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王小波,那麼一定不能錯過卡夫卡、尤瑟納爾、杜拉斯和卡爾維諾。後者都是王小波偏愛的作家,而作為小波的粉絲,我本身也為他們筆下的故事癡迷無比。

一名合格的寫作者在閱讀他人的作品時,不僅僅隻是感受其作為“完成品”本身的魅力,而更多地會對作品進行解剖——關注作品的結構、藝術手法,揣摩作者創作的意圖、構思脈絡,或者發掘一些有意思的意象、情節等作為借鑒為自身所用等等。比如,王小波在《紅拂夜奔》中直言此本書的部分情節很大程度上受卡夫卡的《變形記》啟發,但如果仔細閱讀,會發現《紅拂夜奔》裡的環境塑造(作為石頭城的長安城、洛陽城,以及未能實現的風力城市、水力城市模型等)也隐約浮現着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的影子。

...

在《看不見的城市》中,所有城市都是虛構的,卡爾維諾給不同的城市各起了一個女性的名字,每一章的一個小節專門介紹一個城市,根據小章節之間的聯系與區别又分為不同的主題:城市與記憶、城市與欲望、城市與符号、輕盈的城市……聽起來,好像不怎麼像傳統意義上的小說?作者本身也表明,這些關于城市的片段是在很長一段時期裡斷斷續續寫下的——“我有許多文件夾,裡面放着我根據那些在我頭腦中萦繞的思緒而偶爾寫出的紙頁……我在一個文件夾裡彙集了有關我經曆過的哪些城市和風景的紙頁,而在另一個文件夾裡則是那些超越于空間和時間的想象的城市。當一個文件夾漸漸被紙裝滿時,我就開始思考我能從這裡提取出來的那本書了。”

但卡爾維諾不僅僅對其手稿的簡單相加,而是在看似無規律中尋找規律,歸納分類,構建書的結構,并假托馬可·波羅向皇帝忽必烈汗進行一系列旅行彙報,巧妙地将所有城市串聯起來——若幹小章節構成大章節,以馬可對忽必烈的報告作為每一大章節的開頭和結尾,跟随兩個人充滿哲學智慧的對話,我們得以自在暢快地在書中穿梭、體會閱讀卡爾維諾充滿靈性的文字的趣味。

其實,與其說這些虛構的城市是對現實存在的城市的映射,不如說是對我們生活的一種映射。城市,無論虛拟還是實在,最開始都隻是人們生活的載體,承載着我們的記憶、欲望、悲與樂、愛與恨、生與死……一切靈魂與肉體。而在一座城市中生活久了的人,也會不自覺沾染上這座城市的氣息,從此,“生活”與“城市”之間的關系亦變得愈發微妙。

...


象征的力量

馬可剛來到東方不久時,尚不懂當地的語言,隻能靠肢體動作、叫喊或從行囊裡掏出的物件來向忽必烈介紹途徑的城市:投石槍、鴕鳥毛、石英……如同一出出即興啞劇,供皇帝揣摩。與其他使者用言語表達相比,馬可的“啞劇”反而更令忽必烈印象深刻,即使随着時間的推移,皇帝逐漸了解關于這些城市更确切的信息,他卻總是想起馬可最初做過的那些手勢、展示的那些物件。這就是“象征的力量”。

城市中所特有的事物大到可以成為這座城市的象征,小到象征着一個人、一件事乃至一個動作。交通燈的顔色象征是否可以通行,警報聲象征危險的到來,書籍象征知識,墳墓象征死亡。我常常會想,我們其實生活在一個象征的世界,不僅僅有日常生活中零碎的象征,更被巨大的象征體系所包圍——規章制度和意識形态何嘗不是一個地域的象征基礎?

日常中的點滴事物,我們往往在認出它的象征意義後才會給予關注,而很難去平白無故在意身邊擦肩而過的陌路人,不會駐足于每日下班必定會經過的一棵樹。“你的目光很難停留在一個物體上,隻是在認出它是表明另一事物的符号時才會駐目觀察:沙灘上的足迹說明曾有老虎經過……木芙蓉花意味冬季的結束。”空間量度、物體隻有與人物、事件相聯系時,似乎才是值得人們關注、也得以有機會被關注到的,其餘一切對我們來說都寂靜無聲,被忽略,且可以相互替換。

而象征之所以具有如此之大的力量,關鍵在于象征所承載的意義。我們生活在象征的國度,其實也是生活在意義的國度。如果生活沒有意義,我們就人為賦予意義,而這些“意義”不僅僅起到維系社會秩序的作用,更給個人提供了“活着”和“要活得更好”的動力。

因此,“象征”其實是“人文”的一種體現,卡爾維諾在對若幹城市中的“象征”進行介紹時,無不流露着人文的精神。但同時,他也對過度關注象征及其背後意義的現象給予了憂慮和警告:“城市告訴你所有應該思索的東西,讓你重複她的話,你以為你在遊覽塔馬拉,卻不過是記錄下她為自己和她的各部分所定下的名稱。”象征隻會告訴你前人賦予的既有意義,卻不會教你獨立思考意義以及關注事物本身,甚至将逐漸剝奪你對事物的感知能力,就好比我們觀看一片雲彩,當我們興緻勃勃從中辨别一隻兔子或一艘帆船的形狀時,我們已經忘記欣賞大自然最純粹的美麗面貌。

...

