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9/8.0
简评:
略有失望,被吹得很神的一部,在我看来确实有点过誉。放在国内无疑是佳作,被认可也很正常,但电影本身不能完全打到我,让我沉浸其中,尽管足以引发我对事件的关注与思考。虽然完成度不错也具有社会效益,但无论纪实性还是艺术性都尚不足以列入一流作品。
前言:
特意预先看了《平衡》,因此对本片涉及的可可西里的故事和背景有所了解。想看看二者-剧情片和纪录片有何异同、孰优孰劣?结果看来还是纯粹的纪录片更佳,看来我也要倾向于这条路了。
主体:
相比于本片多大程度是纪实和虚构,我更关心的是这样的电影怎么拍出来。
相比《平衡》的碎片化记录,用贯穿的情节线增加了观赏性,也使零散的内容整合,减少了不必要的画外音隔阂。剧本编排平实简单,但影像本身便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值得肯定的是,几乎不带说教地直观传达了痛与恨,再现了艰苦的环境-即便只是冰山一角的一角。取材没得说,但广度和深度仍远远不够。(而且这样的滤镜筛选和再创造多大程度上失真?)有一些触动的场景-沙丘活埋、徒步走出禁区、在车上头悬梁、队长被打死。
视听显然经过打磨设计,简练犀利但还未达到重剑无锋的境界。细节用了心力求真实,但细究就发现很刻意,只是夹带拼凑、不够自然。台词夹杂着生硬的文学味,配乐则有推动煽情的倾向。本担心画面过美、艺术感过强,可惜多虑了。为了美而求美导致设计感过强的只有开头-一度有旅游宣传片的味道(当然和后面形成了一定反差)。
以一个外来的记者视角引入,的确更容易让人带入,但是否会有先入之见、难以融入其中?
片中人物形象还算生动,尤其是大量的非职业演员,几位主演则相形见绌、单薄了许多。贩皮头子也比较虚假且片面。此外,关于平庸之恶的刻画不够深入,似乎只停留于浮光掠影的揭露和演绎,反思的力度不够。捕杀藏羚羊的场景让我想到-类似的题材(集体捕杀野生动物)-戏剧化处理的《内陆惊魂》显然更胜一筹。而尸体的陈列则让人想到《夜与雾》里的大屠杀废墟惨状,显然沉静的画面较本片震撼力更强。
杂谈:
巡山打盗猎者和扫黑缉毒工作实际上并无太大差别,犯罪的地下体系根深蒂固、相互勾连,一不小心便落入其中成为帮凶。(可惜呈现得不够)
想到居然需要人去管人、人去保护动物不受人的伤害、甚至要靠卖羊皮去保护羚羊…简直可笑又可悲。
ps.看的85min版本。第一部陆川,恐怕也是唯一一部了。
来晚了十分钟。
旁边的女生哭了一直擦鼻子。
有几个小问题:资料馆同一个银幕上播放不同画面比例的电影怎么实现都是全屏?宽银幕会不会裁切?
画面下方的模糊气流是什么?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7.8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8
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5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7.8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8.1
25.5.27于小西天
据悉抄袭了《冰河在这里流过》,准备考察一番。
《可可西里》-好坏参半的佳作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政治与新浪潮
评分:B7.5,三星半。此类纪录片不能用一般的艺术价值去衡量,至少应当在历史和政治性方面给予考量,在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战争终了》看此片。)关于政治:对历史和政治背景-越战-依然所知寥 ...
生平简介:让·维果(1905-1934),享年29岁,创作生涯仅其在世的最后4年。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启发法国新浪潮的灯塔。以下简单介绍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作为导引。我们时代的电影人:让维果(1964)评分:B-由 ...
札记
评分:B-由于让·维果逝世过早、影像资料过少,只能求诸相关人士的采访,在生平的回顾的同时插入其电影段落作为补充。(集中讲述两部叙事片)作为背景资料扩展了解有帮助,但干货不多。梅尔维尔任其副导演。其父作为政治犯死于监狱、这段早年经历对 ...
评分:B+7.8简评:越来越喜欢雷乃的风格了。文学性/艺术性、政治性/思想性,交融浓密。故事以60年代的西班牙弗朗哥独裁统治为背景,由于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开始尚有疑惑。毕竟不仅对我来说陌生,应当说政治行动、地下组织离现在的社会太遥远 ...
评分:B+7.9蔡明亮的电影序列有着微妙的连续性-于演员、风格、剧情均有体现-交错编织成孤独和情欲的奏鸣曲。(详见其他影评)《你那边几点》几乎是《广岛之恋》的现代版:短暂的邂逅和分别,从此爱上一个人-由人追随到她的一切-爱上一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