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評論這部電影打動人之處不是在于電影理論、電影技巧的運用,而是在于其中的普适的情感。我很同意。我在觀影過程中也會想到家裡的老人,想到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也同樣感受到姥姥姥爺輩的愛,那些讓阿安皺眉、沉默、落淚的場景,同樣也會勾起我的情感。隻是我還沒有到需要照顧老人的人生階段,但電影讓我開始想,以後萬一有這樣類似的情況,我又是否能盡到自己的一份孝心?同時,在親情和金錢交纏的情況下,我又會采取什麼樣的态度?
阿梅的人物設置我覺得很有意思。雖然出場不多,但她是一個不太傳統的存在。阿梅一開始照顧爺爺是為了賺錢嗎?片中沒說,我猜多半不是,頂多是期望拿到一些照顧老人的補貼,夠日常吃穿就行。但她在這麼久照顧的過程中應該也是有過計算的,不然她也問不出阿安“你覺得現在你在姥姥心中排第幾位”的問題以及給出“排第三沒有用”的忠告。

或許人就是這樣,沒有完美的聖人,阿梅這樣做也無可厚非。畢竟她照顧爺爺真的照顧的很好,也沒有什麼出格的舉動。除了周全地料理吃喝拉撒,她還照顧到了老人的心理需求。雖然爺爺已經沒有辦法正常說話了,但阿梅還是會和他說話;見到姥姥的時候她也十分有禮貌,還會用潮州話向姥姥問候。阿梅隻是把阿安和舅舅們極力掩蓋的那一層被傳統道德視為污點的部分拉到了明面上來說而已,她盡到了自己的職責,甚至是很好地盡到了自己的職責。“我們并沒有讓他們傷心,我們是在讓他們更幸福。”
阿安對姥姥的照顧,又有多少是圖着房子去的?或許到最後他還是對姥姥把房子留給了索伊舅舅有所不滿。但,我認為隻是對這件事有所不滿而已,他最終還是對于“自己沒有得到房子”這件事釋懷。情感還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這次二刷我想到,姥姥和爺爺做出的财産分配不同的原因,可能基于性别的不同。姥姥作為傳統的母親,傳統對她的要求或許就是“都是你的孩子,無論出息不出息,你都需要把他們拉扯大”,這樣的既定期望讓她把價值最高的房子留給了沒法自立的小兒子。在爺爺那邊,傳統對他的期望可能就是,“一家之主你說了算”,所以他可以盡情地按照“誰出力多就得到的多”的規則來分配自己的财産。陰影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