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依舊和家裡的兄弟姐妹們去看了熊出沒,每年都看,熊出沒春節系列一直做得挺好的,算不上很精品,但是放在春節,作為一家人一起去電影院看的賀歲電影,已經足夠出彩。

從《過年》到《重返地球》,最開始主要是走溫情路線,到《狂野大陸》和《重返地球》開始有一些現實問題的思考,這是讓我比較驚喜的,所以對今年的《伴我"熊心"》也挺期待的。

但是今年這部實在讓人一言難盡。

看前一半的時候,我一度以為這部片絕對爛了,垮了。

在熊媽媽發現自己是機器人之前,劇情很明顯是一個老套的"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壞人很明顯,媽媽去了哪裡也能猜到,再加上不斷渲染的母子親情,讓我忍不住拿起手機看了一下時間。

不是說不可以溫情,但是要看是怎樣的呈現方式,真正讓人感動的溫情是真實的内容,而不是放個背景音樂,唱歌搖籃曲,然後大聲喊媽媽就可以敷衍了事的。

前一半關于溫情的呈現就是商業片用爛了的公式,我沒有看到關于熊二熊大和媽媽相處的具體内容,隻看到了他們一直想媽媽,想媽媽,然後看到了他們的媽媽是一個慈愛的母親形象。

或許有人會說,這些在後面會慢慢展現,如果這樣的話,那前面這些内容是不是就太過累贅了呢?

如果前面的内容隻想交代簡單的信息,就不該占那麼大的篇幅。

總的來說,前一半本來隻是一個引入,但是導演實在做得太長了,反而讓人失去興趣。

憑借着對這個系列的執着,我還是繼續看下去了。

後面那一半的内容終于讓我提起精神了,後面這一半才是動畫的主題,這個主題不隻是溫情,探讨的是人工智能和人有什麼不同,可以說從這裡開始,整部動畫的深度提上來。

人工智能和人有什麼不同?動畫通過熊大熊二和熊媽媽的母子之情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人在被愛的時候,是能感受到的,這種感受在心裡變成一種對外界的溫柔,他們會去愛人。

但冰冷的機器人不會感受到被愛,所以他們也不會由衷地去愛人。

就好像動畫裡,熊媽媽最開始隻有服務意識,熊寶寶需要什麼,她就給他們什麼。

但是當熊寶寶叫她媽媽,信任和依賴她的時候,她感受到了孩子對母親的愛,這種愛讓她感受到溫暖,她感受到了,并且去愛熊寶寶。這就是動畫中所謂"關鍵技術",這是獨屬于人的特性,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備的。

人和人工智能的區别很多電影都探讨過,角度不同結論也不同,但主要是兩個角度,一個是人類的理性,一個是人類的情感。這部動畫讨論的是後者,電影《人工智能》也對此做過讨論,也是借用母親和孩子之間的感情。

所以說,《伴我"熊芯"》的主題是很不錯的,并且也講得很清楚,作為賀歲的動畫片來說,很成功地把這個主題通俗易懂地傳遞給了觀衆。

如果能把前面那個引入做短一些,把重複煽情的内容砍掉,認認真真把主要劇情做好,是很出彩的。但是怎麼說呢,注水,尤其是用老套煽情手段注水,也已經成為商業片的常态了。

還有就是關于光頭強的戲份,感覺今年的太少了,甚至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工具人。

作為熊出沒系列的主要角色,光頭強承擔了将近一半的喜劇效果,在這部電影中淪為工具人,直接導緻電影沒那麼有趣了。

感覺整部電影就隻有熊二洗澡和光頭強喝奶讓我笑了一下,其他就沒啥了。

所以對比往年來說,今年這部老套煽情太多,片子太長,好玩兒的有趣的内容極少,但立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