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影片最大的問題應該是父親這一形象太懸浮,人物的行為邏輯欠缺更充分合理的交代,而完全服務于劇情。試想這樣一個中産以上的精英家庭,弟弟已經很優秀,父親為何還要一直這麼偏執地逼迫哥哥也必須像弟弟一樣優秀呢?現實一點說,即使哥哥真的很"不成材",那他至少靠啃老、靠弟弟的成就後半生也不會沒有着落。所以,父親逼迫哥哥有傑的一系列偏執的舉動,不是為了有傑本身考慮。
一個可能的原因或許是父親自身的成長經曆所緻,因為童年也經曆過自己父親類似的高壓式打罵教育,所以會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時複刻這一模式。但影片顯然沒有做任何的交代(在删減片段中有交代,見後文的分析,可能導演是為了保留影片叙事結構的精巧而舍去了更多人物背景信息的交代)。影片也提及了請uncle來做新的鋼琴老師,這裡其實完全可以再多交代一些父親和自己兄弟的相處模式,以此凸顯這種有毒的家庭關系是一代代相傳的。
另一個更為籠統的原因隻能歸結于父權制的毒害。父親即使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精英,但骨子裡依然沒有脫離父權制社會的那種社達的"人上人"觀念,并且把權力壓迫和精神控制作為唯一有效且正确的手段。電影中有一幕是成年的弟弟回憶自己和父親一起在餐廳喝茶,因為服務員的失誤,父親非常輕蔑高傲地斥責可以看出他對底層人的歧視,很顯然他也會因此瞧不起之後無法步入精英階層的有傑。當有傑小心地準備好雞毛撣子,準備主動領受父親的伺候時,父親以"我不會再打你"進一步侮辱了有傑。先PUA有傑說"打才是唯一有效的教育手段":我打你其實是我對你的關愛和呵護,我是為了你好;接着就破了一盆冷水:你現在差到連我打你的資格都沒有。這種PUA話術想必很多人從小都有共鳴。
如果影片對父親形象的刻畫最終是落腳到對父權制的批判,那麼影片結尾的和解就有些生硬和突兀。父親為什麼到了死前就那麼在意有傑彈的鋼琴聲呢?如果聯系有俊在哥哥死後的叛逆、覺醒,不再服從父親的安排,那麼父親會不會是在懷念有傑的聽話、懂事呢?畢竟有傑雖然成績很差,但确實是個非常懂事聽話的"乖孩子"。如果這樣的話,那麼父親完全有可能是後悔自己做得太過火而害死了有傑這樣的乖孩子,至始至終他都沒有真正反思過父權制、東亞家庭模式對子女的毒害,以及對自己的毒害。那麼影片最後的和解,就是人為的煽情和刻意制造大團圓。
補充對删減片段(見B站????:BV1oQ4y1g7Y7)的分析:
個人覺得這一段導演删掉挺可惜的,提供了很多信息量。這一幕發生在有傑目睹父親對母親家暴後、自己也因為被發現看漫畫而被父親家暴後,母親安慰有傑并幫他擦藥的場景。
首先進一步豐富了有傑的人物性格:害怕被同學發現自己的傷,有很強的自尊心。在我看來,有傑并不是一個完全被東亞教育體制同化,早早失去主體性、隻知道一味追求成績排名的孩子。恰恰相反,他之所以如此渴望取得好成績,隻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隻不過當他出生在這樣的家庭,父母的關愛完全以成績、表現為條件,身邊還有比自己更優秀的弟弟時,他難免會因為不斷地遭受打擊、缺少肯定而自我懷疑、自我矮化,而無法尋得另外的可以證明自己價值的途徑(或是像很多歐美家庭裡的小孩,他們從小就會有很強的獨立自尊和自我賦能的意識)。因而,父親的PUA話術無疑對他的自尊産生了非常大的打擊,他才會自己攬下一切過錯,相信隻要自己徹底離開,剩下的人就會生活得更好。這裡的細節讓我非常動容,即使父親打了自己,有傑還會關心地問一句:"爸爸有什麼病?"母親的回應也非常有東亞特色:"你長大就會明白。"
在這一段對話裡,母親的表現生動地诠釋了在父權制下主動為權力壓迫進行合理化、正當化辯護的女性,通過"比爛"來合理化當下的苦難:比你活得更糟的人都熬過去了,你怎麼就不能吃苦呢。一方面對傳統不加反思地接受(你爺爺也這樣打你爸,你爸也是這樣過來的),另一方面突出物質生活、完全忽視精神生活;隻看到結果的好壞,而不在乎過程的努力(隻要你最終成績不好,就是不努力)。
但是這些都在成片中被删掉了,确實有些可惜。但另一方面,這些信息都是通過人物的對話來體現的,太過直接生硬,更為理想的處理方式通過鏡頭語言将這些信息融入叙事和人物的塑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