑娘發生這樣的事,簡直是一種堕落和消沉的表現;等于承認自己要一輩子甘心當農民了。”
他心中仍然期盼着未來能夠幹一番大事業,而不是和巧珍在一起,拴在這片土地上。
可是,他并非不喜歡巧珍,巧珍對他愛得那麼熱烈,他根本抵擋不住。在日複一日的勞作中,在巧珍溫柔的關愛中,高加林也漸漸習慣了當一個樸實的農民。
然而,無知愚昧的村民,看不見出路的高家村,都讓他感覺到憋屈。他到縣城裡去擔糞時,被城裡人貶低,高加林在心中問,自己有知識、有文化,憑什麼要受這種屈辱?他下了決心,一定要到城裡來!
這時,遠在新疆部隊的叔父調回當地,成了勞動局長。曾經安排走後門把他擠下來的幹部們,現在都上趕着巴結高家,他們還給高加林安排到了縣裡當通訊員,他心中那團火又燃燒起來了。
3.
曾經,高加林從一個受人尊敬的民辦教師,變成了一個擔糞種地,自認為受盡屈辱的農民。
現在,沾叔父的光,他住進了縣委的客房院,憑借自己出衆的文采,英俊潇灑的面容,一流的籃球技術,吹拉彈唱多種多樣的才能,成了縣城裡引人注目、出盡風頭的人物。
他從“走後門”的受害者,搖身一變,又成了“走後門”的受益者。
他沉浸在大衆對他的吹捧和誇贊之中,不禁忘乎所以,飄飄然起來。這時候,他心裡雖然還有親愛的巧珍,卻已經厭煩她和自己說那些莊稼、土地、三姑六婆、家長裡短之事。他渴望有一個精神境界統一的,能夠與他談天說地,探讨國家國際大事的伴侶。
在高中時就與高加林意氣相投的黃亞萍來到了他身邊。
黃亞萍家庭條件優越,父親是軍人,自己在縣廣播站當播音員,時常播報高加林的稿件,她和高加林能夠從波蘭“團結工會”談到美國罷工,再說到國際能源問題。
黃亞萍也不斷地向高加林表露自己對他的愛慕,盡管此時他們身邊都有着愛人,黃亞萍有張克男,高加林有劉巧珍。但他們一緻認為,對方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人。黃亞萍嫌張克男沒見識,沒出息,太軟弱,高加林嫌劉巧珍沒文化,太乏味。
家裡已經疏通好關系,即将安排去黃亞萍南京發展,她也把高加林安排進了她的未來裡。
“你是一個很有前途的人,在大城市裡就會有大發展。我回去可能在省廣播電台當播音員;我一定讓父親設法通過關系,讓你到《新華日報》或者省電台去當記者……”
高加林喜歡巧珍的美麗善良,還有她對自己無私的愛,可是巧珍将來隻能是個農村家庭婦女,對他的将來毫無益處。考慮到自己的前途,他毅然決然地同巧珍分手,選擇與黃亞萍在一起。
4.
曾經對高加林的苦悶看在眼裡,力勸他出去打拼的劉巧珍,被分手時也善解人意地表示是自己不該連累他,并在其他人責怪高加林時,還堅持為他說好話。
接到黃亞萍一封分手信的張克男,也沉默地接受了,隻把傷心和難過留給了自己,天天在家裡折磨自己。
張克男的母親将兒子的痛苦看在眼裡,她心有不甘,憑什麼兒子談了三年,即将談婚論嫁的好媳婦被這麼個窮小子搶走?她略一打聽,就查到了高加林的通訊員工作是走後門得來的,立馬向紀委舉報了。
高加林前途一片光明的工作因此沒有了,被退回鄉裡繼續做農民。他通過走後門得來的好處,終究是如雲霧一般,經不住考驗,風一吹就消散了。
沒了縣城裡的工作,他就隻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他的文采和那些文藝才能,都沒了用處。嬌生慣養,出身優越的黃亞萍跟他再沒可能了。
黃亞萍也知道,誠然,她愛高加林,但她愛的卻不是當農民的高加林,而是那個意氣風發、前程似錦的高加林。
高加林一無所有地回了村,此時他想起親愛的巧珍,卻得知巧珍已經嫁人了!
巧珍知道自己和高加林沒可能後,沒有被村裡各種說三道四、幸災樂禍所打倒,她要活下去,她要繼續勞動。她嫁給了對她不離不棄的馬栓,雖然偶爾想起高加林,心中仍然痛苦,可她好好地活下來了。
而高加林也認清了現實。
他誰也不怨,隻恨自己。恨自己為了虛榮抛棄了做人的原則,為了前途抛棄了金子一樣珍貴的好姑娘巧珍。就算沒有張克男的媽媽舉報他,他躲過了這一次,也躲不過下一次。
他的悲劇是遲早會發生的。
就算他的前途沒有被毀,他和黃亞萍就能順利地走下去嗎?
任性的黃亞萍和高加林戀愛時,經常不管不顧地張羅高加林的生活,把他弄得比縣長還闊氣,縣裡已經有不少人看不慣他們的高調作風。她還經常打着浪漫的旗号考驗他。有一回下着大雨,高加林正在工作,黃亞萍忽然打電話非要他冒雨替她找東西。等高加林在雨中找了半天,瞬身濕透,什麼也沒找到,她才告訴他自己根本沒丢東西。
每當這時,高加林總是懷念起巧珍的好。
可是,如果他當時沒有和巧珍分手,也許又會在巧珍與他說着家裡的母豬下了幾隻小豬時,想起與黃亞萍談天論地的意趣
最後一無所有的高加林才真正認清了自己,認識到如何腳踏實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5.
路遙沒有僅限于高加林的個人選擇,而是通過高加林的選擇,探讨了社會和國家對于青年成長的責任。
“是的,現實是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誰如果要離開自己的現實,就等于要離開地球。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抛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是對于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認識。
可是,社會也不能回避自己的責任。我們應該真正廓清生活中無數不合理的東西,讓陽光照亮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輕人走向正軌,讓他們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讓他們的理想得以實現。”
“如果社會各方面的肌體是健康的,無疑會正确地引導這樣的青年認識整個國家利益和個人前途的關系。”
對于我們普通人的啟示,則是要守住人生的原則,堂堂正正地憑自己的本事,奮鬥出真正屬于自己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