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非首發,首發“百家号”,ID:随風靜水,文責自負。
“幹我屁事”是台灣電影《老狐狸》中屢次出現的台詞,是“老狐狸”謝老闆的人生座右銘,也幾乎改變了小主人公廖界的人生觀。
片中有段老狐狸與廖界的對話:
老狐狸:你父親是怎樣的人?
廖界:……
老狐狸:在乎别人感受的人,也是失敗的人。
在乎别人感受的人,也是善良的人,依照“老狐狸”的邏輯,在乎别人感受,其結果就是失敗的人。果真如此嗎?
1
按世俗眼光來判斷成功與失敗,“老狐狸”謝老闆就是成功之人,擁有自己的大企業,住豪宅、開豪車,衆多的人在他開的飯店讨生活,租他的房子安身,他幾乎可以改變他們的命運。
在他飯店工作、租他房子的廖泰來就是失敗的人,微薄的收入隻夠與他相依為命的兒子維持生計,父子倆的願望是買下房子開理發店,然而股市暴跌,物價飛漲,廖泰來靠勤儉節約好不容易攢下的錢遠遠不夠買房子。“老狐狸”在股市暴跌還能賣出“兇宅”,廖泰來的買房又成泡影,如此看來,成功與失敗顯而易見。然而,成功與失敗有衡量标準嗎?
《老狐狸》的電影背景發生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台灣,那時有500萬戶股民散客,人人想在狂飙突進的市場分一杯羹。
1990年的台灣,股市在短短兩年半内從2000點上漲到了12000點,然而在随後的八個月内又跌回了2000點,并且至今未能漲回到當初的最高點。股市的浮浮沉沉,一些人的命運也随之沉沉浮浮,随着股市暴跌,有的人為之搭上了性命。
電影開幕便瞬間把觀衆帶到三十多年前,一股濃濃的懷舊色彩随着廖泰來父子暈染開。嘈雜的飯店,做領班的單身父親廖泰來騎着單車帶着12歲的兒子廖界,穿過斜陽灑滿的小街,擁擠的街道,糖水鋪、面館散發着濃濃的煙火氣。推開出租屋,簡陋卻很整齊、幹淨,廖界吃着簡單的晚餐,廖泰來吹起了莎克斯,悠悠的琴聲響徹整棟出租樓。生活無論多麼艱辛,依然需要美。
股市讓人一夜暴富,也可讓人一夜變得一無所有。一樓開面館的老李,炒股賺了錢,興奮之餘,又将所有錢投了進去。廖泰來卻不為股市所動,老老實實工作,辛辛苦苦存錢,對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做非分之想,無論是錢還是人。對暗戀他的林秘書,總是溫文爾雅,保持距離;對初戀後成闊太的華嫂,也保持距離。
電影有很多細節展現社會底層人的生活,加之懷舊色彩的泛黃畫面,溫暖而心酸。為省錢,廖泰來父子倆洗完澡,旋即就在浴室裡喊對方關瓦斯,以節省燃氣。不把水龍頭關緊,讓水一滴滴流下囤積,使水表不轉。廖泰來還用縫紉機給兒子做衣服。窮人就這樣靠省錢來一點一點存錢,一寸一寸靠近自己的夢想,卻哪裡經得住股市暴跌,物價飛漲,買房又成了泡影。
2
廖泰來是個老實本分隻想過太平日子的人,兒子廖界卻不甘像父親那樣。買房開理發店成泡影後讓廖界特别沮喪,開始不滿父親的窮人邏輯。恰逢其時,遇見了颠覆他認知的“老狐狸”。
“老狐狸”從這個執拗小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遂有提攜教育之意,示範“不平等”帶來的爽感,還教給他緻富的人生态度,那就是拒絕同情,“喝冰水、閉眼睛、默念‘幹我屁事’”。在“老狐狸”眼裡,唯有抛棄同情,不在乎别人感受才能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得以成功。買房的執念,“老狐狸”的影響下 ,廖界迅速褪去稚嫩,跨越年齡邁入成人世界的叢林法則。
老狐狸深谙森林法則,物競天擇,适者生存,他的母親則是撿垃圾的人,一輩子替他人考慮,最終卻被垃圾堆裡的玻璃碴紮到手,得了破傷風離世。在他看來,這也是正常的,失敗者都是在乎别人感受的人,卻并非好人都有好報。影片多次用對比的方式展現廖泰來的善良,每次用完刀片後,都要用膠帶包住,以至于多年後,廖界已成為成功的商人,依然像父親那樣做。
優秀的影片,無論隐藏多麼深刻的哲理,皆是通過豐盈的細節來展現。一個扔垃圾的小動作,便看到廖康來善良的底色,潛移默化影響着廖界,而沒有被“老狐狸”帶入“幹我屁事”的唯利是圖。
當廖界被大個子孩子欺負時,“老狐狸”幫了他。他教給廖界的是社會的底層邏輯,讓一個弱小的孩子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去争取自己利益的能力。被“老狐狸”調教後,廖界回家後便對父親一味忍讓不滿。原先那個聽話、乖巧懂事的孩子變了。
股市暴跌,樓下開面館的老李一生的積蓄全部泡湯,想不通上吊自殺了 ,他租的那所房子也成了兇宅,房子隻能低價出售。廖界求“老狐狸”賣給他爸,“老狐狸”答應了,回頭又到老李家祭拜,老李女兒想用市場原價買回這所房子。“老狐狸”說已經答應别人了,然後找到廖康來,願意低價把房子賣給他。善良的廖康來拒絕了,他不願讓失去親人的李家人雪上加霜。
“老狐狸”既遵守了承諾,又高價賣出了房子,真不愧是“老狐狸”。
廖界不理解父親的做法,一句“幹我屁事”,被一向儒雅的父親打了一巴掌。廖康來把廖界好不容易争取來的機會拱手相讓,讓買房再次落空;“老狐狸”利用廖康來的善良又賺了一把。如此看來,成功與失敗似乎顯而易見。果真如此嗎?
