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的女人》 一個下午 斷斷續續 看完了。

好久不寫長評了 但是它 又讓我停了下來 讓我有個想法 寫點什麼 記錄起來。

這是一個小衆到豆瓣電影愛好者幾乎快要忘記它的存在的電影。

我特意上網查詢了一下,其實它在IMDB上還是有一部分觀衆的。隻不過在豆瓣,它僅僅存在于某處角落,而突然間,就被我發現了。

你若要問我,是如何發現這部電影的?那麼我要說:“确實要好好感謝75屆金獅獎的評委了,是他們給了這部電影獎項,也讓我能夠目睹到,它在散落滿天星海電影堆裡,偶爾發出那絲羸弱的光芒。

即使如此,我還是意識到,這部電影,由于小衆到沒有一個知名演員的存在、沒有漂亮的女主角或者男主角、沒有精彩的配樂、沒有知名的導演加持等等,它的确會漸漸地随時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更加鮮為人知——但是我還是願意花費我的時間,去看它:雖然它的時長将近4小時。

而比起現在某些嘩衆取寵的2小時左右、坐擁各種當紅明星或者知名導演、各種鋪天蓋地的宣傳的商業電影——比起這些,它實在沒有絲毫優勢,它簡直一敗塗地。

可是,它卻實在是在故事,一個真正的故事,一個沒有任何藝術渲染,大量的長鏡頭也加強了這種真實感——仿佛在把一個女人的幾年時間縮短在了這四個小時左右的電影裡。

這次,我不想叙述故事本身,因為我認為,這種電影,用幾百字文字複述是沒有太大意義的,需要的是:【你自己去看】

接下來,我想記錄電影裡比較讓我印象深刻的台詞或者鏡頭:

台詞:

1.電影第三幕(4min開始)

女主監獄裡的最好朋友皮特羅,念白:“

《黑色的塔 》作者 巴哈海爾提姆葛

“我住的房間沒有鏡子,也沒有窗,空氣不流通,唯一一扇窗戶上有三個破洞,挂着的那種百葉窗,還有窗簾……我甯願永遠不醒來,但是這怎麼行呢?那些還未等到的道歉怎麼辦?那些祈求真相大白的日子,都白費了嗎……”

這裡讀了2分鐘30秒,好友就沒有再讀下去了,她開始哽咽。

而導演借助這段小說描寫,利用短短幾分鐘,就很幹脆利落地将女主角這30多年含冤入獄的日子,簡單明了而又尖銳地交代給觀衆了。

至于好朋友為什麼哭,電影從頭到尾沒有明說,根據我的猜測,好友應該也是和女主遭遇相似,所以才會因為這段描述而哽咽。

2.電影第四幕(7min43s開始)

女犯人a:“我們不會遺忘以前的自己,是吧”

好友皮特羅:“所有事情都會被遺忘的,沒有東西能不變,我們還是不要自欺欺人了,該死的”

好友這段話讓女主停下手中的筆,望着好友随後陷入沉思,同時也讓我按下暫停鍵。

沒錯,這段話也再次埋下伏筆,暗示了女主出獄後會面對世界巨大的變化。

鏡頭:

1.電影最後一幕(3h35min開始到電影結束):

女主站在滿地都是尋子啟示的地上,一遍一遍的繞着圈。這一幕是導演精明之處,他沒有拍女主爬山涉水地走到各個地方去尋找兒子,而是讓女主的腳步,一邊又一邊踩在這灑落在地上的、數不清的尋子啟示貼紙中。

這種表達手法,我暫時還想不出是什麼手法?如果有人知道請留言告訴我(害,怪我上學期間沒有好好上視聽語言的課)

以上便是我目前對《離開的女人》裡印象深刻的某個段落和台詞 後面有機會再補充。

随便提一嘴,這部電影竟然有“酷兒獅獎”的提名。這就不得不提在電影過了50分鐘後,才出現的男主的精彩表演了。

男主作為一個性少數群體,和其他同類一樣,遭受了不少的非人待遇,而他能夠找到女主這個依靠,得到女主照顧,也為後面他為了報答女主、決定代替女主殺死了當年冤枉女主入監獄—同時是女主前男友—如今成為神父的男人。

還是有點意外,沒想到在菲律賓電影裡,也能看到LGBT群體出現。

除了LGBT群體,其他配角包括隻有幾幕的監獄好友、獄長、賣鴨蛋的男人、女主的女兒、女主救濟的瘋女人、女主的前男友等 這些人雖然筆墨不多 但是通過導演的鏡頭和台詞 都鮮明地表達了他們的性格特征 你完全可以在我們社會裡、任何底層階級的人群中 找到他們

作為一名普通人 我很有幸看到這部電影

但是我也深刻意識到

若非作為生活中不曾經過許多迷茫、許多黑暗、許多痛楚但依舊熱愛電影的人,應該沒有人願意去看這樣一部電影。畢竟它太過于真實,也太過于苦澀——真實到你走到大街上,随便采訪一個人,或者就能收集到這樣的故事了;苦澀到你明明可以刷刷微博抖音看看小甜劇和八卦新聞去緩解生活的苦,而不是去看這樣一部,活在底層階級人們周圍随處可見的故事。

長評暫且到這裡了 謝謝你能看到這裡

祝你在一塌糊塗的生活裡,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