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為了慶祝新中國70周年,愛奇藝向全國青年人發出了創意視頻征集令,想讓年輕人用年輕的視角創意表達他們的愛國之心,征集令發出1個月内,愛奇藝收到了上千部視頻。
年輕一代的熱情不可忽視。截止開播前,《我和我的祖國》在微博端的官方宣傳片單條便獲得了118萬觀看量、近30萬轉發量,可見大衆對内容的高度期待。
《我和我的祖國》以每一位視頻投稿人平凡真實的故事為核心,通過十多個創意短片,帶來了新時代青年的愛國新語态。
以年輕人為節目的核心視角,讓更多同齡人更易建立情感連接,深切感受到祖國的繁榮發展。同時,節目暢聊團中主持人、嘉賓的延伸讨論和交流碰撞,也為觀衆帶來了更為全貌的故事和更多維度的解讀。
第一期節目中的四個短片,雖然主題各不相同,但他們其實都是以一個較小的視角來切入,由小到大、由深到淺,以青春的視角和觀察帶來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祖國方方面面的變化,以及人文生活的時代變遷。
以年輕的視角、趣味的表達,傳遞态度與熱愛
第一期四部短片的創作人皆來自不同的領域,他們中有微博上的知名搞笑幽默博主瘋瘋童學;有參加過《燃燒吧!大腦》,如今是非物質文化遺産面人郎第三代傳人的郎佳子彧;有西北工業大學的學子柯晶晶;也有幼兒園老師冰冰。
雖然第一期的四部短片主題各不相同,分别為橋梁、西工大、面人郎、夢想,但這四位年輕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來展現與國家的關系,并以此為出發點,傳遞屬于他們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傳達他們對祖國的熱愛與尊崇。
四位創作人的作品都很簡短,大多在5分鐘左右,這種短視頻是當代年輕人更為喜歡的形式,此外,視頻本身也充滿趣味性。如《中國橋梁之美》中,瘋瘋童學帶觀衆打卡李子壩輕軌站、黃桷灣立交橋、魚嘴長江大橋等重慶知名橋梁建築,畫風逗趣、語言幽默,還以長頸鹿、大象為類比,向觀衆通俗解釋了港珠澳大橋等的建設難度。
四部短片中,創作者都注入了自身的觀察和思考。作為重慶人的瘋瘋童學,因為重慶“橋都”的身份,所以将目光投向了橋梁;柯晶晶的《驕傲的西工大少年》,更像是是對西工大老一輩同志的緻敬;郎佳子彧創作《面人郎3.0》,是想讓更多人知道面人郎這項傳統工藝;王冰的《小畫筆大夢想》,想要展現的則是孩童的夢想。
每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各不相同,《我和我的祖國》選擇的便是青年人的視角。《中國橋梁之美》中瘋瘋童學介紹一座座建造難度在全球排名前列的橋梁時難掩激動和自豪之情;《驕傲的西工大少年》中,柯晶晶将西工大80年曆史中的濃墨重彩和靈魂人物濃縮在了影像中,好讓“西工大人”的故事被更多人記住。
四部短片中,有緻敬、有熱愛、也有屬于自己的态度。《小畫筆大夢想》中,孩子們天真無邪的表達帶來了一份更為真摯的愛。他們有的人想給祖國開生日派對、有人想帶祖國坐自己喜歡的公交車,有人想打壞人保護祖國,也有人想當宇航員帶祖國去太空。夢想雖然稚嫩青澀,但卻最令人動容。
《面人郎3.0》中,郎佳子彧便傳達了屬于自己的态度。面人文化傳承多年,在新一代人手中也呈現出了新的時代元素,如郎佳子彧創作的壽星“正年輕”,雖依舊是傳統的壽星形象,但是更加“潮流”,不僅腳踩球鞋,還手持5G手機。這位壽星的形象,也代表着郎佳子彧對祖國的認知:雖然已經過去了70年,但祖國正處于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正年輕。
輕松暢聊、思維碰撞,為年輕人打開新窗口
《我和我的祖國》以棚内觀察聊天的方式,每期邀請不同的嘉賓,與主持人一起在演播室内共同觀看這些年輕人制作的創意短片,暢談70年來社會方方面面的變化和令人驕傲的成績,以此向祖國獻禮。
從第一期節目可以看出,暢聊團會從短片本身出發進行話題延伸,以輕松、愉悅的聊天形式,對視頻主題進行内容補充和更全面的解析。比如通過暢聊,不少人知道西工大在中國軍工崛起曆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中國不少知名工程中都不乏西工大人的參與,因此,西工大才被成為航天、航海、航空幾大“航”業領域的大戶。
此外,主持人和嘉賓也帶來了更多視頻外的故事,如陳銘就在第一期節目中談起了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他曾經采訪過719研究所的黃旭華院士,黃院士因為參加“隐蔽戰役”,與家人短暫切斷聯系,因此連父親逝世都不曾知曉,直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研制成功後,他才知道父親已經不在人世,自己未能盡孝。
可以說,暢聊團的視角和觀察除了是對短片的一種補充外,也以觀念的交流和碰撞,為觀衆提供了一種思路。在觀看完《面人郎3.0》後,暢聊團展開了對“匠人精神”的讨論。“匠人精神”在郎佳子彧看來是“不惜一切代價,做到最好”,在暢聊團眼中,有人認為是創新、探索;有人認為是把事情做到極緻;有人認為是堅持;也有人認為是奉獻,但這些,其實都是“匠人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
