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盛産文藝片導演,為什麼?

那裡緊鄰歐洲文明的發源地?那裡有着燦爛的文藝複興?那裡曾是羅馬帝國的中心?

也許是因為……那裡緊靠着地中海。

...

當海風輕輕吹拂過這片大陸,海邊小城上那些百無聊賴的青年頭發依次揚起。他們凝望着杳無人煙的海洋深處,心思卻糾結着是否要轉過身去奔向那人聲鼎沸的羅馬。

...

最終他們都選擇了離開故鄉,追尋一直深埋于心中的電影夢。

許多年後,他們想起了那一座座記憶中的海邊小城,用半自傳電影講述那或許屬于他們自己的離鄉往事……

...

...

一、費德裡科·費裡尼《浪蕩兒》(1953年):

第18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第30屆奧斯卡獎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第一幕:海邊小城

意大利北部的一個海邊小城裡,5位年輕人終日碌碌無為、遊手好閑,好高骛遠、缺乏恒心,整日逃避工作,隻顧遊樂泡妞,熱衷于惡作劇并沉溺于夢幻般不切實際的計劃裡。

...

第二幕:某個夜晚

其中的一個年輕人遇上心目中的一位人生導師,向他請教戲劇方面的問題。并啰裡啰嗦的抱怨如何郁郁不得志,渴望離開這座小城,去往米蘭、熱那亞那樣的大城市。

...

第三幕:火車站台

然而真正下定決心遠走的,反倒是最沉默寡言的摩拉德。一天清晨,他沒有和任何人道别,坐上火車離開了這座海邊小城。

...

站台上,隻有小孩圭多與他揮手道别。

...

當火車駛離故鄉時,摩拉德仿佛看到了尚在渾噩睡夢中未曾覺醒的朋友們,漸漸遠去……(這一段運動切換鏡頭被定義為影史上教科書級别的一幕)

...

費德裡科·費裡尼,1920年1月20日出生于意大利北方海邊小鎮裡米尼市。《浪蕩兒》是他導演的第三部長片,屬于試驗性質的半自傳電影。

他的前兩部作品都遭遇了失敗,沒人看好本片。但《浪蕩兒》卻意外為33歲的他赢得空前的成功,成為其導演生涯的轉折點,否則我們就無法看到《大路》《卡比利亞之夜》《甜蜜的生活》與《八部半》了。

“浪蕩兒”也是很多導演的身份記憶,因為他們都曾被困在那或海邊或山裡的一座座小城,終日無所事事。直到他們離開故鄉,那扇電影的大門才緩緩打開……

...

35年後……

二、朱塞佩·托納多雷《天堂電影院》(1988年):

第42屆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第62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

...

第一幕:海邊小城

意大利南部西西裡島的一個海邊小城裡,喜歡看電影的小男孩多多終日混迹在鎮上唯一的電影院裡。他和老年放映員阿爾弗雷多成為了忘年交,在後者因火災失明後頂替他走進了放映室。

那時候的多多雖然家庭貧困,卻每天無憂無慮,沉浸在電影帶來的單純快樂裡。

...

第二幕:某個傍晚

青年的多多經曆了初戀與失戀,服役歸來後意志消沉,不知前途在何方。某一天的黃昏,阿爾弗雷多在海邊告誡他一定要離開這座小城,出去闖蕩一番,追逐自己的夢想,不要留下終生的遺憾。

...

...

第三幕:火車站台

分别總是在站台。阿爾弗雷多再次囑咐多多:“不準回頭!不準寫信!想家時要熬住,忘記我們。要熱愛你的工作,就像小時候熱愛放映機。”

...

多多離開了故鄉,奔赴他的電影夢想。再回首時,已是滿頭白發……

...

...

朱塞佩·托納多雷,1956年出生于意大利西西裡島巴勒莫市,小時候就開始接觸攝影。《天堂電影院》是他的第二部長片,與《西西裡的美麗傳說》《海上鋼琴師》并稱“回家三部曲”。32歲的他把鏡頭對準了故鄉。

托納多雷的電影通常都講述着簡單平凡的日常生活,凝結着濃濃的鄉愁。他永遠都是那個走出小城、卻又一直心系故鄉的小男孩多多。

...

‍33年後……

三、保羅·索倫蒂諾《上帝之手》(2021年):

第7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第94屆奧斯卡獎最佳國際影片獎提名。

...

第一幕:海邊城市

1984年,意大利南部的海邊城市那不勒斯迎來了足球巨星馬拉多納的降臨,全城陷入一片瘋狂的躁動中,這其中也包括正處于青春懵懂期的男孩法貝托。

法貝托生在一個平凡而枯燥的家庭裡,默默成長,默默思考。他見證了“上帝之手”一刻,也關注着費裡尼的最新動向。他的生活仿佛隻剩下足球、電影與性。

...

...

第二幕:某個夜晚

一天夜裡,法貝托遇上仰慕已久的導演卡普阿諾,向他請教電影方面的問題。并啰裡啰嗦抱怨生活無趣,渴望離開這座小城,去往羅馬尋找機會。

但卡普阿諾卻認為他是在逃避,而非真正的追尋夢想,還規勸他留下來,關注自己的城市,書寫周遭的故事。

...

第三幕:火車站台

最終法貝托還是選擇了出走。站台上,火車緩緩駛來(高度緻敬費裡尼《浪蕩兒》),他一個人孤獨地坐上火車。

...

...

車窗外,一個小教士打扮的男孩向他揮手道别(再次緻敬費裡尼《浪蕩兒》)。

...

...

...

...

法貝托戴上耳機,默默聆聽自己前往未來的心之所向……

保羅·索倫蒂諾,1970年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拍攝過以羅馬為故事背景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絕美之城》。《上帝之手》是他的最新力作,也是他的半自傳電影。

索倫蒂諾選擇在50歲之際将自己的往事與故鄉搬上銀幕,是一次回歸,也是一次再啟航。從海洋深處遠遠眺望這座依山就勢的城市,他赫然發現那層疊璀璨的萬家燈火中蘊含着無窮的陳年故事,他終于鼓起勇氣将它們講了出來。

地中海的海浪推動了一輪輪意大利電影新浪潮,一代代心懷電影夢想的年輕人從海邊小鎮出發,去往那曾經的帝國中心、藝術中心與交往中心。

那裡有許多前輩徜徉過的小巷,也有許多見證傑作誕生的廣場。他們無比狂熱的投入自己的工作激情,猶如少年時初識電影時的興奮模樣。

每個人,在某個時刻,都會對從未離開的故鄉或是長久固守的職業産生困頓與厭煩。他們會憧憬走出去,看一看、闖一闖外面那個廣闊的世界。

許多年過去了,他們或功成名就、或一事無成,不約而同仍會回首那一座座最初出發的站台。那裡有着最原始的青春躁動,也有着最單純的人生理想。

選擇改變,是一種勇敢;識途回歸,更是一種智慧。

“浪蕩兒”夢中的“天堂電影院”,是“上帝之手”在輕撫那記憶的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