欲望的形狀

如果你每天在城市阿達納斯塔西亞醒來,所有的欲望會一起萌發把你包圍起來,而你也是欲望的一部分。“阿達納斯塔西亞,詭谲的城市,擁有時而惡毒時而善良的力量:你若每天八個小時切割瑪瑙、石華和綠玉髓,你的辛苦就會為欲望塑造出形态……”生活在這座商店排列着琳琅滿目寶石的城市,人們的欲望會帶有寶石的形狀,我想同樣,若是生活在充斥着權力的城市,欲望必将帶有權力的形狀,生活在金錢至上的城市裡,欲望就會帶有金錢的形狀。

我們常常一生都在追求财富和名譽,這何嘗不是身邊的環境、社會風氣将我們的欲望打磨成現在的樣子?城市承認些什麼,我們便追求些什麼。

個體欲望的形狀,反過來又會影響城市的形狀。尤其對于途徑某座城市的趕路人或者旅行者來說,一座城市的初印象常常是自己内心的映射。到卡爾維諾虛構的另一座城市苔斯皮納去有兩條路徑:乘船或者騎駱駝,這座城市便呈現給從陸路和海路而來的人不同風貌。騎駱駝而來的人,看到摩天大廈的尖頂、随風飄動的風向帶以及冒着煙霧的煙囪,會想象它是一條船,就算明知它是一座城,還是會将其當作能帶自己離開荒漠的一條船,并由此聯想到所有的海港、各國水手們、從碼頭上卸下的外國貨……反之,駕駛輪船而來的水手們正在煙霧缭繞的海岸辨認出“一搖一擺的駱駝”,明知這是一座城市,卻仍然把它看作身上馱滿酒囊、蜜餞果脯、棗酒和煙葉的駱駝,甚至看見長長的商隊在沙漠中前行。

我們特别關注的東西,往往是我們所缺失的。

...

輕盈的城市

1983年卡爾維諾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一次講座上,直言“輕盈的城市”是他認為本書中最為閃光的地帶。輕盈的城市,正是貫穿這本書的一個“輕”的主題,它們是一些接近于現實的城市之外的、看起來更加飄渺、荒誕卻更擁有“靈氣”的城市:千井之城伊薩烏拉是一個“一切都向上運動着的城市”,珍諾比亞以高腳柱樁和懸空梯子為支撐,阿爾米亞沒有牆壁和屋頂沒有一切包圍城市的壁壘……

可汗在注視着帝國的城市到處滋生了财富、到處是繁忙的交通、龐大複雜的建築和裝飾以及繁複的等級結構之後,就夢見了一個輕盈的城市。它不僅輕盈而且通透,城市的尖塔高聳,專門為旅行中的月亮輪流在上面休憩。居民們這樣做,是為了讓月亮賜予城中一切事物永無止境成長的力量,而且是最罕見的特權:在輕盈中成長。

我始終相信最輕盈的事物往往最擁有飛翔的力量,但好像人們活在世界上,是一個不斷增重的過程。生活的重擔、競争的壓力、不得不肩負責任……我們漸漸習慣了一步一個腳印踩在大地上,也習慣了即使沉重也盡力保持平衡、讓自己走得更穩一些。我們多久沒有做過有關飛翔的夢了?

兒時總幻象能在樹林之上輕快地跳躍,類似武俠片裡身懷輕功的武林高人,那時候就連做夢被壞人追趕着下旋轉樓梯,都如淩波微步一般毫不費力。随着年齡的增長,我發覺夢裡跑下樓梯的速度越來越慢,我再也無法把十幾個台階并作一步,甚至後來,我漸漸不再做類似飛躍的夢,奔跑也如處在現實一般負擔了身體本來的重量。

或許是時候減去那些不必要的重物,讓自己變得輕一些、再輕一些了。靈魂的重量往往比骨肉的重量更需要我們在意,卻又總是處于被忽略的一方。

城市需要擺脫過度建設、向着健康的可持續發展邁進,我們的人生也同樣需要在輕盈中成長。

...

作者把對自己想象中城市的描摹稱作獻給城市的愛情詩,書中的語言也的确如詩句一般,不是客觀現實的堆砌,而是情感的凝聚,也正因為情感的真摯,從另一個角度反應了現實生活,并得以讓人産生無數共鳴。

其實書中的每一個小章節都能引發人無限的思考,書中表現的思想也遠不止我提到的這些。每個人生活在不同的城市裡,經曆着不同的人生,從這本書裡,也就能讀出不同的故事。感謝這本小冊子給我帶來的奇妙旅程,讓我得以在無數空間中暢遊,并最終找到書和生活的一個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