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麻堂會》(9/10)
上周有幸在杭州看的點映,時至今日仍然回味無窮——在《霸王别姬》與《活着》之後,我們終于在銀幕上再次看見描繪小人物與大曆史的傑作。借用一句影迷的話,“電影”又活過來了。不僅是座無虛席的影院活過來了,在這片土地上隐匿已久的創造力、對“美”與“真”的追求似乎也活過來了。

邱炯炯導演将手工布景、川劇元素與他的寫實而魔幻的畫作融為一體,創造了真正意義上獨屬于自己的影像美學。在劇場式的逼仄空間中,他借助簡潔的攝影機運動和介于布萊希特與梅蘭芳之間的表演風格,實現了一種“間離”與“沉浸”的平衡,讓人在觀影(或者說是觀劇)過程中能夠清醒意識到環境的荒誕與诙諧,但又始終維系着與角色的共情。

在驚豔的視覺風格之下,本片的文本同樣卓越。影片以川劇醜角“丘福新”(原型為導演的祖父)視點展現了民國到文革六十餘年的曆史,對于不同時代的态度相當純粹,既無政治谄媚也無苦難消費,無愧于“小醜精神”的自謂。在一百八十分鐘的時間裡,鏡頭跟随“丘小醜”遊轉在生死兩界與往昔現實之間,将亦真亦幻的世界與悲歡喜樂的個體共同繪制在一幅長篇畫卷中。這畫卷名為《椒麻堂會》,而實為“浮世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