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父親

旁白:梁思成、林徽因,一對學者伉俪,在離去多年後,他們的名字,漸漸地走入公衆的視野,人們傳說着他們不同尋常的家世學識,傳說着她的美麗、才華、愛情,傳說着他半個世紀前對一座古城的癡迷和眷戀。衆多記述和傳奇,讓他們離我們更近,而有時,又仿佛更遠。

美國新罕布什爾州:2007年秋天,一些塵封多年的私人收藏,把我們帶到美國東北部這片濃密的森林裡,這裡曾經住着一位享譽世界的曆史學家費正清,一位在西方世界開創了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學者,他許多關于中國曆史的鴻篇巨著在這裡誕生,同樣在這裡,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半個多世紀前費正清、費慰梅夫婦和梁思成、林徽因的親密交往。

費赫莉(費正清費慰梅的女兒):“我帶你們看看我父親的書房,在我父母留下的檔案中,我們發現了很多梁思成夫婦的信,有些是Phyllis林徽因寫的,有些是梁思成寫的。這本剪貼本非常可愛,他們自己稱它為“豪華版本”,手工打印制作的,文字是我媽媽寫的,照片拍攝者是梁思成,我父親也拍了一些照片。這是我在父母哈佛大學那個家中的儲藏室發現的,一件很特别的東西,我一直很好奇裡面有什麼,一直也沒有機會看,這是一個奇特的發現。顯然,這是林徽因在1935年我父母離開中國的時候送給他們的一件禮物,裡面全是這些衣物,直到今天質地都還非常好,除此之外還有些漂亮的袍子,我一會兒給你們看。很漂亮吧,箱子裡還有一個可愛的發現,有一張我媽媽和林徽因的照片,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她們剛剛認識的時候。”

1907年,梁思成六歲那年,流亡中的梁啟超全家搬到日本須磨,居住在海邊的華僑别墅,房後是一片松林,從早到晚都能夠聽到松風和海潮,梁啟超把此處命名為“雙濤園”。雙濤園群童在這裡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

林徽因的童年,沒有這麼多的陽光、濤聲和歡樂,這是保存在梁家的林長民日記,在日記本的後面,林徽因把童年時候父親寫給自己的信貼在上面。

林長民給女兒徽因的信:“徽兒知悉,得汝兩信,我心甚喜。兒讀書進益,又馴良,知道理,我尤愛汝。”

旁白:天資聰穎的徽因,從小深得父親的疼愛,但由于沒有子嗣傳承香火,在她八歲那年,父親另娶程氏,之後生下一個女兒和四個兒子,林徽因的母親何氏失寵。家庭關系的陰影,久久隐藏在徽因性格的深處。

1909年,三十三歲的林長民從日本回國。兩年後,辛亥革命爆發,熟悉議會規則的林長民,被推舉為臨時參議院秘書長。

林長民給女兒徽因的信:“我不在家,汝能為我照應一切,我甚喜也。”

旁白:共和,憲政,約法,小女兒隻見父親匆匆來去,還不能讀懂父親為之興奮和操勞的這些國家大事。

1911年,結束了長達十三年的流亡生活,梁啟超返回中國。那是一個風氣大開、社會急速轉型的年代。梁啟超、林長民,兩位飽受中國傳統文化熏染的士子,在走向世界,擁抱西學後,以自己的見識和眼光,試圖建設一個全新的憲政國家。同時,還期望培養中西合璧的全新的兒女。

1915年,十四歲的梁思成進入了清華學堂,和梁思成同屆的同學,有聞一多、梁實秋、黃自、孫立人。在清華學堂的1923屆學生畢業冊裡,我們看到了當年在校異常活躍的梁思成,他是清華管樂隊隊長兼第一小号手、清華合唱團第二男低音,具有出色的美術天賦的梁思成,是清華美術社的編輯,也是這本23屆畢業同學冊的美術設計和插圖作者。在畢業同學冊上,梁思成被稱作是“一位具有政治頭腦的藝術家”,滿腹經綸但從不缺乏浪漫體驗。

梁思成進入清華學堂的第二年,十二歲的林徽因進入北平培華女中,一所由英國教會創辦的學校。當年大宅門裡的小姐妹們,出落成了一群亭亭玉立的少女。

就在培華中學和清華學校回蕩着歡聲笑語的時候,發生了袁世凱稱帝和張勳複辟。為了維護共和,梁啟超兩次挺身而出。梁思成、林徽因的中學時光,正是父輩們沉浮于狂濤駭浪之時。 1919年5月4日,一場震驚中外的學生運動爆發,而事件的直接促發者正是這兩位父親——梁啟超和林長民。

