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过

编辑-Sahara

如果有一种影像方式可以向众人详尽展示未曾了解的人间生活,那非纪录片莫属。但纪录片从未执着于复制现实,想象与虚构也并非故事片的特权,在系列纪录片《码农的异想世界》里,有一部分叫做“码农”群体的真实生活和脑中的异想空间被交织起来,将好玩儿又好看的故事详尽呈现给观众。

...

码农,程序员,他们也许是每天在地铁上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也可能是坐在同一公司里格子间的某位同事,对于外行人而言,他们电脑屏幕上的代码看上去神奇又费劲,很难不好奇这些“无情的敲代码机器”们的真情实感是什么样的呢?

当他们面对镜头袒露心声时,也许会令你讶异,摄影机的力量远比平日表象的交流更能构筑起一个生动的个体。

走进码农的趣味世界

在电影《乔乔的异想世界》(2019)里,小男孩戴维斯在脑中幻想了一个颠覆版的希特勒,企图用这个形象来帮自己解决生活的小麻烦和小困难;《阿德的异想世界》(2021)里,一个内向的男人憧憬和设想着自己的完美女友与幸福爱情;那么,《码农的异想世界》里有什么?

在互联网大厂所在的北京著名地铁站——西二旗,汇聚着无数个“码农”的生活出行。码农虽然工作在各个互联网大厂,但还是难免被贴上“潜在的宅男”、“邋遢的形象”、“穿着过时的格子衬衫”等标签,说不好还会有秃顶的烦恼,他们钟情电脑,作为互联网大厂里最不可或缺的员工,是薪资收入颇令人欣慰的青年一族,而具体工作输出的代码背后,或许他们的家人们也不够了解。其实,“码农”们每天面对电脑敲打出的宛如《黑客帝国》般流动的代码,以及这些代码之后究竟变成了什么?我们知道的并不多。

当下短视频,快节奏,碎片化已经潜在改变了我们的传统观看方式,如何利用多元化的影像重新赋予整体观感,对纪录片未来的制作方式提出了一种新挑战。纪录片《码农的异想世界》无疑打开了一种新局面,开创了一种“先锋”感,以较短时长汇聚更大容量的信息元素,透过塑造可见的“电波”、“代码”的特效视觉,再现片中“码农”们修复内容,形成前后的视听片段对比效果。

还有一些时而出现的画中画、屏中屏,以“框中框”、景中景的方式,把现实中的程序员工作场景与他们脑海中的异想世界同步呈现。码农在研究“斗笠”,漫画中的斗笠与代码转换出的斗笠就会在画面中一一定格、出镜,原本认为是纪录片中不常使用的拍摄手段与表达技巧,在这里都得到了充分展现与运用。《码农的异想世界》突破纪录片的影像结构与拍摄素材的单一性,这是本纪录片在形式上的一大亮点。

镜头里“斗笠”的研发者张业祥确实是符合想象中的一位程序员的“标准”,他是片中出镜者里对头发最有所担忧的码农,由他负责的“图形引擎开发”通俗理解便是制作短视频供用户使用的各种道具、皮肤。本片记述了他如何在观看电影时受到启发——电影《英雄》里一帧剑从画左穿过静止雨雾的画面,令他开始了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虽然刘海略显稀疏,但斗笠上的水滴倒是丰盛,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下雨天里带着斗笠的侠客,圆其寒江孤影之梦。

毕业于中科院研究所的小哥杨越麟使用“夜枭算法”,在硬件不改变的前提下,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提高手机夜间拍照功能。长辈期待他选择在事业单位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或者继续读博,但他选择进入互联网行业,钻研手机镜头的黑科技,对夜间清晰度的执着研究也让小哥得到了自我价值的收获。

看上去“憨憨”的大哥曹银川,专注于一套独家的“遗忘算法”。他坚持着十年磨一剑的恒心,把超前思维放在每天的试验里,他的理想是实现智能人脑的计算机。作为资深码农代表,他也的确有着“资深”的码农气味与工作环境,片中把两个“老曹”、“十个老曹”剪辑在一起,让人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他异想的副本世界。倘若有一天机器大脑真得实现,他恐怕真得会复制一百个自己的“副本”,让一百个老曹同时写程序吧!

