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競走》是今年我最期待的新片之一。
改編自斯蒂芬·金1979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準确說,是更多年前的60年代中期,他19歲時寫的第一部長篇。
那時候他還是大學新生,沒車,到哪兒都搭便車。肯尼迪總統推行全民體能計劃,号召年輕人徒步50英裡。金走了20英裡就放棄了。
然後他寫了這個故事。
50個十幾歲的男孩,每小時必須走三英裡。慢下來,警告。三次警告,卡賓槍爆頭。最後活下來的那個,得到巨額獎金,實現巨大願望。
聽起來像《饑餓遊戲》?确實像。但這個故事比《饑餓遊戲》早了幾十年。而且更殘酷,更荒誕,也更空洞。
這裡的空洞不是貶義詞。
電影開場,緬因州少年雷前去參加競走,母親開車送他,求他退出。他拒絕了。
為什麼參加?沒說清楚。
這比賽為什麼存在?沒說清楚。
這個極權國家怎麼來的?沒說清楚。
很多觀衆抱怨這一點。憑什麼要我接受這麼荒誕的設定?給我解釋啊。
但這也正是重點。
大多數人的人生就是如此。我們被扔進這個世界,沒被問過意見。遊戲規則早就定好了。為什麼要活着?為什麼要工作?為什麼要競争?
沒有答案。
當年的評論家說小說是“卡夫卡式的寓言”。什麼意思?就是那種讓你荒誕又真實的感覺。像《變形記》,一個人變成甲蟲,但你能從中讀出現代人的困境。
《死亡競走》也是如此。表面上是科幻反烏托邦,實際上是關于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走的路。
電影裡一群年輕演員們真的走了400英裡。在40度高溫下,每天15英裡,水泥地,沒有遮陽。
這很重要。
因為這部電影如果作假,就全毀了。你必須看到那些孩子真的累了,痛了,傷了,真的快撐不住了。否則這就是一部浮誇的獵奇片。
導演弗朗西斯·勞倫斯之前拍過《饑餓遊戲》系列後三部。他知道怎麼拍這種殘酷遊戲。但《死亡競走》和《饑餓遊戲》還是很不一樣。
《饑餓遊戲》檢驗人性的自私與殘忍。但《死亡競走》則相反。這裡确實有些角色很混賬,但你不會真的讨厭他們。大部分角色會得到觀衆的同情。
因為你看到,在一個隻能有唯一赢家的比賽裡,這些孩子抱團取暖,互相鼓勵,開玩笑,分享故事。
這是故事最殘忍的地方。
不是暴力。是溫柔。是友誼。是在明知道隻有一個人能活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做彼此的朋友。
有個叫漢克的孩子,發瘋攻擊士兵,被打成重傷慢慢流血而死。其他孩子得知他結過婚,發誓要給他遺孀寄錢。
但他們自己都快死了啊。
還有那個開黃腔的伯科維奇,因為害别人被殺而遭到孤立,最後精神崩潰,割喉自殺。
殺死他們的不隻是子彈,還有負疚,孤獨,和永遠無法停下的腳步。
電影最大的争議在結局。
小說裡,最後活下來的是雷。但他赢了之後沒有停下,繼續走,眼前出現一個黑影在召喚他。小說的結局暗示:主角的精神已經崩潰,他會永遠走下去。
這個結局非常斯蒂芬·金。絕望,荒誕,沒有救贖。評論家稱這是金“最悲觀的小說之一”,是“當代美國的黯淡鏡像”。
電影改了。
最後兩個人是雷和皮特。皮特想坐下讓雷活,雷把他扶起來。然後雷自己停下了,被處決。
皮特赢了。
他說出願望:要一把槍。
然後一槍打死了少校——那個主持這場死亡秀的獨裁者。
他走向遠方,畫面淡出,隐約傳來雷聲。也可能是槍響。
皮特的命運未蔔。但他完成了雷想做的事——反抗。
這個改編,有人叫好,有人罵。
叫好的人說:這給了故事一個更有力量的結局。友誼,犧牲,反抗。至少有人站起來說“不”。
罵的人說:這破壞了原作的精髓。原作的重點就是荒誕,就是沒有出路,就是那個永遠走不完的路。你給了希望,就把寓言變成了爽片。
我的看法?