上一年年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梁啟超出遊歐洲,活躍在巴黎和會召開的外交圈中,力争将戰敗的德國在山東所占的權益歸還中國。梁啟超沒有想到,日本和段祺瑞政府已簽訂了密約,戰後将獲得在山東的特權。萬分失望的梁啟超,一面極力勸阻代表團簽字,一面急電通告在國内的擔任外交委員會委員的林長民等人。1919年5月2日,林長民在北京《晨報》發表了“外交警報,敬告國民”:“今果至此,則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兩天後的五月四日,北京三千名學生走上街頭,那年的林徽因還隻是一名中學生。然而她的成長道路,也被“五四”這一天改寫。父親林長民因其“點火”行為,辭去外交委員會委員一職,被安排作為國際聯盟觀察員,在1920年赴歐洲考察。這一次,他帶上了十六歲的愛女林徽因。

林長民遊歐日記 1920年:我此次遠遊攜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觀察諸國事務增長見識;第二要汝近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家庭繁瑣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成将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旁白:父女同遊歐陸,十六歲的徽因成了随行的翻譯和秘書

林長民遊歐日記 1920年:林長民說,做一個天才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份,先做到友誼的了解。

旁白:在倫敦,女兒進入聖瑪麗學院讀書,才情斐然的父親常有各路朋友到訪去,其中一位是徐志摩。此前兩年,懷着實業救國夢想的徐志摩,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留學前徐志摩撰文力述宏圖大志:方今滄海橫流之際,固非一二人之力,可以排而砥柱,必也集同志,嚴誓約,明氣節,革弊俗。身在異國,空前活躍的各種學術思想,猛烈沖撞着這位中國青年。最終,西方哲學大師尼采和羅素牢牢占據了徐志摩的頭腦。1920年,二十四歲的徐志摩,棄唾手可得的哥大博士學位,隻身前往倫敦,追尋英國哲學家、劍橋大學教授羅素。此前徐志摩由父母做主在家鄉娶妻生子。在倫敦邂逅十六歲的林徽因後,徐志摩陷入不能自拔的愛戀。“在半空裡娟娟的飛舞,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等着她來花園裡探望,飛揚,飛揚,飛揚,啊!她身上有朱砂梅般的清香。”(徐志摩《雪花的快樂》)。倫敦邂逅,像是忽然吹來“一陣奇異的風”,十六歲的少女被詩人引入英國文學的殿堂,熱愛上雪萊、拜倫、濟慈這些文學巨匠。但在1921年的英國,那奇異的風戛然而止,林家父女不辭而别。

一年多前,當林長民和林徽因父女啟程去歐洲時,梁啟超剛剛結束在歐洲的遊曆返回中國,那是梁啟超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他決定離開紛亂的政壇投身文化與學術。梁啟超開始頻繁講學,梁思成清華的同學梁實秋回憶: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學問精深、感情奔放的梁任公,懷着無限的景仰。有一次,梁啟超在清華演講“中國韻文裡頭表現的情感”,時而掩面,時而頓足,時而狂笑,時而太息。他在黑闆上寫一段講一段,每告一段落,就高喊坐在第一排的兒子,“思成,黑闆擦擦”,梁思成便一再跳上講台,幫父親将黑闆擦幹淨。

1921年11月,結束一年半旅歐生活的林家父女回到北平。不久,位于雪池胡同的林家開始多了一位常客,他就是梁啟超的長子梁思成。

林長民給梁思成的信1923年:思成足下,你到家想都好,徽病情已略輕減。徽命令我詳細寫信給你,這爸爸真是書記翩翩也,比你的爸爸如何?

旁白:交往密切的父輩,有意結為兒女親家。1924年的春天,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來華訪問,他是梁啟超和林長民創辦的講學社邀請的客人。徐志摩和林徽因是陪伴泰戈爾左右的翻譯。志摩依然熱戀着徽因,在給自己恩師梁啟超的信中他這樣寫到: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訪我惟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這顆赤裸裸的心,請收了吧,我的愛神!因為除了你更無人,給他溫慰與生命,否則,你就将他磨成粉,散入西天雲,單他精誠的顔色,卻永遠點燃你春潮的新思,秋葉的夢境;憐憫吧,我的愛神!“(徐志摩《一個祈禱》)。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湛藍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你的手牽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林徽因《那一晚》1931年)

徐志摩,林徽因,這一對在人們看來珠聯璧合的才子佳人,終究未能走到一起。“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林徽因《那一晚》)

泰戈爾細細體察了眼前的一切,臨别時贈詩給林徽因:“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他們之間的微風歎了聲,哎!”

