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過《鬥士》《烏雲背後的幸福線》的簡曆,大衛·歐·拉塞爾被打上了話唠與悶騷并存的文藝标簽。而其一貫的奧斯卡常客身份也讓衆多好萊塢一線明星趨之若鹜的雲集于他的翅膀之下,希冀在他精心孵化的金蛋中露出那尖尖的小荷一角。

《美國騙局》的海報上并排擺着五朵早已盛開過的白荷,他們是克裡斯蒂安·貝爾、布萊德利·庫珀、艾米·亞當斯、詹妮弗·勞倫斯與傑瑞米·雷納。一串星光熠熠的名字,一群當打之年的好萊塢台柱,在拉塞爾的麾下卻顯得那麼的規矩與俯首貼耳。即便是要帥哥美女們犧牲形象也在所不辭。

...

影片裡,英俊冷酷的蝙蝠俠變身大腹便便的秃發男,宿醉性感哥甘當邋遢胡渣小警探,大表姐化身胸大無腦的家庭主婦堪稱颠覆演出,而鷹眼哥一副貓王的飛機頭古典造型也頗有碉堡銀幕的霸氣。這麼多傾情覆貌的演出究竟為何?

隻為了一場真實發生過的美國騙局。

...

故事發生在上紀七十年代,FBI在紐約哈帕克和長島進行了一次後來被名為“阿伯斯坎”的調查行動,原本旨在調查偷竊案的FBI卻意外從案中發現了衆多違法的官員腐敗行為。在一系列調查之後,最終有一名參議院議員、六名衆議院議員、一名新澤西州議員、一名費城市議員和一名移民局官員被定罪。

該案在當時引起巨大轟動,不但是因為在美國史第一次有如此大量的民選官員腐敗,也因為FBI在調查行動中對卧底探員毫無底線的使用和大量的釣魚執法行為引發社會輿論的激烈讨論。

...

迫于壓力,在該案司法程序完畢之後,時任的美國司法部長本傑明·希維勒提專門就此類案件發布了《美國司法部關于FBI卧底行動指南》,明确規定了FBI探員在進行卧底調查行為中應當遵循的司法規則和流程。

然而大衛·歐·拉塞爾将此案改編成電影卻并沒有像我們習慣思維那樣将重點放在“打老虎”貪腐案上,而是聚焦在釣魚執法的争議性與合理性方面。通過主角職業騙子艾文冷酷的眼睛觀察這一全過程的發生,嘲笑着這一狗屎般的騙局。

...

艾文是騙子麼?是的,但他隻是一個小騙子,雖然飾演他的貝爾被提名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但其實電影裡的騙子另有其人,究竟是貪官欺騙了世人?還是警方欺騙了大衆?這變得愈發耐人尋味。

從艾文的角度來看,傑瑞米·雷納扮演的市長卡邁因無疑是被冤枉的,因為卡邁因其實是一位實實在在為大西洋城謀福利、求發展而竭盡全力的好市長。

...

他原本是對受賄反感而抵觸的,隻是為了取悅投資方與讨好經營者才被動收下了賄賂,因為不這樣做他沒法拉到投資,也沒法将城市的賭城夢複興。

他原本已拒絕受賄并怒氣沖沖的離開了“犯罪現場”,卻被居心叵測的警方軟磨硬泡的拖回了釣魚執法的圈套,留下了後來在法庭上無法抹去的所謂“污點”。

...

而艾文通過對卡邁因的深度接觸了解到了其真實的為人,真誠而感性,理想主義且幹勁十足。他受到市民的普遍愛戴,卻被聯邦調查局視為最大獵物。

他對城市的熱愛高過了一切,對朋友的真誠毫無違和,甚至自掏腰包給投資夥伴買了個當時的潮品——微波爐,隻是因為他認同這個新結識的朋友,而不知對方是警方脅迫派來的卧底。

...

他謙虛而激動的接受了披着一身阿拉伯行頭的假酋長饋贈的地攤兒貨匕首并視為珍貴的禮物,卻不知那個冒牌酋長其實是個連阿拉伯話都說不上幾句的墨西哥裔聯邦探員。一個受人敬仰的政客被素質不高的執法者玩弄起來就跟被貓追逐的老鼠一般失措與無助。

...

他是欺騙市民的騙子麼?也許是,因為他的确被動收受了賄賂。也許不是,因為他隻是水面下魚鈎以待的一條魚,甚至本身也隻是個魚餌,隻是為了垂釣者釣到更大的魚。

...

而似乎坐在湖邊的那個垂釣者才是這場騙局的始作俑者和最終收益方。他們冷靜的觀察着,利用一切正規或非正規的手段,甚至卑鄙的脅迫犯人充當卧底,監聽,設下圈套釣魚執法……

...

也許湖裡的魚原本也是貪婪的、食肉的,可在外界沒有誘導的情況下湖水尚且清澈,而垂釣者跷着二郎腿,輕蔑的将魚餌扔下,刺激着大魚吃小魚的邪惡遊戲。就這樣,池水被混淆了,污濁了。

他們在順手撈起最大的幾條魚,釘上了罪名,拉上了恥辱台,占據着道德的高地,宣判着人為誘導制造的罪行。似乎這種“打老虎”的行為才是真正的騙局,欺騙百姓并赢得民衆的支持,手段上顯得有些肮髒。

...

這種魚餌丢下去,哪種魚最容易上鈎?恰恰是類似卡邁因這種實幹派的政客容易被釣到,因為他們勤政有些過頭了,試圖抓住一切可能制造政績的機會,哪怕這種機會有些來路不明或是動機不純。他們5加2、白加黑的接見外賓或是投資商,隻是想為當地經濟拉來更多的活水與機遇。

...

這裡面難免會碰上幾個空手套白狼的騙子,稍不注意就會為他們落下後遺症式的把柄。若是給碰上釣魚執法的國家機器,那就前途難保了。這種事情不光是美國,在各國政壇上都不新鮮。槍打出頭鳥的寓言在這裡特别适用。

...

而深谙此中蹊跷的某些政客便學得更加狡猾,他們幹脆消極怠政,啥實事都不做。甯可不做,也不可做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心思都花在了站隊、喊口号、拍馬屁等逢迎領導的“正事兒”上,對地方管理與建設毫無建樹,在老百姓一片罵聲中明哲保身甚至平步青雲。這便是現實中的官場規則,一場欺騙老百姓的巨大騙局。

...

影片主角艾文在發現卡邁因其實是個勤政的好市長後追悔不已,試圖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歉意。卡邁因最終仍沒能原諒他,因為他不能忍受被自己所信賴的朋友出賣後的出離憤怒。而艾文在片尾耍了個小騙局,替卡邁因争取了小小的減刑,也為自己心裡的罪過自我減刑幾分。

...

影片講述的究竟有幾場騙局?每個觀者都有不同的理解。而這類似的騙局隻是美國特有的麼?發人深思。

...

本片2014年7月4日在我國上映,選擇這個特殊的日子(美國獨立日)顯然富有嘲諷意味。《美國騙局》這個片名一定讨好(欺騙)了我們的審查部門,讓國人見識一下美帝的腐敗與騙局,何樂而不為?這可比每年針對性的弄本什麼白皮書容易多了。美帝的自黑宣傳片主動送上了門來,這等便宜咱能放過麼?

但其實,這種騙局是全世界所共有的,權力鬥争中排除異己必然會使用類似的伎倆。照照美國的鏡子,正正自己的衣冠,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