因为“码农”们本身具备的强大想象力,让这部纪录片的影调风格也带有强烈的未来感、科技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纪录风格,对实拍画面的增添了不少视觉上的观赏性,同时通过实地跟拍“码农”们所做的具体工作以及个人生活,从工作常态到他们内心理想的追溯,也渐渐拓宽了片中立意的深度与宽度。《码农的异想世界》对“码农”这一题材的关照与讲述,正是对我们自身与当下生活中的一种关注,优质的内容与精湛的制作,带领观众真正走入“码农”的趣味世界。

以算法与用户“奔现”

摄影机是一种观察生活的工具,屏幕前敲下一个个代码的码农们,在城市的繁忙中仿佛身处世界的某个暗处,他们或曾被贴过一些误解的标签,面对“无情”的计算机,“码农”的温情时刻其实也非常来之不易,因为他们总能保持着一种乐观,每日穿梭在两种模式里,缝补起这种割裂,用指尖有序的编排着生活,用属于“程序猿”们的独特语言书写着虚拟空间,更重要的是,他们正在重塑现实,改变世界。

条件好的炫包,条件次的炫饭,不管炫啥,码农的必杀技是“炫技术”。在生活里非要争个输赢的话,码农们会说,发量可以输,技术不能输。时代、快乐、算法、代码,这些词眼或许可以改变前文所述的格子衫、宅男与秃头。或许你应该尝试与码农谈谈恋爱,绝不会了解他们的表面与内里会有何种反差,他们正以你无法估量的速度用计算机语言改变生活,用0-1与你奔现,这是来自“码农”的独特浪漫。

有人在故宫修文物,而“码农”则能够用代码“修”历史。“码农”能够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还原历史遗迹初刚诞生的模样,潼南大佛的头发卷儿,千手观音丢了的断指,都能通过无数个点位图后重新栩栩如生,佛像的面容、素绘、金光,沉浸在佛窟面前时,工科生的想象或许比文艺爱好者的想象力更直观、更实际,你还在用人脸识别开手机锁屏的时候,“码农”已在悄然发明“佛脸识别”技术卧游千年。

如果说十年前大家对“女博士”有偏见,那今天比她们带有更多偏见的则是“女程序员”。谁说女生程序员修复不了自己的bug? 那你一定是没见过负责“天行1号”的倩姐,通过0和1就能够让火箭发射上天。

据本片总导演何青分享,早在节目组调研选择采访对象时,便把“女程序员”视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策划环节,甚至认为基于她们身份的特殊性值得用一整集的篇幅来展现。而后随着调研和拍摄的深入,拍摄团队们逐渐发觉,人们对程序员的“刻板描述”同样深深体现在她们身上,《码农的异想世界》作为一部展示都市工作与生活的现代“职业纪录片”,不应在性别议题上自我设限,最终回归到“码农”群体的整体故事本身。

最终呈现在片中的女性程序员着实让人印象深刻,她们智慧幽默,还兼具美丽知性的外表,正如女程序员火箭飞控软件工程师程晓倩,心愿是所负责航空航天事业“发发必胜”。程晓倩是其所在团队里的“算法一姐”,为了保障火箭成功发射,曾为了修复程序漏洞工作了三天三夜,她的硬核不亚于全片任何一名程序员。

码农的厉害就在于此,他们畅游在虚拟的世界里挖掘无限乐趣,用“副本”获取永生。3D建模、图形渲染、AI技术,各领域虽细分着不同的程序要求,但码农们以键盘为剑,代码为马,或是将远程控制置入农业播种,或是帮父亲种蘑菇,或是反复测试降噪的分值,帮助听力减弱的老人寻回原有的声感,或是为默片时代的无声影像着色、让去世的故人说话……想必之所以用“农”这一身份来调侃程序员们的身份,正是因为他们的踏实、勤奋与坚韧。

...

《码农的异想世界》常在传统的横向界面中穿插短视频的竖屏影像,把在手机里刷到的新闻、趣点与传统介质完美结合,实现了对纪录片传播媒介与观赏方式的新突破,还会在有质感的真实画面中绘制线条动画,把我们假想出的“小码农”放置在银幕之中,这些新颖、可爱的小创意、小技巧和细节,通过融于轻快又活泼的剪辑风格中,呈现出了一种符合都市现代青年的整体节奏调性,不仅让我们打破了对“码农”的“偏见”,了解到了他们的工作内容,也在欣赏这部纪录片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一份职业的趣味与意义所在。

导演介绍

...

何青:201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2012年进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从事纪录片创作。央视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分集导演,央视人文纪录片《往事如歌》导演、讲述人,《码农的异想世界》总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