旁白:1924年,在父輩的建議下,梁思成和林徽因雙雙赴美留學。父親希望他們能夠在共同的學習生活中增進了解,培養感情,以決定終身大事。梁思成、林徽因赴美留學,共同選定的專業方向是建築學。梁思成赴美期間,他的弟弟梁思永進入了哈佛大學研習考古學,妹妹梁思莊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圖書館學。建築學、考古學、圖書館學,都是那個時代的最新學科。梁思成最終選定建築學專業,還深受林徽因的影響。在幾年前随父旅歐的過程中,林徽因已經先期愛上了這個能夠滿足她将藝術和技術如此完美結合的專業。但是這個在少女時代萌生的夢想,卻在她專業申請的時候遇到了障礙。在梁林赴美留學半年前,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就開始通過一些留學團體和駐外機構,幫助咨詢女兒進入賓大藝術學院建築專業的可能性。在這封賓大建築系主任Laird的回信中寫到:賓大的藝術學院建築系不招收女生,理由是建築系的學生經常加夜班繪圖,女同學無人陪伴不甚方便。但是藝術學院的其他專業卻向女生敞開大門。1924年,初到美國的那個夏天,梁林選擇了在康奈爾大學度過。

美國康奈爾大學圖書館館員伊萊恩: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先期到了康奈爾,他們選修了繪畫,選修了數學,這是他們兩人暑期班學習的成績冊。

旁白:暑期後,他們來到了費城,進入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梁思成和林徽因分别進入了賓大藝術學院的建築系和美術系。距今一百年前,當時建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被建築界稱作“布紮藝術”的法國巴黎古典美術主義,一些法國建築大師紛紛被美國大學引入。當時,擁有保羅克瑞的賓大建築系在美國建築教育領域聲名顯赫。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設計學院教授托尼阿特金:于是很多中國的優秀學生來到美國學習,而學習建築最好的地方就是賓大,因為保羅克瑞。賓大建築系吸引了大批來自中國的留學生。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設計學院檔案館負責人威廉惠特克:我們可以看看這些學生檔案,從中發現一些曆史。

旁白:在賓大建築系的檔案中我們看到,第一位到來的中國學生是1918年來自廣東的朱彬,以後有趙深、楊廷寶、陳植、童、梁思成等。他們日後無不在中國現代建築設計和建築教育方面創立赫赫成就。從1918年到梁思成畢業的1027年間,大約有二十五名中國學生進入賓大建築系學習。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設計學院檔案館負責人威廉惠特克:(梁思成賓大成績單)你們看到這裡有很多“D”,“D”在今天是很差的成績,但是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D”的意思是“DISTINGUISH( 傑出)”,是最高的成績,說明他在建築設計方面的成績非常好。

旁白:巴黎古典主義教育以基本功訓練嚴格而著稱。古典建築繪畫技巧是當年的學生們必須反複研習的内容。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約翰布拉托:畫渲染畫時一次水彩渲染無法完成,你得重複渲染五到十次。

旁白:當時的學生生活很緊張,課業負擔非常重。

美國馬裡蘭摩根州大城市規劃助理教授前賓大規劃講師黃振翔:我仔細查看了當時的學生課業安排計劃,每周光上課時間就有将近四十個小時。

旁白:如果加上建築系學生課外的大量繪圖練習,每周學業時間近六十個小時。

賓大建築專業課程設置:

素描畫水彩畫建築設計

建築繪圖建築史油畫史

雕塑史畫法幾何學

透視學建築結構力學‘

木工石工建築環境學

采暖通風英文寫作英國文學史

初級法語代數微積分等

美國馬裡蘭摩根州大城市規劃助理教授前賓大規劃講師黃振翔::這是一種重複的練習,反反複複,教授不斷發出各種指令,有時會要求在短短幾個小時内完成一些設計作業。

旁白:梁思成寫信給父親抱怨,這樣的終日伏案繪圖,怕自己以後成為一個隻知繪圖的匠人。

梁啟超家書:你覺得自己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覺得這幾年專做呆闆功夫,生怕會變成畫匠,你有這種感覺,便是你的學問在這時期内将發生進步的特征,我聽見倒是喜歡極了。孟子說: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凡學校所教與所學總不外規矩方面的事,若巧則要離了學校方能發現。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

旁白:我們在賓州大學檔案館林徽因的檔案中發現了一張卡片,助教,在美術系注冊入校的林徽因,卻能成為建築系學生的助理教員。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設計學院檔案館負責人威廉惠特克:當時建築系不收女生,所以盡管她幾乎選修了所有建築系學生的專業課程,但她最後是從美術系畢業,她實際上接受了成為一名建築師的訓練。

