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題材的現實主義影片,我上一次看的同類型作品是《不止不休》,且本片與《不止不休》的形式共同點多于《熔爐》。
令我惋惜的是,《不止不休》的野心大于出品。而本片比《不止不休》更加尖銳、更加凝練、更加無解,然而沒有《熔爐》的視聽技法調動氛圍、情緒那番娴熟。
無論如何,出于對這類題材的華語電影表示支持與鼓勵,我給了五星。
————
影片的後面,看到院友們被迫搬離彩橋之家時,看到院友們憤懑表示“我們以後沒地方住”時,看到院友們的家人抱怨記者的報道讓老人今後沒人照顧時,看到衆人責罵記者曝光問題時,我竟然也閃過一個念頭——“這個記者隻管揭露問題,卻沒為院友們解決問題”。
我很快意識到,我剛剛那種念頭也有問題。
社會福利署把責任外判給私人院舍之後,監管的缺失,社會福利署和資方對私人院舍的混亂與惡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上種種問題都不是記者造成的,誰最應該解決問題呢?
院長被換之後,院友們在暴雨天被迫搬離彩橋之家,他們以後可能又要很艱難才能找到下一個安身的院舍。這難道不該讓社會福利署或是私人院舍的資本方負起責任嗎?
我們本就不該強行苛求「揭露問題者」都必須解決問題,這反而讓那些本應當扛起解決問題這一責任的相關部門隐于幕後。
同樣,我們也不必嘲笑影視作品拍出來「沒用」,要學會接受影視作品往往不能解決問題的事實,何況解決問題并不是影視作品的責任。如果拍個片就能解決問題的話,世上豈不是不需要任何公職人員,隻需要文藝工作者足矣?
————
以下對影片提出六點個人想法及建議。
一、俗套的“金句”
在記者女主淩曉琪(餘香凝飾)與上司Eric(朱柏謙飾)、律政司潘大狀(朱栢康飾)的對話中,三人常常爆出一些“金句”,但都流于俗套且缺乏記憶點,導緻效果如同喊口号。
拍攝現實主義影片時,主創往往想通過一些“金句”來體現出主角可貴的理想主義或是作品的思想主旨。但如果實在想不出好的金句,或許可以考慮不喊金句。
另外一提,香港的律師主要分為事務律師和大律師,「大狀」是指「大律師」。「潘大狀」應該是指「潘大律師」,并非人名。
二、院舍與院友們
彩橋之家收容了沒有家人照顧或是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以及殘障人士。
開頭的房間角落裡的死老鼠,就已經說明了院舍衛生之差。
院舍收容了八十多人,大多數是老人。有照顧陪護過老人的朋友們應該知道什麼是“老人味”。
院舍中如果有大小便失禁的老人也是正常的,但影片未安排出現此類角色。
但從記者女主初入院舍直到發現死老鼠的整個過程中,都沒有看到演員對「應當存在于戲中的氣味」做出任何反應。
記者女主初入院舍看到了幾個被束縛在床上的踢腿踢牆的老人,再見到裝傻的通伯(姜大衛飾)和清醒的水哥(胡楓飾)。這告訴我們,院舍裡的老人群體是複雜的,既有通伯、水哥這種相對易于照顧的,也應該有比較不易照顧的。但排隊取餐用餐情節的井然有序沒能把這種群體的複雜,甚至可能出現的混亂呈現出來。
另外,在水哥想參加孫女的婚禮卻被其女兒趕出來的橋段,并沒有安排人物來大緻叙述水哥及其女兒的矛盾是如何産生。
此處減法隻能讓老人院友們的形象臉譜化。或許是因為影片想突出表達院友們是被家人和社會遺棄的,而忽視了各種各樣的複雜成因。
還有個其它影評同樣有指出的問題:缺少老年女性院友的角色。
三、大動态的配樂
每逢周五,在無遮掩的天台上,光着身子的老人們被綁在椅子上,院舍職工用水管沖刷着幾位老人的身體。
如何給無法自理洗澡的老人們洗澡,确是一個難題,但院舍職工的粗暴做法,令觀衆感覺到老人們的尊嚴盡失。
隻是在呈現這一情節之前,影片使用了大動态的高度震撼的配樂,畫面也做了相當多的鋪墊,把情緒拉得相當之滿,我甚至預感到接下來的畫面可能是類似牟敦沛導演的《黑太陽南京大屠殺》《黑太陽731》中的慘狀。
