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兩天時間,一口氣看完了我的阿勒泰,确實是很上頭。散文确實是不好改變成劇集或者說是電影,但我的阿勒泰改編的非常好。它從一個女性作家的主觀視角去展開,劇裡的李文秀就是原作者李娟的原型。李娟作為一個漢族人,李娟長年累月地生活在少數民族聚集地,除了得到一些新鮮、客觀的異質性體驗外,更多的是難以對自己文化身份定位的困惑。家庭成員的殘缺與生活條件的惡劣,在李娟的成長過程中也不時困擾着她。沉迷于大自然的美景中,是解脫自我的美妙之法,但宇宙的永恒與人類的渺小總會在不經意間使人感到一絲落寞。李娟在面對生命的孤獨時,并非沉溺在自己的小生活中不能自拔,更多的是以一種淡然姿态去接納生活,用自己對世界、對生命的愛,擁抱生活。

《阿勒泰的角落》記錄了李娟一家在阿勒泰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書中除了一家人濃厚的生活氣息之外,更能發現李娟與生活的坦然相處。她不發表關于生活的意見,她感受生活。因此,讀者看到的是一種生活的姿态,對生活的坦然與欣喜。明明住的是四面透風被人遺棄的房子,作者還樂滋滋地想着自己住的是套大房子。之後又搬進一間用土塊蓋起的小房子,也覺得溫馨無比。裁縫鋪的店面隻有十來個平方,前半截做生意,後半截睡覺、吃飯。對李娟來說,這樣的環境下,牆皮突然掉下來一塊,也是被鍋裡炖的風幹羊肉溢出的香氣酥下來的。外面的女孩子都不願意嫁過來的地方,李娟卻能在這片紅土地上自得其樂。以上的種種,我們就可以看得出原作者李娟絕對是一個天生的樂觀主義者,也就是說我的阿勒泰是極具作者個人風格的作品。把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化的作品,是要有一定的取舍與加工的,這恰恰就是我的阿勒泰作為影視作品最成功的地方,它用影像或者說是鏡頭語言塑造了一群近乎于完美的人。在那個遠離都市塵嚣的地方,山巒是那麼純潔,河流也是那麼的純潔,觀衆都非常有興趣,在這一片山水之間,究竟生活着一群什麼樣的人?我的阿勒泰恰恰就成功地在這一片山水之間,塑造了像巴太這樣近乎于完美的人。坦白說,我們作為普通觀衆每天面對着市井的俗事,确實是對阿勒泰這種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生活有一種天然的向往,而這部作品就為我們提供了管中窺豹,略見一斑的機會,這或許是它最能夠吸引觀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