旁白:顯然,建築系不招女生的規定,并沒有能阻止這位中國姑娘學習建築的夢想。林徽因的文件夾中還收藏了一份1926年當地《蒙大拿報》對她的一篇訪問。

文章标題“中國女孩緻力拯救祖國藝術”(CHINESE GIRL DEDICATES SELF TO SAVE ART OF HER COUNTRY):這位中國女孩告訴記者,等我回到中國,我要帶回什麼是東西方碰撞的真正含義。令人沮喪的是,在所謂的“和世界接軌”的口号下,我們自己國家獨創的原創藝術正在被踐踏。應該有一場運動,去向中國人展示,西方人在藝術、文學、音樂、戲劇上的成就,但是絕不是要以此去取代我們自己的東西。采訪的最後,林徽因說,在中國,一個女孩的價值最多體現在家庭中,我崇敬這裡的民主精神。(截止30.27)

旁白:美國同學回憶,大部分的中國學生都不苟言笑,隻有兩個人除外,他們就是Benjemin Chen 和Phyllis,陳植和林徽因。陳植是梁思成在清華學堂裡的同班同學,當年就異常活躍,擔任清華學堂青年學會會長,但由于他身材矮小,在清華同學畢業冊的人物介紹專欄這樣寫着,他是“青年不會長”。

梁啟超家書:孩子們,我像許久沒有寫信給你們了,但是前幾天寄去的相片,每張上都有一首詞,也抵得過信了。今天接着大寶貝五月九日、小寶貝五月三日來信,很高興。那兩位“不甚寶貝”的信,也許明後天就到罷。

旁白:四個孩子遠在國外,洋溢着父愛的信不斷地飛到大洋的對岸,梁啟超幾乎每封信的結尾都要提到的老BABY,指的是梁啟超最小的兒子梁思禮。身邊的大孩子們紛紛留學海外時,小兒子成為梁啟超生活中的重要陪伴。梁思禮是我國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也是梁家九個子女中的第三位院士。

梁啟超之子梁思禮:他做很多事情不是因為我被逼着去做,而是從興趣出發。現在很多家長望子成才,叫他幹這個,幹那個,他毫無興趣的話,逼着幹實際上不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

旁白:在寫給孩子們的每封家書中,梁啟超都寄托着深深的父愛,和孩子們分享他們海外求學的見聞,同時,在孩子們面臨事業選擇、感情波折、人生困頓之時,他都會最及時地将自己的人生感悟,用最溫婉的方式傳遞給孩子。

梁啟超家書:關于思成學業,我有點意見,思成所學太專門了,我願意你趁畢業後一兩年,分出點光陰多學點常識,選一兩樣關于自己娛樂的學問,如音樂、文學、美術等。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

旁白:當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大洋彼岸留學的時候,他們的爹爹梁啟超正步入學術生涯的巅峰。

梁啟超家書:今天的報紙上傳出可怕的消息,我不忍告訴你,又不能不告訴你,你要十二分鎮定。

旁白:就在梁林赴美留學僅僅一年半後。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卷入東北軍閥内部戰争,不幸身亡。

梁啟超家書:你要自己十分鎮靜,不可因刺激太劇緻傷自己的身體,徽因遭此慘痛,惟一的伴侶、惟一的安慰就隻靠你。林叔的女兒,就是我的女兒,何況更加你們兩個的關系。我從今以後,把她和思莊一樣的看待。

旁白:像朋友一樣的爹爹走了,沒有來得及說一聲再見。“做一個天才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悲憤,先做到友誼的了解”(林長民語)。在梁啟超的勸阻下,林徽因放棄了回國奔喪的計劃,和梁思成一道繼續留在美國完成學業。

梁啟超家書:人之生也,與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們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強烈的人,但經過若幹時候之後,總能拿出理性來鎮住他,所以我不緻受感情牽動,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業。這一點你們雖然不容易學到,但不可不努力學習。

旁白:回憶在賓大的生活,梁思成的同學陳植寫到,除建築設計外,思成兄對建築史及古典裝飾饒有興趣,課餘常在圖書館翻資料、做筆記、臨插圖。在掩卷之餘,發思古之幽情。

旁白:賓大的博物館與建築系近在咫尺,藏有我國古代銅、陶、瓷等文物,其中最令人感歎的是,唐太宗陵墓的六駿之一,竟被倒賣而存于異邦的博物館。

梁啟超家書:思成看着許多本國古代美術,真是眼福,令我羨慕不已,昭陵石馬怎麼會已經流到美國去,真令我大驚!若在别國,新聞紙不知若何鼓噪。在我們國裡,連我恁麼一個人,若非接你信,還連影子都不曉得呢?可歎,可歎!