3
廖康來生活在社會底層,處處在乎别人感受,赢得了周圍人的尊敬,擁有好人緣,有困難時,别人也會幫他,最重要的是他的言傳身教讓廖界沒有被“老狐狸”帶偏,後來成為有作為的商人,而不是靠“幹我屁事”得以成功。
“老狐狸”有錢有地位,周圍人對他當面畢恭畢敬,背後都叫他“老狐狸”。擁有偌大豪宅卻孤單一人,母親撿垃圾,手被割破得破傷風病故,兒子因不滿他的教導,參加國際醫療隊時不幸去世,母親與兒子在他眼裡都是失敗者。
“老狐狸”可謂心理上的貧窮,廖康來恰好相反。什麼樣的“因”結什麼樣的“果”。究竟什麼是成功?
影片末尾點題,廖界成長為新的“老狐狸”。在父親的善良和老狐狸的精明影響下,成為成功商人,他在賺錢時會在乎别人的感受,仍然堅持把用過的刀片用紙包起來。抑或,這是最理想的結果,在乎别人的人也會有好的結果,而并非失敗之人。
電影并未展現廖界怎樣成為成功商人的過程,大量的留白待觀衆思忖。
台灣股市崩盤之後,房地産泡沫迅速破滅,房價大幅下跌。根據電影時間線,老李家的房子在賣出時正好是樓市沖頂并最終崩盤的時期。倘若廖泰來沒有将房子讓給李家,那麼他就是那個不幸的人,結果更為凄慘。
誰也無法預知自己的未來,廖泰來僅憑本性的善良作出了犧牲自己、成全别人的選擇。然而,恰是這樣的選擇,反而結出最好的果。老實人總會吃虧嗎?
廖界為何後來沒有變成“老狐狸”那樣,而是堅持行善?親眼目睹股市和樓市崩盤的殘酷現實,讓他堅信父親的選擇,凡事在乎别人感受,擁有同情與悲憫之心,做人做事要對得住自己的良心,能結出怎樣的果就看天了。縱然未擁有世俗的成功,做人則成功。
好電影不會告訴觀衆非黑即白、非善即惡,人性如此複雜,哪有徹底的好人、壞人。影片中的“老狐狸”就不是隻有惡的一面。
“老狐狸”給廖界解圍,最後答應把房子低價賣給廖康來,他并未想從他們父子身上獲取利益。他從廖界身上看到自己的過去,從廖康來身上看到母親的影子,從父子倆的親情中感受到他缺失的親情。
“老狐狸”也并非一味冷酷。其實當他母親去世時,在醫院的電梯中,他就看到了廖泰來的善良。那時,廖界剛出生,廖康來夫婦抱着嬰兒歡天喜地,但廖康來感覺到了電梯裡有人在傷心。生老病死的醫院中,每天都有人悲傷哭泣,他示意妻子不要笑,他不想讓自己的笑容刺痛那些正在傷心的人。這一幕也深深印在“老狐狸”心底,當最後廖康來讓出房子給李家人時,“老狐狸”說了一句“我沒看錯人。”難道,他隻為賺取更多利益設的局嗎?我甯可相信“老狐狸”有恻隐之心,對李家并非像他表現出的那樣冷酷,因為他知道廖康來是不會在這種情況下買房的。
當然,廖康來是個徹底的好人,演員俊美的長相也為他赢來了觀衆的喜愛。廖康來一出鏡,乍一看看酷似張國榮,善良全寫在臉上。
而影片真正的主角是廖界,那個在“窮爸爸”和“富爸爸”影響下,成長為新“老狐狸”的少年。
一切傷痛在大世界中皆是過眼雲煙,無論是“老狐狸”謝老闆,還是老實人廖康來,或是新“老狐狸”廖界,都是小人物,在時代的風雲、流轉中,種下因,結出果。什麼樣的因結什麼樣的果,一生很長,不能隻顧眼下,誰知道結果什麼時候到來,是什麼樣的結果,不變的是一顆善良的心。
《老狐狸》由蕭雅全導演,侯孝賢監制,2023年在台灣上映。鏡頭下濃濃的生活氣息、懷舊色彩,水墨畫的留白,簡潔的人物對話,深入刻畫的細節,頗具侯孝賢的味道。散文詩的畫面,将往昔的美好、傷痛化為淡淡的憂傷,無論生活怎樣對待我們,我們無可逃避,隻能接受,好好活着,留在心底的依然是對善良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