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九世紀的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具有雙重性,男性的體內住著一名女性,女性的體內住著一名男性,這個二性論後來被佛洛伊德引用和發展。犬山記(The Power of the Dog,2021)的電影海報在電影播映前就暗示我們,對於班奈狄克所飾演的主角菲爾,人們無法一開始就全面的了解他——海報中,班奈狄克背對鏡頭,露出側臉。這樣一個西部牛仔粗獷的形象下,藏著不為人知的特質,包括菲爾是受教育的高級知識分子,擁有優異的琴藝,他還是同性戀,並且超越性向更重要的是,他對心靈導師布朗科亨利的「愛」——這一點是很容易忽略的,也就是就算這樣的硬漢,也有著款款的深情,菲爾不僅敬仰布朗科亨利對他人生的啟蒙,感謝亨利的照顧,更珍藏亨利的遺物(手帕),並經常貼身帶著其遺物到山林水濱回憶他倆的過去(赤身裸體,代表此刻才真實而不假飾);對於布朗科亨利,我們隻聞其名,不見其人,他的靈魂卻遊蕩出沒在劇情線中。

在私下的時刻,我們很清晰的看到菲爾溫柔的一面,可是為什麼他在人前的形象是頹廢、骯髒的,不近人情,總表現出高度的權威,甚至冷漠、孤傲或憤怒?因為他的愛已死去,所以他將心給封閉起來了。菲爾的西部生活是「堅強」,而內在依戀是「柔軟」,菲爾這個人在故事中呈現出一種陽勝陰衰的失衡狀態,雖然彼得的出現稍微喚醒了他沉睡的生命力,但那不是彼得的能力,而是彼得的相似性讓菲爾想起了布朗科亨利。

2、回頭看第二男主角,寇帝史密麥菲所飾演的彼得,他的「言」、「行」像是兩塊書擋,在電影前後囊括了情節的發展。電影開頭的畫外音,他說他要保護母親(意謂著這個男人要保護他心中住著的女性);電影結尾,他成功用計掃除了阻礙他母親獲得幸福的障礙。其實,男配角彼得這孩子,旁襯、補充了男主角菲爾變化的過程,彼得為了保護所愛而心狠手辣,原本還會因為他人批評與捉弄掉眼淚的孩子,最後成為殺人不眨眼的智慧罪犯了,而這樣的變化和菲爾並無二緻——珍康萍藉此,告訴我們男性在社會中、人群裡受挫折或有所追求時,可能出現的變化,尤其男子氣概最終容易以暴力(或說破壞性)的形式表現 。

3、「犬山記」在大陸譯作「犬之力」,大多數的人感覺到後者不明所以,認為「犬山記」的譯名比「犬之力」更加清晰。其實,兩者所呈現的觀點和視角是雲土之別。為什麼這樣的標題特別重要?拿張籍的節婦吟一詩來說。「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這首詩經常用來完美的詮釋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1995),這樣的角度是這首詩給人類世界的一巨大貢獻;可是,原詩還有一個副標題「寄東平李司空師道」,這副標題點出了這首詩原先的用意——拒絕山東節度使李師道的拉攏與割據叛變,如果按圖索驥,照副標題來分析,才能獲知節婦吟的本義。隻是這首詩的本義隻存在於張籍與李師道之間,出乎意料的,作為藝術,這首詩具有其他更加可大可久的價值。

回到珍康萍的電影,「犬山記」是從事件的角度來看待,而「犬之力」則延襲了原片名「The Power of the Dog」,在「力」上點題,明示劇情的重點,是對西方男子氣概的探討。這裡,分別西方與東方,是因為東西方在文化的追求上不同——西方追求英雄,東方追求聖賢;西方強調征服的力量,是崇高形象,東方追求的是化育的力量,是溫文儒雅;如果非常激進的說,西方追求死亡,所以追求悲劇,東方追求創生,所以是悲喜劇,甚至是大團圓。如果以一起兇殺案記敘的角度去看(犬山記),這電影的價值比較淺,比較狗血;從陰陽消長,從陽剛的男子氣概如何鍛鍊出來看(犬之力),比較能觀察出劇情的重點。犬山記以悲劇結尾,告訴我們,一個缺乏愛的社會,隻剩下死亡,

4、我不同意有人評論這部電影是多視角的電影,從一個人物的視角換一個人物的視角,那不過是敘述時在條理上的次序需求,況且即便多視角的敘述,也該有一個核心要義。至於電影製作時對於細節的處理、呼應上,非常的細膩,包括菲爾撥弄彼得所摺紙花的花蕊(花是生殖器官)、彼得將紙剪成條狀和菲爾將牛皮剪成絲繩、手套戴與不戴的意象……,這些形象的暗示、象徵與劇情鋪展的關係,在其他人的評論和分析中已經很清楚,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