陳植的回憶:思成兄、徽因與我每往,必對這一渾厚雄壯的浮雕凝視默賞。思成兄本人又常徘徊于漢唐冥器之間,考古已開始從喜愛逐漸成為他緻志的方向。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教授夏南悉:梁思成來美國學習建築,但是他一開始并沒有意識到他日後做一名建築師和建築史學家的使命。他自己的國家正在艱難地步入到近代化過程中,當他親眼目睹了西方的建築學之後,他開始有了方向。

旁白:在賓大,梁思成接受了成為一名建築師嚴格的基本功訓練,系統地學習了西方建築史。之後,他的注意力開始轉到學術上幾為空白的中國建築史。1927年,梁思成從賓大建築系畢業後,申請前往哈佛大學人文學院學習。他希望在回國前,系統掌握此前國外學者在此領域的研究成果。同樣在這年,林徽因從賓大美術系畢業,她選擇了距離哈佛大學近兩百公裡的耶魯大學藝術學院,師從當時赫赫有名的戲劇舞台大師貝克教授學習舞台布景藝術。

耶魯大學戲劇學院檔案館:這就是當年林徽因參與舞台設計的那出戲,這是當時由林徽因設計的那一幕的布景照片

旁白:1928年,經過四年留學生涯,孩子們即将學成歸國,欣喜的父親開始張羅他們回國後的工作

梁啟超家書:現在覓業之難,恐非你們意想所及料,所以我一面随時替你們打算,一面願意你們先有這種覺悟,縱令回國一時未能得相當職業,也不必失望沮喪。失望沮喪是我們生命上最可怖之敵,我們須終身不許他入侵。

旁白:梁思成在賓大的同學楊廷寶前期回國,受邀前往東北大學創立建築系,由于他已經加盟天津基泰工程司,故向東大推薦了梁思成。此時梁啟超也向清華提議,梁思成畢業後前往開設建築圖案講座。之後梁啟超思慮再三,認為東北大學是更好的選擇。

1928年初,梁思成、林徽因結束了他們的留學生涯,也最終收獲了愛情的果實。新婚夫婦按照父親設計的路線,開設了他們歸國前在歐洲的古典建築蜜月旅行。旅行期間,他們收到父親的一封信。

梁啟超家書:思成,徽因,我将近兩個月沒有寫“孩子們”的信了,今最可以告慰你們的,是我的體子靜養極有進步,半月前入協和灌血并檢查,灌血後紅血球竟增至420萬,和平常健康人一樣了。你們遠遊中得此消息,一定高興百倍。

旁白:而實際上,梁啟超一個月前在協和醫院,剛剛做完一次失敗的腎髒切除手術,生命留給梁啟超的時間已經不到一年,他在滿心歡喜地等待着遠方歸來的孩子們。

梁啟超家書:思成,這幾天為你們聘禮,我精神上非常愉快,你想從抱在懷裡的“小不點點”,是經過千災百難的,一個孩子盤到成人,品性學問都還算有出息,眼看着就要締結美滿的婚姻,而且不久就要返國,回到我懷裡,如何不高興呢?

旁白:1928年8月初,梁思成、林徽因回到闊别四年的北平,他們在天津和父親短暫團圓之後,九月份雙雙應聘前往東北大學。就在他們離開一個月之後,父親病重住進醫院。第二年一月十九日,梁啟超病逝。

梁啟超十八歲時才第一次見到世界地圖,在此之前,他不知道世界上有五大洲。然而,就是這個年輕人,以非凡的活力,成為萬馬齊喑年代的異數,成為古老帝國革故鼎新的先鋒勇士,引領一代風騷。他的思想,傳統與現代交織,激進與穩健更替。他一生多變,常“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像一條激流,生命裡從沒有停滞和封凍,時時浪花飛濺,濤聲如歌。梁家兒女是如此幸運,他們有這樣一位至性至情的爹爹,溫暖,親昵,充滿仁愛和責任,他為兒女們留下了世間最寶貴的财富——人格的力量!

