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人生》毫無疑問是今年最現象級的電影之一,先導預告一經放出,網絡上鋪天蓋地的謾罵便完全淹沒了提前宣發造勢的“喜氣”。内地觀衆們經過一次又一次地被詐騙、被捉弄、被消費,已經完全學聰明了。

大家不再呼喚這個市場裡出現更多的“小人物叙事”、“普通人故事”,因為大家明白這些題材隻要是能走入大銀幕的,最後一定各有各的懸浮,各有各的說教,各有各的勸你和解的話術。

...

從《逆行人生》的預告遭到口誅筆伐起,“窮人掏錢看一群富人演窮人”這句話便成為了該片相關讨論下的高頻句。

這句話其實是個流氓邏輯,因為大部分的影視創作者,相比于工農階層,當然是處于更高階級的,他們扮演底層形象也是在履行他們座位公衆人物傳播具有社會意義的内容的義務。

小人物的生活需要大平台的輔助進入聚光燈下,這樣才能真正為他們打開一個發聲的窗口,這是無可厚非的。

...

但又為什麼有如此多人支持這種混賬邏輯呢,這不得不聊到《逆行人生》這部電影所誕生的今時今日的社會邏輯,已經和徐峥所認識到的相去甚遠了。

首先,小人物的發聲已經不止局限于依賴文藝作品,“實名舉報”、“我控訴”、“我呼告”類型的由發聲者自己錄制的短視頻已經成為當下社會最核心的新聞内容構成。這樣更具象、更真實、更血淋淋的親口表述,無論是帶來的沖擊力、影響力都遠大于虛構作品。

而且,僅就我個人沖浪經曆來講,我的B站短視頻闆塊,刷10個視頻有11個都是這種類型的,所以B站的短視頻從來不曾帶給我什麼多巴胺分泌,反而常常是焦焦在腦内刮起的無數陣橘色風暴。

...

其次,在“自我獻祭”類型的群衆表達興起的同時,内地文藝作品的落後性也在以相當快的速度顯現出來。字幕判刑、包餃子結尾、都是家人、與萬事萬物和解是所有電影的唯一結局。

但現實是,大部分身處于相似困境中的人們不僅無法和任何事物和解,還可以正在無限期地走向一條不歸路,最後徹底被生活的漩渦攪碎。于是,大家選擇屏蔽那些雞湯、說教、爹味的虛假情節,有這些時間不如埋頭好好生活。

所以,《逆行人生》中的男主角倒是沒逆行幾次,戲外的徐峥卻是逆了大天,一紙立項策劃案不知逆了多少時代洪流。

...

說回到電影本身,其實這種類型的電影能否被觀衆買賬隻需要做到一點就足夠了,就是能否對社會現象正确歸因,當然這對于内地電影來說難于登天。

在徐峥參與的上一個爆款項目《我不是藥神》中,文牧野已經竭盡全力地把矛頭虛空索敵,制造了無比虛假的對立,但還是導緻了社會問題片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受到了審查的“特别關照”。

這便使得之後的作者更加畏首畏尾。

...

《逆行人生》無非需要回答的問題是,為什麼一個同濟大學畢業的45歲大廠中層,在人生最關鍵的階段會斷崖式失業,并不得不送外賣。

更遠一步是需要回答,拿到這樣劇本的人,除了重開還有出路嗎?簡直是想想就令人不得不三緘其口的尖銳問題。

事實是徐峥半推半就地回答了一部分,他提到了就業環境的緊縮、職場的年齡歧視、勞動力過剩造成的失業潮、P2P暴雷帶給中産家庭的橫禍。

雖然大部分都隻是浮光掠影地展現,但總好過顧左右而言他的,更好過已讀亂回的。

...

至于暴雨過境,何去何從,徐峥的态度是,中年失業會換來一生的潮濕,這件事終究會成為一個人生的轉折點,毫無疑問的是,它會帶着一家人的生活從此走向下坡路,而且是一直緩緩地、颠簸地下降的無盡之路。

對待這種看起來十分絕望的處境,徐峥的态度是既來之則安之,此地的生活最不缺的就是不穩定,意外和另一個意外哪個先來隻是運氣問題,既然發生了就全盤接受,繼續邁力向前。

...

