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的錯誤》啟發了很多觀衆打開主動思考的開關。看似節奏緩慢,實則信息量巨大,在短視頻盛行的年代很另類。它讓相當一部分之前自覺非藝術片受衆的群體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我的第一感受,是自然舒服,就像河水的流淌。看似尋常,卻最見真功夫。這和順拍關系很大,這樣演員才有可能真實地生活在電影裡,朱一龍的馬哲才有可能展現出現在衆多觀衆交口稱贊的天然去雕飾的演技。

除了感受到膠片的特殊美感和年代感外, 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要敬畏命運,不要太相信自己,因為自己的确渺小,很可能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即電影宣發用的餘華老師所說“命運的看法比我們更準确”。

我們很容易帶入馬哲的視角,非常努力地破案,收集證據,調查嫌疑人,通過錄音帶的火車異常報警聲縮小範圍,找到案發現場的嫌疑人錢玲,通過錢玲在找到第二個嫌疑人王宏,通過王宏找大波浪,專業能力挺強,工作态度也好,不像徒弟摸魚,也不像局長忽視疑點,急于結案。然而 其實案情可能就像表面上那麼簡單,就是一個瘋人殺人,沒啥動機, 之前查案所有的努力都是無用功,馬哲不相信這個結果,即使物證人證俱全, 認定這個案子就是疑點重重。

結果框框一處理下,又多了三位死者,馬哲自己也被逼瘋了。

人永遠不能太過于相信自己的觀點。相信大部分觀衆和馬哲一樣,一開始完全不認可局長的結案判斷,因為他隻是想快點結案,拿到榮譽。 其實即使這次他的動機不算靠譜,之前也許也有不少誤判的案子,也不能覺得他這次判斷就一定有問題。 馬哲和很多觀衆其實是戴着有色眼鏡看局長的,預設了一個立場,自己是對的,答案應該在河邊未解的大波浪、王宏等人身上,鄰居說瘋子性情溫順,不能冤枉他。

一旦有個預設立場, 馬哲就不能保持客觀查案,也導緻了自己和其他案件相關人士的悲劇。

佛說,“慎勿信汝意”,要謙卑, 要對命運和未知敬畏, 要敢于對自己說“我很可能是錯的”。

作為一個純粹的藝術電影,河邊的票房非常成功。我覺得片子成功其中重要的一點是, 它是個難度适中的開放互動型電影。類比中等難度的樂高玩具,一般玩家動動腦子都能拼出來,而且它不是固定的圖紙,每個人能通過自己的構想拼出不一樣的成品。 在商家本身提供的材料基礎上,你甚至可以加入自己的獨特小部件,成就獨一份的作品。

這種成就感不是一部爆米花電影爽一下可以比拟的。 而且它的難度也不大, 不是屬于少數大神才能上手的設計。《河邊的錯誤》甚至出現了“一千個人一億個哈姆雷特”這種稀罕的現象,因為一個觀衆都會有多種解讀。

這次很多觀衆通過這次體驗,發現藝術片原來也不高冷,解讀很快樂。 這大概算作品真正成功的地方吧。 觀衆很挺優秀,隻是需要一個合适的方式打開。

一部膠片(film)制作的電影(film),一部順拍的電影,一部所以主創都以作品質量為重的電影,《河邊的錯誤》是理想主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