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尾蕭峰力逼遼帝發誓
胡漢和解而後殺生成仁
為報宋人養育之仁 遼帝知遇之義
狹隘民族主義的視野自此延展
将小說引入了更廣闊的世界主義
等等…其實以上都是我的吹逼話
說世界主義是我自己腦補 我們試圖反觀
蕭峰執迷的仁義其實也讓他斷送了性命
金庸對民族問題及史觀其實非常複雜
具體體現在:儒家正統史觀下的“俠之大者 為國為民”接下來我具體論述
一 “俠之大者”:武俠精神的歌頌
俠之大者 以武犯禁正是武俠精神的精髓
特别是在封建法制難行時
要以暴力相抗維護樸素正義的無政府裁決性
上升到政府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如是
二 “為國為民”:樸素人道主義的情感關懷
為國為民始終是金庸不變的宗旨
這是作家的良心和正義 也是小說的光輝所在
在弱者沒有人權的拳頭年代
金庸着力地制止生靈塗炭
在金庸對佛學的精研下
這種關懷又帶上了宗教色彩
三 “華夷之辨”:認同儒家正統政府論與漢族中心論
誠然 金庸始終秉承正統中心的觀點
觸及民族問題時就難免“華夷之辨”
協助遼帝平叛是正義 遼宋之争是非正義
但如今大統一華夷一體 何為正義何為邪惡呢
異族撫養長大又被本族逼迫殺人
最終都因不殺異族背叛本族而死
這種命運兩難悲劇在小說中反複上演
更像是對儒家仁義正統的一再諷刺
這是秉持民族中心論的結構性難題
每個民族總是相信本民族才是文化與未來
中華尤甚 甚至有沙文民族的狂飙之勢
這樣的史觀書寫 無疑值得反思
以上三股力量的擰結下
讓小說出現了支持和怒黑政府的雙重形象
不得不說金庸是個徹底的“高級黑”
但也試圖為政府與民衆、民族之間的關系尋找和解
在政府和民衆關系的最終回答上
金庸選擇讓韋小寶回歸山野 不問朝堂
盡管異域高僧鸠摩智終由漢人渡化
這樣的人道主義依舊帶着正統甚至沙文的觀點
對其他民族和少數群體帶着居高臨下的憐憫
對其民族歧視和直男凝視的批評也可見一斑
這是由身份和立場共同帶來的問題
而人道主義則是來自作家的良知
其實 對金庸這樣成功的通俗小說而言
說得再多都有些吹毛求疵
不妨礙其成為最具傳播力的華人小說家
在感受其文采飛揚故事精彩的同時
讓我們心中充滿樸素的良知正義與愛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