梁啟超家書:我是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裡頭所含一種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隻怕所剩下的隻有個零了。我每曆若幹時候,趣味轉過新方面,便覺得像換個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雖不願你們學我那泛濫無歸的短處,但最少你們參采我那爛漫向榮的長處。

第二集:天書

1928年秋天,剛剛從海外新婚歸來的梁思成和林徽因趕赴沈陽,前往東北大學任教。這是個多事之秋,三個月前,一對新人尚在歐洲蜜月旅行,皇姑屯事件爆發,東北軍統帥張作霖被炸身亡。在危急混亂的形勢下,張學良繼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并親自兼任東北大學校長。九月,東北大學如期開學。東北大學是張作霖在1923年創辦的,此時,少帥張學良對它厚愛有加,決心培養實用人才,建設新東北,以促進國家現代化,消滅鄰邦之野心。東大設立文、理、法、工、教育、農學六院,在海内外高薪延聘著名學者任教。短短五年,其辦校規模就成為全中國之最。張學良還特别重視體育,1932年,中國首位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劉長春,即為當時的東北大學學生。今天的遼甯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所在地是當年東北大學的理工樓,當時剛剛成立的建築系,就在這座大樓裡。

  

  1928年秋,梁思成、林徽因到達時,建築系第一班學生已經到校,二十七歲的梁思成擔任系主任,全系隻有他和林徽因兩名教師。他們依照母校美國賓大的模式,創建了東大建築系課程體系,并增設《中國宮室史》、《營造則例》、《東洋美術史》等課程,以期實現他的“東西營造方法并重”,培養具有對中國式建築審美标準的建築師。梁思成為這所新創辦的建築系寫下了辦學思想:溯自歐化東漸,國人崇尚洋風,凡日用所需,莫不以西洋為标準。自軍艦槍炮,以緻衣飾食品,靡不步人後塵。而我國營造之術亦慘于此時,堕入無知識工匠手中,西式建築因實用上之方便,極為國人所歡悅。然工匠之流,不知美醜,任意壘砌,将國人美之标準完全混亂,于是近數十年間,我國遂産生一種所謂“外國式”建築,實則此種建築作風。不惟在中國為外國式,恐在無論何國,亦為外國式也。本系有鑒于此,故其基本目标,在挽救此不幸現象,予求學青年以一種根本教育。(東北大學建築系辦學宗旨)

  

  中國有漫長的建築曆史,卻沒有産生自己的建築學和建築教育,中國有高度的古代文明,卻遲遲沒有産生科學的知識體系。此時,學貫中西的一代新人踏上舞台,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初開始,一些從日本和歐美畢業的學子,開始在中國進行建築教育實踐,東大建築系是當時中國最早開辦的建築系之一。

  

  梁思成、林徽因到達東大的第二年,他們在賓大的同學陳植、童寯以及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的蔡方蔭歸國,前來加盟,東大建築系的陣容頓時壯大。這些精力旺盛的年輕人,在教學的同時創辦了自己的“梁陳童蔡”建築師事務所。今天,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東北電力大學校舍就是他們當年的作品。

  

  1929年,張學良校長設獎征集東北大學校徽,林徽因以她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入選,并獲得四百銀元獎勵。這年夏天,梁思成、林徽因的第一個孩子出生,為了紀念剛剛故去的父親——“飲冰室主人”梁啟超,他們為女兒取名——再冰。

  

  東大的工作緊張而快樂,但寒冷的氣候使林徽因肺病發作。1930年冬天,她辭去東北大學的工作,帶着剛剛一歲的女兒回到北平,在香山一帶靜養。

  

  《山中一個夏夜》 林徽因 1931年:山中有一個夏夜,深得像沒有底一樣。黑影,松林密密的,周圍沒有光亮。對山閃着隻一盞燈,兩盞;像夜的眼,夜的眼在看。

  

  旁白:十年前,倫敦吹過的一陣“奇異的風”,催生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詩人,徐志摩說:他的思想,從此開始傾向于“分行的書寫”;十年後,又一位詩人降生了,詩壇上出現了一個清新亮麗的名字——林徽因。

  

  《深夜裡聽到樂聲》 林徽因 1931年: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輕彈著;在這深夜,稠密的悲思。

  

  《深夜聽琴》 徐志摩 1923年:是誰家的歌聲,和悲緩的琴音;星茫下,松影間,有我獨步靜聽。我聽,我聽,我聽出了琴情,歌者的深心。枝頭的宿鳥休驚,我們已心心相印。

  

  《深夜裡聽到樂聲》 林徽因 1931年:我不禁頰邊泛上了紅,靜聽着,這深夜裡弦子的生動,一聲聽從我心底穿過。忒凄涼,我懂得,但我怎能應和。

  

  旁白:1931年,已在上海定居的徐志摩同時在北平的高校兼課。往返京滬兩地的徐志摩來到香山看望林徽因,給病中靜養的林徽因帶去輕快的笑聲和濃濃的詩情,時光釀出人生的晶瑩和醇香。1931年,徐志摩在香山送别林徽因,當晚給她寫信,說:下午忽然詩性發作,不斷地抽着煙,茶,倒空了兩壺。在兩小時内,居然謅得了一首。這首《你去》是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最後一首詩:你走,我也走,我們在此分手。你走那一條大路,你放心走,你看那街燈一直亮到天邊,你隻消跟從這光明的直線。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按事先的約定,從上海趕赴北平,參加林徽因為外國駐華使節安排的演講會《中國建築藝術》,徐志摩遲遲未到。這是一個氣候惡劣的冬日,他搭乘運送郵件的飛機,在山東境内墜山撞毀。

  

  《你去》 徐志摩 1931年:等你走遠,我就大步向前,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鮮。也不然愁雲深裹,雲海裡便波湧星鬥的流汞; 更何況永遠照徹我的心底; 有那顆不夜的明珠,我愛你!

