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名為《東極島》的商業大片
正在全國影院熱映
但我要談的是另一部電影
方勵導演的紀錄片《裡斯本丸沉沒》

【打撈】
1942年10月
日軍運輸船“裡斯本丸”載着1816名英軍戰俘從香港駛往日本
途經浙江舟山東極島海域時
被美軍潛艇魚雷擊中
船隻下沉過程中
日軍竟封死艙門阻止戰俘逃生
任他們在黑暗的船艙中随船沉沒
部分奮力逃出的戰俘又遭日軍射殺
危難之際
中國漁民劃着舢闆沖進那片死亡海域
救回384條生命
作為地球物理和海洋技術專家
方勵決定搜尋這艘沉船
還原曆史的真相
他操控聲呐設備劃過東海海底
當北緯30°13′44.42″、東經122°45′31.14″的坐标點上
一艘鏽蝕的船體輪廓在屏幕上逐漸清晰時
沉睡的“裡斯本丸”終于被重新定位
但這隻是開始
随後八年,他帶領團隊輾轉英國、加拿大、美國、日本及中國多地
跨越四大洲,走訪300多個家庭
搜尋檔案庫,探訪墓地,在街頭追訪那些即将消逝的記憶
而當最後三位親曆者(兩位獲救戰俘和一位中國漁民)
在拍攝期間相繼離世後
方勵的鏡頭竟成為了最後的搶救性記錄

【名字】
紀錄片常被誤解為曆史的複讀機
方勵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講曆史隻占影片的不到20%,更多是講人的命運,講戰争裡關于家庭、親情、愛情、友情,以及人性的光輝。”
影片中一封寫于1942年的家書
揭開了個體的命運
一位年輕英軍戰俘在颠簸的船艙給弟弟寫下囑咐:
“照顧好媽媽,我不久就會回來。”
這封信三年後才送達家中
而他早已葬身海底
弟弟将此信珍藏一生
“每次讀它,都像在參加哥哥的葬禮。”
獲救戰俘班尼菲爾德在戰後移居加拿大
97歲的他笑着講述自己的逃生經曆
但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卻如影随形:
他總躲在桌下吃飯;
在睡夢中尖叫求饒,妻子不得不分房而居
影片更令人深思的
是加害者後代的沉默
當攝制組費盡周折找到“裡斯本丸”船長經田茂的子女時
他們茫然地回應:“父親從未提過這艘船。”
方勵的到來才讓這個被刻意掩埋的悲劇浮出水面
影片結尾銀幕被密密麻麻的姓名占據:
遇難者、幸存者、施救者
當參加營救的中國漁民名單緩緩滑過
那些曾被宏大曆史忽略的普通人
在方勵的堅持下獲得了應有的銘記

【沉沒】
為了拍這部影片
方勵抵押了公司
賣掉北京兩套房
投入拍攝耗時八年
在舟山采訪最後一位在世營救漁民林阿根時
老人用方言說:
“都是一條命,見死不救,對不起良心。”
這句話也成為貫穿全片的精神内核
方勵用八年時間打撈的
不隻是沉船遺骸
更是人類在極端環境下展現的勇氣與善意
正如他在接受采訪時所說:
“我想打撈的是人生有價值的東西。”
片尾字幕如黑色潮水般湧過銀幕:
約翰·史密斯、陳永華、大衛·布朗......
這些曾被遺忘在深海的名字被方勵一一打撈上岸
他用八年的時間證明:
曆史的真相應該被揭開
有些名字不該被沉沒

裡斯本丸沉沒 (2023)9.22023 / 中國大陸 / 紀錄片 / 方勵 / 方勵 托尼·班納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