然而,主創可以說是弄巧成拙。這種尊嚴盡失的沖洗,震撼程度還是不比職工對院友的施虐、性侵。後者不止心理上的打擊,還有肉體上的傷害。
四、不自洽的曉琪
不知是記者原型的性格如此,還是在人物設計上有意營造反差?一個嘴上說着曝光黑暗隻是為了加薪拿獎的記者,實則心懷公義與善良,對弱勢群體充滿關懷,雖然她對職場新人不友善、不耐煩,雖然她頻頻讓彩橋之家的院友接觸二手煙三手煙。。。加上演員本人的表演,讓我感覺這個角色的塑造,隻是有了表面的複雜,但缺失内在的自洽。
1.前期劇情為何要如此安排記者女主對職場新人的态度,單純是為了體現自己對工作的高标準、嚴要求嗎?我相信主創一定有更好的情節設計。之所以對相關情節不滿意,可能是我個人過于敏感,因為我也曾是初出茅廬的職場新人,經常受到直屬領導她的“教育和指導”,後來因為中度焦慮、中度抑郁以及一些軀體化症狀,最後還是“感謝單位的培養,因為個人因素選擇離職”。前前後後,因為類似遭遇而離職的員工有四五個。
2.從開頭的房間角落裡的死老鼠,以及正餐食用米飯和過期燒麥,記者女主已知院友們的居住環境惡劣。不管是出于内心的公義與良善,還是專業記者需要具備的心思細膩,劇情設計記者女主多次在彩橋之家内部吸煙的行為與角色不夠自洽。
若是為了體現她的愁緒或是煙瘾,劇情可以安排她數次在彩橋之家内部下意識掏出了煙,想了想後還是放回煙盒的情節;可以安排她在進出彩橋之家前後都抽煙的情節,還可以安排她在家中邊抽煙邊寫稿,筆記本旁邊的煙灰缸滿滿當當。
若是為了推動情節,讓通伯勸她戒煙,劇情一樣可以安排她數次在彩橋之家内部,在通伯的旁邊,下意識掏出了煙,想了想後還是放回煙盒的情節。在後面的海岸邊抽煙時,也可以有效完成勸誡情節。
另外一提,後面有個片段是記者女主一邊開車一邊留意到路上有露宿街頭的老人和賣紙皮的務工老人。
可以設計為,女主開車去彩橋之家時,途經的路上都會有這些老人,隻是平時并未關注到(有兩次鋪墊就可以)。但在深入調查彩橋之家事件後,女主第一次在開車時看到街道上這些被社會抛棄的老人。
五、隐身的芳姐
林保怡飾演的院長章劍華(現實原型張健華),在性侵智力障礙者小玲(梁雍婷飾)後被控告,但最終在法庭上免于懲治。
正式職工芳姐(寶珮如飾)對老人以及對智力障礙者明仔(周漢甯飾)的施虐行為被曝光後,芳姐沒有被控告,也沒有被懲治?
在新聞大爆之後,芳姐似乎隐身了。直到院友被安排離開彩橋之家的橋段時,我們才看到芳姐原來一直安然無恙地待着院舍。這也是基于現實原型的情況?還是主創忘了芳姐?
值得一提的是,芳姐這個惡人角色設計得相當臉譜化。
六、跳樓的明仔
可能受限于時間關系,在明仔(周漢甯飾)跳樓身亡之後,沒能加入警方判斷明仔墜樓是意外死亡還是自殺還是他殺的情節。
但在明仔母親和記者女主燒紙悼念的橋段裡,我印象中,兩人沒有探讨明仔因何自殺,也沒有懷疑明仔并非自殺,我覺得這段的情節設計可以有更好的表現。
另外,我看到有影評批評明仔跳樓的這段情節設計不合理。
我認為,明仔作為僅具備幾歲孩童智商的智力障礙者,長期在彩橋之家受到程度不等的虐待,後期在知曉院長意圖性侵小玲時,他無力制止院長的暴行,于是在長期壓抑與自責的情況産生了逃避現實、自毀的想法,我認為在心理層面上是可以成立的。
————
姜大衛飾演了通伯(周健通),把這個表面裝傻實則清醒的老人的智慧與魅力展現得很到位。
林保怡飾演了院長(章劍華),把一個複雜的反派角色演繹得相當精彩。
梁雍婷飾演了黃小玲,周漢甯飾演了明仔,兩位年輕演員對智力障礙者的演繹令人信服。
陳湛文飾演了琛哥,我第一次看到這位演員是在《還是覺得你最好/飯戲攻心》,當時他的演技沒給我留下太多印象,但他在本片中的表現已經證明了他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