《我和我的祖國》第一期中,四位嘉賓分别是演員喻恩泰、軍事博主瘋狂的262、火箭少女成員段奧娟、歌手霍尊,除了喻恩泰外,其餘三位嘉賓年齡均較小。從豆瓣信息來看,《我和我的祖國》後面4期還将迎來陳宥維、郭麒麟、邱晨、周瓊潔、朱星傑等年輕一輩的嘉賓。
這些年輕嘉賓,其實都有着自己關于祖國70年的記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祝福着祖國。節目中,霍尊和段奧娟合唱《我和我的祖國》送上祝福,瘋狂的262也準備制作《共和國之鷹》為祖國賀歲。談起祖國的發展,他們也都感慨萬千,霍尊就講到之前從上海到北京需要一夜時間,但在京滬高鐵開通後,隻需5個小時左右的車程便可以到達。
節目中,觀看完《小畫筆大夢想》這部短片後,深受震撼的年輕嘉賓們也紛紛暢談自己的夢想。霍尊說自己想要成為具有中國符号性、時代性的音樂人,段奧娟想要将更好的音樂帶給聽衆,而軍事迷瘋狂的262則直言想登上航母看一看。雖各有熱愛,但都充滿熱血。
其實,如今的年輕人對祖國的關注度正在日益提高,在近期發生的衆多與祖國相關的大事件中,衆多年輕人紛紛在社交網絡上現身為祖國打Call。但是,對話當代年輕人,依然要選擇更容易被他們接受的方式,此次《我和我的祖國》選擇的便是“平等對話”。
節目并沒有以一種教育的姿态來向年輕人輸出内容,反之,暢聊團是在以一種更為輕松的形式來釋放觀點,以自己的獨特視角和理解對短片内容、創意背後的價值進行探讨,為年輕人打開一扇可以多維度了解中國發展曆程的新窗口,讓當下的年輕人深切感受到祖國的繁榮發展。
回顧70年,用中國故事講述中國精神
《我和我的祖國》共設置了五期内容,其中包含了十幾部形式多樣的創意視頻,來呈現中國在過去70年發展進程中涉及到工業、農業、體育、教育、科研、軍事、外交、美食、建築、影視等多方面的發展成果,更加全面地帶來祖國的日益變遷對人們生活的積極影響。
70多年披荊斬棘下,祖國經曆了太多的曆史性節點,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号”上天、“嫦娥四号”登陸月球、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絲綢之路複興……70年來,國家經濟發展實現了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國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也在不斷上升。
雄關漫道真如鐵,70多年的曆史想要全貌呈現太難,于是《我和我的祖國》選擇了将切入點放在“人”的身上。第一期節目的四部短片中,講述了橋梁、西工大、面人郎、夢想,這些故事的背後站着千千萬萬有血有肉的中國人,中國的建築人、軍工人、傳統手藝人,以及中國的新一代。有了這些人,才有了中國故事。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了國人甚至世界公認的“基建狂魔”,不止是橋梁,中國高鐵同樣馳名國内外,全球範圍内,俄羅斯聯邦大廈、雅加達标志塔等知名建築也都出自中國之手。但這背後,中國建築人也面臨了萬千艱難,如建築港珠澳大橋時,國内技術并不成熟,面對國外團隊的漫天要價,中國建築人選擇了自己克服技術難關,将愚公移山的精神發揮到了極緻,才有了最終的成果。
《驕傲的西工大少年》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馬遠良、中船重工集團劉鄭國主任、殲-20和運-20的總設計師楊偉、唐長紅等前輩悉數亮相,其中親臨節目現場的劉鄭國主任,在暢聊中感慨隻有中國軍工強大,才能捍衛主權,實現偉大複興。曾幾何時,中國軍事力量與國際水平相差甚遠,但正是因為有着像“中國軍工脊梁”西工大以及默默奉獻的西工大人的存在,我國的軍事力量才能成為國家和國民“挺直腰杆說話”的強有力支撐。
《面人郎3.0》中,郎佳子彧的爺爺制作的面人,曾被作為“國禮”送給外賓,由此不難發現中國傳統工藝的世界影響力和文化影響力。其實,除了面人,中國還有陶瓷、刺繡、剪紙、木雕等衆多傳統工藝,但是如今這些工藝似乎正在與年輕人漸行漸遠。幸運的是,我們看到了郎佳子彧這樣的年輕人,正在用熱愛擁抱傳統文化。
第一期的四部短片,是對曆史的回顧,同時也是對未來的展望。西工大的年輕學子們用歌聲傳達着從老一輩手中接下“責任與使命”的決心;郎佳子彧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奇妙融合,為傳統工藝帶來了新的生命力;剛剛邁入學齡的兒童們,用五彩的畫筆繪出了自己的夢想和對祖國的祝福,而他們正是祖國新一代的傳承人。
可以說,《我和我的祖國》是對祖國過去70年發展史的一次回顧,是70多年各行各業前行路的縮影。這些由年輕人創作,由節目組篩選的人物、故事可能并不宏大,但它們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地道出了一個個中國故事,道出了幾千年來不斷傳承的中國精神,也走進了一個個當代年輕人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