兩個結局都對。
原作結局是19歲的憤怒青年寫的。他看到的是一個沒有出口的世界。越戰,征兵,國家機器把年輕人絞碎。你赢了又怎樣?你還是被困在這個系統裡。
電影結局是2025年拍的。我們已經看過太多絕望了。也許我們需要相信,即使在最荒誕的處境裡,友誼和反抗依然有意義。
即使皮特最後也死了,他至少選擇了怎麼死。
這是屬于他的尊嚴。
爛番茄88%新鮮度,Metacritic 71分。評論一緻表揚演技——庫珀·霍夫曼和戴維·榮松撐起了整部電影。
庫珀·霍夫曼是誰?金像影帝菲利普·塞默·霍夫曼的兒子。兒子繼承了父親的才華,在這部電影裡演雷,把疲憊、恐懼、溫柔都演得淋漓盡緻。
戴維·榮松演皮特。這個角色很難權勢。他不能太強,不能太弱。要讓你相信,他可以在這場死亡行軍裡活下來,但不是因為冷血,而是因為,他還相信人性。
斯蒂芬·金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想的是越戰。年輕人被抽簽征兵,送到一個他們不理解的戰場,為了一個他們不認同的目标。
看着朋友死去。沒有理由。
電視轉播一切。全國都在圍觀。但沒人能停下。
2025年呢?
越戰已經過去了。但我們在另一場更廣泛的戰争裡。
内卷的戰争。所有人都在走。慢下來就輸。輸了就被淘汰。找不到工作。買不起房。結不了婚。無法對父母交代。
所有人都知道這很荒誕。但隻有少數人能停下。
因為哪怕你停下,系統不會。
電影裡有個細節。一個士兵被打死後,立刻被另一個士兵取代。遊戲不會因為這個意外改變。機器永不停下。
所以看過電影,開頭那個問題仍然會困擾你。
為什麼這些孩子要參加?
片中交代,報名是自願的,幾乎所有符合條件的年輕人都報名了。
為了家人?為了錢?為了榮譽?
還是因為,這個社會已經沒有别的路可走了?
在一段閃回中,雷的父親因為政治反對被處決。這個家庭已經是異見者了。雷參加這個比賽,是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忠誠?為了保護母親?
皮特呢?他說他想用願望改變世界。但改變成什麼樣?他自己也不知道。
最有意思的是斯特賓斯。全程最安靜的那個孩子。最後他告訴雷和皮特,他是少校的私生子。他參加比賽,願望就是想被父親接納。
然後他停下了,接受死亡。
這個角色是整部電影最悲傷的隐喻。一個孩子,為了得到父親的認可,走向死亡。而那個父親,就是這場死亡遊戲的策劃者。
這豈不是許多人和這個世界的關系?
拼命想被認可。被父母,被社會,被這個系統。以為隻要自己足夠努力,足夠聽話,足夠堅持,就能得到想要的。
但系統不愛他們。
系統隻是一台機器。它不在乎你是誰,它隻在乎你還能不能繼續運轉。
越接近結尾,死亡人數越多,電影越激烈地逼問你——
如果是你,你會停下嗎?
在什麼時候停下?
為什麼停下?
皮特在最後時刻做了選擇。他沒有為了赢而活,他為了做正确的事而死。
也許這就是電影給出的答案。
在一個荒誕的世界裡,你改變不了遊戲規則。但你可以選擇怎麼玩這個遊戲。
你可以像伯科維奇那樣,害人害己。
你可以像斯特賓斯那樣,帶着幻想走向死亡。
你也可以像雷和皮特那樣,在最絕望的處境裡,依然選擇做彼此的朋友,依然相信有些事情比活着更重要。
這不是希望。
但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