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新聞裡拜登前往倫敦參加英國女王葬禮排場很大,又是直升機又是防彈車隊什麼的,場面很是眼熟。突然想起了一部曾經在國内上映的電影——《倫敦陷落》。

...

...

什麼是美式主旋律電影?

《倫敦陷落》詳解了它的主要構成模式。

首先,美國總統必須是高大帥的。

...

第二,反派必須是亞洲語系國家的。不管是朝鮮語、阿拉伯語還是為了在世界上觀衆最多的國家上映而不得不忍痛割愛的那個超級大語種,反正邪惡軸心是不會說英語的。

...

第三,不管是G7還是G20峰會,甚至是參加某人的葬禮,美國總統也得出風頭。代價是,其他政要就得……嘿嘿了……

...

第四,美國總統多才多藝,還是最能打的。從早年的《空軍一号》,到2013年(美國總統災難年)題材撞車的《白宮陷落》與《驚天危機》,再到這一部《倫敦陷落》,美國總統均能上天入地、見義勇為加勇鬥歹徒。

最後,美國總統永遠打不死。小強啊,你倒是死一次讓哥幾個開心一次吧,可他就是死不了,死皮賴臉的惡心你。

...

本片的劇情是非常老套的,從它的主演傑拉德·巴特勒與艾倫·艾克哈特那老氣橫秋的臉上就可以猜到。

首先,它是一部續集電影。這年頭好萊塢動作大片80%以上都是吃老本的。

影片伊始便落入《教父》式暗殺的俗套裡,德、法、意、日幾國領導人挨個被花式暗殺。看到這裡,第三世界國家的觀衆們感到無比的興奮,紛紛表示就這半小時已經值回票價了。

...

之後進入《生化危機》模式,在空無一人的倫敦街道上(我有一種《那一夜我坐上開往大埔的紅van》的即視感),總統與他的保镖好基友被恐怖分子追殺得如過街老鼠般東躲西藏,惶惶不可終日。觀衆們再次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期待着下水道與化糞池的出現。

...

讓人失望的,導演最終租用了《突襲》劇組的拍攝地,在一棟廢棄的大樓裡行進到本片的高潮。在阿拉伯裔恐怖分子暴揍美國總統時,我幾乎可以聽到觀衆們心裡的呐喊,“水刑!水刑!水刑!”

然而如《特種部隊2》般的場景始終未能出現,美國總統再一次逃過了應有的懲罰。穆斯林世界的觀衆紛紛來電對事态的發展表示非常遺憾。

...

最可惡的還是在結尾,一位擁有宏大戰略思維的反派領袖與一位擁有超強執行能力的戰士又一次不明不白的死在了“主旋律”編劇的手裡。這一段情節肯定會在諸多國家上映時直接剪掉。

...

這種美式主旋律有意義麼?

毫無意義。甚至會起到反作用。

縱觀曆史,從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開始,因為宗教而引發的民族間戰争就一直未能停止。原本同源的猶太教、天主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紛争不斷。西方社會與阿拉伯世界一直上演着你死我活的血腥厮殺,早已從土地、宗教的傳統戰場延伸至石油、軍火等國家商業利益領域。

從曆次中東戰争、海灣戰争到911恐怖襲擊,再到阿富汗戰争、倫敦地鐵恐怖襲擊、叙利亞戰争、伊斯蘭國崛起,直至最近的法國、比利時恐怖襲擊。這一系列跨越兩個世紀的紛争已經形成以牙還牙、以血還血的惡性循環。

...

雙方的立場其實是一樣的,你侵犯了我,我就必須還擊。至于傷及無辜?對不起,那是戰争所無法避免的。而你因為報仇傷害了我的家人或朋友,我也同樣會毫不留情的将槍口對準你的家人與朋友,盡管他們手無寸鐵……

在這無數場不義的戰争裡,雙方都無止境的越過道德的底線,對平民與婦孺進行了無差别的屠殺。伊斯蘭極端組織如此,難道以美國為首的反恐聯盟不是如此麼?片中的大反派巴卡維正是因為妹妹在自己的婚禮上被美國政府的無人機襲擊身亡才變得更加極端與冷血,繼而策劃了這一起針對各國領袖的複仇計劃。

...

...

這個内在的邏輯其實導演與編劇非常清楚,然而他們仍然在本片中極力宣揚民族間的以暴制暴,這種行為是令人鄙夷的。可以想像穆斯林世界的觀衆觀看本片後會産生何種強烈的抵觸情緒,并進而迸發出無數怨恨的念頭與複仇的火焰。

歐洲各國不斷以包容的胸懷接納着叙利亞等伊斯蘭國家的戰争難民,他們的盟友美國卻因為一己私利不斷用無人機與好萊塢大片播撒着仇恨的種子。他們将原本應該報應在自己國土上的“XX陷落”引火燒身到與阿拉伯世界更為毗鄰的歐洲大陸上,從而減輕自身的壓力。這種卑劣的行為的确為人所不齒。

...

聯想到這些年在歐洲頻發的恐怖襲擊事件,《倫敦陷落》的拍攝簡直就是一場蓄謀已久的紀錄片再現或是預告片提前上映。這樣一部具有明顯種族歧視與邪惡指向的以暴制暴式電影隻能讓事态更加惡化,讓民族間的傷疤更加難以愈合。

好萊塢為了賺錢真可謂無惡不作了。相信隻有美國人民在觀看本片後會感覺正能量滿滿,其他大部分國家觀衆都會對本片所宣揚的美式主旋律嗤之以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