總的來說,電影中關于社會現象的這一整套表述我是相對買賬的,也許是因為抱着極低的預期,也許是因為同行的襯托,這種表達還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隻不過要說它對于真正身處困境的人們能起到什麼作用,大概是加深他們百倍焦慮的同時,聊勝于無地輕輕撫慰了一刻吧。

而在電影的核心架構之下,徐峥所填充的具體情節其實就相當糟糕了,這也是這部電影目前遭受着和那些“包餃子電影”同等批判并不冤的原因所在。

...

首先男主角的人設除了求職這條線以外,基本和當下時代沒有什麼呼應。

他在職場以外遇到的困境,雖然不是影片的焦點,但是其實在電影中為他帶來了巨量的壓力,而這些内容都是寫得相當随便的。比如老當益壯的父親忽然因為996便變成了半癱瘓狀态,女兒恰逢升學而學費數額巨大。

這些困境讓一部本來應當十分立體的社會實景拆解電影,扁平化成了8點檔家庭倫理劇。缺乏特色,缺乏與人物特殊性的關聯,也過于巧合。但凡設置一個男主角因為逆行撞人面臨賠償金壓力,雖然俗套,我也會覺得比片中這些不明所以的壓力來源來得貼題。

...

其餘幾位也同理,女外賣員的人設僅僅是蹭了“帶娃送外賣”的短視頻熱點,馮兵“不接轉單”這種一出現就知道後期必有弱智揭曉時刻的強設定也很尴尬,邬家凱邊送外賣邊直播邊網戀則是已經虛浮到了外太空去(哥們現實中演了兩部曝光量高的戲就已經被罵得體無完膚了,做直播隻能是世另張大大)。

...

其實這樣的困境并不難想到,像坐辦公室的工作,都時常發生着令人難以置信的職場互害,外賣員這樣受到更多群體欺辱,承受更大生理心理壓力的工作中,人的狀态也可想而知。

這個問題的另一面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帶着這樣的精神狀态工作,也導緻了很多人其實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認為外賣員是一個平均素質偏低的職業。

...

徐峥似乎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并沒有過度表達“要體諒外賣員”、“要尊重外賣員”、“送外賣很不容易”這樣的觀點。他努力地把所有普通人拉平在同一語境做表達,無論是送外賣的也好,吃外賣的也好,其實都是生活和命運玩弄的棋子,大家要好好生活,熱愛生活,熱愛彼此。

但這帶來了兩點問題,第一,這種正确的廢話不需要特别申明,尤其是不需要這麼無聊地強調。

第二,電影後半段用辛芷蕾一邊教打鼓,一邊直播,一邊做美甲的行動組成了“對抗生活矩陣”的重要一環,其實也相當懸浮,隻要稍作了解,就知道這三件事同時整明白一件就已經很厲害了,這便導緻徐峥和辛芷蕾為了撐起這個家所做的努力整體的畫風離國産糖水片更進一步,我很擔心影片結尾,“1年後”辛芷蕾成了百萬網紅,徐峥成了美團股東。

...

徐峥總是這樣,看到很多院線抵制《逆行人生》,拒絕放映,才想起大流行來臨時的第一個除夕,徐峥的《囧媽》成為院線片中的第一個逃兵,轉手将版權賣給抖音,美其名曰“請全國觀衆看電影”,實則讓整個院線行業未病先癱瘓,影視行業的寒冬迅速到來。

如今在他的又一次逆行之作中,他不僅不改往日的逆天口吻,還對于片中外賣員剛剛成為“單王”,過了年就會因為大流行再次失業,并家破人亡的現狀忽略不管,故事終結在一家其樂融融地互相勉勵彼此“安于現狀”的溫暖時刻,對于山雨欲來風滿樓煩危機置若罔聞。

...

而徐峥不知是因為懶得博在座這些屁民一笑,還是實在礙于懶惰、肥胖難以減重。

總之,也是又逆行、逆天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