  

  旁白:1931年夏天,在東北工作三年後,梁思成離開東大建築系,合家遷往北平,東大建築系由童寯接手。“九一八”事變發生,東北淪陷,東大師生流亡内地。1932年,東大建築系第一屆學生在上海畢業時,梁思成充滿感慨地發去賀信:在你們畢業的時候,我心中的感想正合俗語所謂“悲喜交集”四個字。在今日的中國,社會上一般的人,對于建築是什麼,大半沒有什麼了解,不是以為建築是“磚頭瓦塊”(土木),就以為是“雕梁畫棟”(純美術),而不知建築之真意義,乃在求其合用、堅固、美。非得社會對于建築和建築師有了認識,建築不會得到最高的發達。所以,你們負有宣傳的使命,對于社會有指導的義務。現在,你們畢業了,你們是東北大學第一班建築學生,是“國産”建築師的始祖,如一隻新艦行下水典禮,你們的責任是何等重要,你們的前程是何等的遠大。林先生與我兩人,在此一同為你們道喜,遙祝你們努力,為中國建築開一個新紀元。(《祝東北大學建築系第一班畢業生畢業》 梁思成 1931年)

  

  1932年,從東北回到北平的梁思成,開始了又一次工作選擇。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建築業,異彩紛呈。一座座拔地而起 ,既有西洋式建築,也有中國古典式樣建築。上個世紀初,當中國的留學生剛剛開始前往西方學習建築學之時,中國建築業的大舞台活躍着外國建築師的身影。但是,時隔不久,中國學子學成歸來,成就輝煌。當時,中國南北兩個著名的建築工程事務所:基泰和華蓋皆有留美建築系學生創辦。梁思成在美國賓大的同學陳植、童寯、趙深創辦了華蓋建築事務所,賓大建築系畢業的楊廷寶、朱彬和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的關頌聲共同成立基泰工程司。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北平、上海、天津等城市成為中國建築師活躍的舞台。

  

  南京大學建築學院 副院長 趙辰:當時的建築師,像他們這種從美國留學回來的,可以做得非常好,收入都很高的。

  

  旁白:但是,1931年的梁思成卻做了另外一個選擇,他要去做當時中國學者沒有做過的事情:從頭開始,研究中國的建築曆史,創建中國建築學體系。

  

  南京大學建築學院 副院長 趙辰:他學了建築,真是對我們民族文化來講是萬幸,就是做成了這樣的事情。他有一種責任心,他這種責任心是超越了很多一般的當時其他的知識分子的。盡管我們講,其他知識分子都有愛國思想,這個都有,這個價值取向是一緻的,但是程度是有差别的。也就是當你在做命運抉擇的時候,這個天平傾向于哪一邊,這個是有程度的問題。

  

  旁白:梁思成的選擇,和一部神秘的“天書”有着莫大的關系。1919年,北洋政府官員朱啟钤在南京江南圖書館偶然發現了一本手抄本的古書《營造法式》,這是一本北宋官訂的關于中國古代建築設計和施工的專著,相當于今天的建築設計手冊和建築規範,該書由北宋掌管建築的官員李誡奉旨修編。在我國古代,建造房屋等土木工程活動,被統稱為“營建”、“營造”,而營造之術曆來又被視為“匠人之術”,施工要訣僅憑師徒口口相傳,罕有文字記載。對我國古代建築曆來充滿興趣的朱啟 在發現這部古代建築典籍時欣喜不已。朱啟 曾經擔任過民國初年的交通部總長、内務部總長,甚至短期代理過國務總理。在任期間,朱啟 主持完成了北平多項城市工程建設。

  

  資深建築學編審 楊永生:我們現在知道,城市街道兩旁有行道樹。在清朝的時候,街道沒有樹,清朝的北京街道沒有樹,是他開始栽種,主要街道種的是槐樹,護城河兩邊種的都是柳樹,我們現在看到的中山公園就是他創辦的。天壇、頤和園、景山都是他在任的時候對群衆開放的。此外,打通長安街,開通南北池子,修建環城鐵路,正陽門改造都是朱啟钤在任期間主持完成。發現《營造法式》後,朱啟钤如獲至寶,但這部“天書”卻無人能夠破解。

