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摘星星的媽媽’回家了”刷爆網絡,随着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從古人的九天攬月、蟾宮折桂,到如今的神舟十三次叠代發展,從古至今,人們都始終懷揣着一顆太空夢。
太空旅行、星際運輸、火星移民.....即使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這些詞聽起來是不是仍然如同“天方夜譚”。
但如果說有這樣的一家民營公司,以此為經營項目,潛心20餘年研發,如今可能真的離這樣的夢想隻有一步之遙,你相信嗎?
讓我們走進奈飛最新的紀錄片 《回到太空》,去看看這遙不可及的夢想,究竟是怎麼一步一步的照進現實的。回到
馬斯克,這個名字你一定不會陌生。
就在前段時間,福布斯發布《2022全球億萬富豪榜》,埃隆·馬斯克以2190億美元财富位列第1名。
1995年至2002年,馬斯克與合夥人先後創辦了三家公司,分别是在線内容出版軟件“Zip2”、電子支付“X.com”和“PayPal”。
2004年,加入我們非常熟悉的電動車制造商特斯拉,并擔任董事長與産品設計師,随後成為首席執行官。
2016年,聯合創辦了神經科技公司Neuralink,該公司專注于開發腦機接口。
......
而在其中最矚目的當屬2002年成立的Space X,這家公司也估值超過了1000億美元,是僅次于字節跳動和螞蟻集團的全球第三大獨角獸企業。
而它的目标就是降低太空運輸的成本,并進行火星殖民。
是的,你沒聽錯!
“地球上那小小的人類意識的火苗,它出現的時間不長,也很容易就消失不見。一顆彗星,極端氣候,誰知道呢,第三次世界大戰?都可以毀掉它。顯然,我們需要通過成為多行星的物種,将生命延伸到地球之外,保護這點意識之光。”
這便是埃隆·馬斯克對太空的執念,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太空夢并不來自于對太空的情懷,或是對技術的迷戀,他對于人類文明繁衍的危機感。
伴随着埃隆·馬斯克這句關乎人類未來發展的前瞻,倉庫大門緩緩打開,映入眼簾的當之無愧的主角——獵鷹運載火箭。
衆所周知,航天項目的科研堪稱吞金巨獸,有能力有資金發展的國家寥寥無幾,能夠獨立研發火箭已經是十分了不起了。
但是火箭發射可是一個一次性買賣,送上去可以,想要完整的收回來就很困難了,想要收回來,還收拾收拾下次接着用,幹可循環買賣,那可就是難上加難!
目前應用最廣的是降落傘回收,但主要是對發生目标的回收,比如說咱們的神舟飛船返回艙再回到地球時就是開傘降落的,至于送他上天的火箭助推器則是一次性消耗品,用完就沒了,下次發射還得重新造。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這句話簡直就是為馬斯克量身定制的。
21年前,2001年馬斯克已經是一個創業兩次,完成“一個小目标”,并且财富自由的高質量人類了,
換做常人,或許就此“金盆洗手”,提早退休,頤養天年,可他是為人類文明繁衍而操勞的馬斯克啊!
他做了一個驚人而又偉大的決定,把自己手裡這1.6億美元全部花掉!
造火箭!
SpaceX就此誕生。
馬斯克也深知宇宙運輸成本高昂的根本原因,為此他開始着手研究火箭的回收計劃。
火箭不同部分的成本都是不同的,其中絕大部分的成本都來于發動機,如果可以實現發動機的循環使用,那成本絕對可以大大降低。
其實火箭回收這個思路并不新鮮,幾十年前就有了,但是幾十年過去了,他的發展仍然沒有取得較大的進步,為什麼呢?
其實讓火箭回收大概有兩種思路,一種就是學飛機橫着降落,第二種就是像火箭起飛一樣,豎着在降回來。
第一種橫着降這種思路其實就是航天飛機,但最終證明這個思路并不便宜,成本甚至比一次性的還要高。
以美國舉例,美國的航天飛機計劃整體耗資超過了2000億美元,平均每趟旅程的運費高達16億美元。
第二種豎着降落的思路,學名叫液體垂直回收火箭技術路徑。它的風險極高,但回報又偏低,普遍被業界不看好,那他究竟有多困難呢?
這就需要火箭上天後,尾部完成助推使命開始分離,方向上就需要旋轉180度,掉頭朝向地面展開深隔壁不斷調整飛行姿态,期間還要發動機的點火來減速,各個方面精準配合,才能保證最後着陸成功,準确降落到目标回收點,整個過程也就短短幾分鐘,這麼倉促的時間裡,哪一點上出了偏差,火箭都可能會被炸毀,變成一場煙花。
而我們的狠人馬斯克,就是這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作為一個已經擁有大量成功商業經驗的馬斯克,最初幾年靠刷臉在矽谷投資人那裡東拼西湊出來了1億美元,再加上自己小金庫裡的1億多,研發就此開始。
古往今來,沒有哪項傲人的科技成就是可以一次成功的,馬斯克的火箭也不例外。
研發之路十分坎坷,最初六年就燒光了2億美元,隻換來了炸機三次。
當然,失敗乃成功之母。雖然在外界看來,這不過是一場不自量力的夢的破碎,但是在Space X團隊看來,這是他們一次又一次接近真相的紮實的腳印。
第一次事故,2006年發動機自燃導緻墜毀,這次事故調查發現了發動機的冷卻系統有缺陷;
第二次2007年第二次試飛的事故原因是,起飛七分鐘之後發動機停火導緻了火箭墜毀,經調查發現,原來是飛控系統的參數出現了錯誤;
而第三次2008年的8月試飛,一級火箭推力過剩,撞到了二級火箭,導緻雙雙墜毀。
成功可能真的隻有一步之遙,可是這時候馬斯克沒錢了。
肖特維爾是将SpaceX從破産邊緣拯救回來的關鍵人物。
2008年8月,SpaceX經曆“獵鷹1号”運載火箭第三次試飛失敗後,馬斯克面臨崩潰。
當時,肖特維爾向客戶說明他們的發射是成功的,要做的隻是修複一台“獵鷹1号”以及在一二級火箭分離方面花些時間。
在接下來的9月,試驗成功了,12月,徘徊在生死邊緣的SpaceX獲得NASA的合同。
之後,馬斯克提拔肖特維爾為公司總裁和首席運營官。“沒有她,我們根本做不到現在這樣。”馬斯克曾這樣評價。
2015年12月21号晚上,SpaceX公司成功發射獵鷹九号火箭,
發射十分鐘後,火箭的第一級部分将會地面,并且保持樹立的姿态平穩落地,這開創了火箭從太空直接垂直回收的曆史。
自此火箭“回到太空”,不再是夢。這也讓人不禁遐想,遨遊甚至移民太空的那一天好像不遠了。
其實我們國家也一直不甘于人後,在發展火箭回收事業上,也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發布的2017-2045年航天運輸系統發展路線圖,争取到2035年左右完全實現運載火箭的重複使用,現在國内的一些航天企業就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
2019年國内某航天公司推出一款RLV-T5小型火箭,高度8.1m,起飛重量1.5t,在回收實驗中他的表現非常不錯,可以飛到300m高度下落回收,回收的精度達到了7cm。
另一家公司的星雲—M火箭甚至能連續回收使用二十多次,此前也在陝西完成了一百米級的垂直起飛和降落回收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當然目前的我們和SpaceX的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後來也還有很多技術難題等着我們去攻克,但不能否認咱們已經邁出了前進的步伐。
本文作者:淺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