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上的慘案》是一部經典的阿加莎·克裡斯蒂的懸疑故事,通過名稱,觀衆心中已經開始期待兩個懸疑點:首先,在這段被譴責的愛情中,受害者是誰?是橫刀奪愛的新歡Linnet,還是“陰魂不散”的舊愛Jackie?其次,誰是兇手?阿加莎給出了一個經典的做法:首先,營造一個封閉空間(河上行駛的船,或《東方快車謀殺案》中停駛的列車),将所有嫌疑人都限制在其中;其次,船上的每一位都有殺人動機(個人覺得存在一處bug,即若偵探猜測護工Bowers的作案方式,其實她并不知道Jackie的手槍落在哪裡),這就讓懸念無處不在,受害者危機四伏。若是Simon被殺,那麼作案動機就很簡單:情殺;但若是情侶中的另一方,Linnet被殺,則就有諸多案件推導空間。

電影在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即“誰是受害者”之後,便繼續開啟了第二個懸念:消失的手槍去哪了?兇手又是誰?接下來,觀衆和中立角色偵探Poirot以及Race上校開始排查兇手。這裡也是一個比較經典的搭配組合:認知領先于觀衆的超能偵探,以及推測能力相當或低于觀衆的助手。這樣可以在推進案件的時候,同時為故事的理解下限兜底。在案件推理的過程中,又設置了兩個層面的懸念:首先,關鍵人物的安全受到威脅。當偵探和上校分開的時候,确實讓觀衆捏了把汗,擔心偵探是否會遭人暗算;其次,其他人物(配合有力物證)的作案嫌疑對觀衆的推力構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幹擾(例如,Skyler夫人是否會因為項鍊而殺人、Pennington叔父是否會用他的槍殺人),令案情更加撲朔迷離。

電影的最後,回答了第二個問題,解決了最後的一重懸疑:在整個案件中看起來最沒有嫌疑的人物,卻是作案兇手。因此,故事峰回路轉,充滿驚喜。

個人感覺78年老版《尼羅河上的慘案》的總體觀感,同看《東方快車謀殺案》小說的感覺類似:故事推進速度合理,但是電影叙述節奏較慢。不知是否在新版電影中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