  

  旁白:1925年,在美國學習建築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收到父親寄來的《營造法式》,父親題字: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梁思成的回憶:雖然書出版後不久我就得到一部,但當時在一陣驚喜之後,随着,就給我帶來了莫大的失望和苦惱,因為這部漂亮精美的巨著,竟如同“天書”一樣無法看得懂。

  

  旁白:《營造法式》漂洋過海來到梁思成的身邊,日後将陪伴他一生。在中國建築史研究的浩淼世界,破譯這部“天書”是梁思成夢寐以求的願望。1930年,在中華教育基金以及朱啟钤個人資助下,一個以專門研究中國建築為宗旨的私人研究機構——中國營造學社成立。

  

  中國營造學社創立宗旨:中國之營造學,在曆史上,在美術上,皆有曆劫不磨的價值,方今世界大同,物質演進,茲事體大,非依科學之眼光,做有系統之研究,不能與世界學術名家公開讨論,亟欲喚起并世賢哲共同研究。

  

  旁白:梁思成1931年加盟了中國營造學社,擔任法式部主任,此時加盟營造學社的另一位關鍵人物是畢業于日本東京理工大學,在南京中央大學建築系任教的劉敦桢。由于朱啟钤本人在晚清民初的影響力,營造學社聚集了當時社會上一批學界、政界和财界人士。各方人才的彙聚,使得這個私人研究機構在短時間内成果斐然。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教授 樓慶西:中國古代建築文化是非常悠久的一個傳統,但是古代人對它沒有進行過很科學的研究。為什麼中國的古建築跟外國的西方古建築不一樣,什麼原因弄不清楚;為什麼中國建築有那麼大的屋頂弄不清楚;為什麼屋頂上還有那麼多裝飾也不清楚;甚至連名詞都弄不清楚。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建築設計學院 教授 托尼 阿特金:梁思成到美國後學習了西方的建築曆史,他發現西方各個時期的建築被嚴謹地整理記錄,有條不紊, 你可以追溯各個時期建築的起源,而中國什麼都沒有,沒有建築曆史。因為中國古代帝王登基以後,總是毀滅前朝的一切,不留任何痕迹,因此在西方建築史中沒有中國的建築曆史。我想作為一個學生時,梁思成就希望改變這一切。

  

  旁白:破解中國建築的奧妙從何開始,選擇眼前的紫禁城、故宮。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教授 樓慶西:那時候營造學社的帝制就在外朝房,就在端門跟午門中間,就是現在的國旗班那個地方。

  

  旁白:故宮是清代的,清代有一本“則例”(《工部工程做法則例》),還有一些老工匠留下,這就造成了很容易學習這麼一個條件。從清代建築入手,從了解北京掌故的老人和老工匠那裡,梁思成開始一點一點地觸摸中國古代建築的奧秘。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教授 樓慶西:屋頂有什麼樣子,屋頂地下為什麼叫鬥拱,鬥拱是什麼樣,柱子為什麼有煙柱、有金柱。一點一點拿着書請教工匠,一點點對,一點點對,弄清楚了,慢慢弄清楚了,入門了。

  

  旁白:1932年,林徽因撰文《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征》。

  

  《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征》林徽因 1932年:中國建築為東方最顯著的獨立系統,淵源深遠,而演進程序簡純。曆代繼承,線索不紊,而基本結構上,又絕未因受外來影響,緻激起複雜變化者。雖然,因為後代的中國建築即達到結構和藝術上極其複雜精美的程度,外表上卻仍呈現出一種單純簡樸的氣象,一般人常誤會中國建築根本簡陋無甚發展,較諸别系建築低劣幼稚。外人論著關于中國建築的尚極少好的貢獻,許多地方尚待我們建築家今後急起直追,搜尋材料考據,作有價值的研究探讨,更正外人的許多隔膜和謬解處。

  

  旁白:1934年,梁思成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破解清代建築之謎的建築專著《清式營造則例》,林徽因撰寫了第一章《緒論》,在他們将要畢其一生為之奮鬥的中國建築史研究煌煌巨構築中,這本書隻是一塊小小的磚石。梁思成的研究在步步推進,他能聽見,在朦胧的遠方,有急促的腳步聲,那是對中國建築史興趣日濃的國外學者,他們在這一領域已經開始取得令人驚異的成就。

解說詞:https://wenku.baidu.com/view/d137a046915f804d2a16c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