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羅又一個多月沒更新了。

後台讀者紛紛問:去哪了?

答案,是醫院。

今年,一款治進行性肌萎縮的藥,納入了醫保。

所以,為了能多活幾年,我必須開始頻繁住院。

抽血、照X光、打麻藥、脊髓腰穿……

其中最痛苦的,是做肌電圖檢查。

就是往身上紮十幾根針,之後再用機器,把電流導進我體内。

那神奇的感覺,就像上刑一般。

...

疫情原因,醫院采取了全封閉式管理。

全天禁止出門,禁止收快遞、點外賣。

簡陋的環境中,我吃着寡淡的飯菜,每天的心情苦不堪言。

好在,一部劇的出現,給我的住院生活,增添了一抹滋味。

跌宕嚴謹的故事,極具匠心的布景,返璞歸真的演繹……

這部劇,似乎把我的靈魂抽離出了現實世界,帶到了一個充滿真實感的三國時代。

《風起隴西》

...

這大概是中國第一部,古裝諜戰劇。

三國時代,群英混戰,除了戰場上的搏殺,還有情報線上的争鬥。

建興六年,諸葛亮北上伐魏,頃刻間便攻下隴右三郡,令曹魏惶恐不安。

勢如破竹之際,諸葛亮率軍劍指長安,同時任命馬谡防守街亭。

結果,曹魏大将張郃突襲街亭,馬谡大敗。

首次北伐,也因此走向了失敗。

...

這,就是《風起隴西》的故事背景。

據記載,街亭作為軍事要道,事關整場戰争的成敗。

而馬谡,之所以兵敗,是因其能力不足,性格傲慢。

那麼問題來了——

諸葛亮為何要用水平堪憂的馬谡,去防守至關重要的街亭?

他為何不親自坐鎮,或者讓老将魏延、新銳姜維擔此重任?

曆史,沒有給我們答案。

...

于是,《風起隴西》的原著作者馬伯庸,就根據這一謎團,腦洞大開。

馬伯庸想:諸葛亮之所以如此決斷,有沒有可能,是因其收到了一封假情報?

是不是那封假情報,讓他以為張郃不會攻打街亭,所以街亭不必用大将防守?

假設事實果真如此,一切就都解釋得通了。

《風起隴西》的故事主線,就是尋找這封假情報的來源。

...

蜀漢特工荀诩(白宇 飾)奉命前往曹魏,刺殺一個叫陳恭(陳坤 飾)的人。

陳恭,明面上是曹魏的軍事主簿,實則卻是潛伏多年的蜀漢間諜,代号“白帝”。

荀诩的上峰認為,陳恭可能已經叛變,可能就是他把假情報,送到了諸葛亮面前。

但?

陳恭告訴荀诩,自己沒有叛變。

諸葛亮之所以會收到假情報,是因曹魏間諜“燭龍”,滲透進了蜀漢的情報機關。

...

燭龍究竟是誰?

在解讀這個謎題之前。

我想先回答另一個,你們心中可能存在的疑問——

《風起隴西》明明是一部虛構作品,我為啥還會評價它,充滿了真實感?

沒錯。

這部劇的主人公和故事主線,确實都是出自創作者的想象,并沒有史料記載。

但,它卻用匠人般的美術細節,營造了極具代入感的,三國時代的環境氛圍。

...

可能有人會問:小羅,你又不是古人,你怎麼知道三國時代是什麼氛圍?

我想說,但凡讀書人,基本都了解一點——

三國時代,不僅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更是一個極端殘酷的時代。

《三國演義》裡,羅貫中就根據民間故事,寫下過這樣恐怖的文字:

那日劉備和呂布在沛交戰,大敗而逃。在去投奔曹操途中饑腸辘辘,劉備隻得去村子裡求食。一日,到了獵戶劉安家中,劉安聽說是豫州牧劉備到了,想尋找野味供食,一時找不到,就殺了妻子,把妻子肉煮了給劉備吃,劉備吃的時候問:“這是啥肉?”劉安答:“是狼肉。”劉備不懷疑,就飽食了一頓,第二天拂曉出發時,到後院牽馬,忽然見到一婦女被殺死在廚房裡,手臂上的肉都已經割去了,問劉安,才知道昨夜吃的肉,就是劉安妻子的。劉備不勝傷感,灑淚上馬

...

注意,這個故事的恐怖之處,并不在于劉安殺妻煮肉。

而在于,劉安把殺妻煮肉,當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

事實上,《後漢書》中,也有很多類似這樣“夫妻相食”的記載。

這說明什麼?

在那個時代,吃不上飯是常态。

所以吃人,就成為了非常普遍的現象。

...

據史學家統計,東漢時期,中國的人口,有五千多萬。

而到了三國,竟隻剩下七百多萬。

也就是說,短短百餘年間,有四千多萬人失去了生命。

因此,那個時代的特性之一,就是地廣人稀,意境空靈。

這就是為什麼,和别的古裝劇相比——

《風起隴西》的氣質并不那麼繁華,而是淡泊又寂靜。

無論街道還是田地,都人口稀疏,物資簡約。

這樣的畫風,不僅符合那個時代的環境氛圍。

同時更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留白之美。

...

...

...

晉代之前,中國并沒有“武術”這一概念。

尤其是在命如草芥、人人自危的亂世。

很少有人會去練習,用以切磋的搏鬥技巧,和用來觀賞的動作表演。

那他們練啥?

技擊。

所謂技擊,就是追求狠辣實用,以迅速擊殺對方為目标的殺人技。

這就是為什麼,和别的古裝劇相比——

《風起隴西》的動作場面并不那麼炫麗,而是粗暴又淩厲。

...

...

...

這,就是我說《風起隴西》充滿真實感的原因。

表面上看,它似乎架空了曆史,憑空捏造了一堆本不存在的人物和故事。

但其實,它是用另一種方式,讓我們感受三國時代的文化風貌,和思想主題。

三國時代,最關鍵的思想主題是什麼?

史學泰鬥許倬雲說,是“義”字引發的悲劇,是理想主義的破滅。

...

《風起隴西》亦是如此。

陳恭和荀诩,就像關羽和劉備,是一對結義兄弟。

而作為義兄,荀诩對陳恭說的每一句話,都深信不疑。

陳恭說自己沒有叛變,荀诩就放棄了對陳恭的刺殺。

陳恭說假情報是被燭龍替換的,荀诩就放棄了對陳恭的追查。

即使放棄這兩件事的代價,是荀诩自己,有可能會因此喪命。

...

陳恭告訴荀诩,有一個叫谷正的人,可能跟燭龍存在聯系。

結果,荀诩二話不說,就去調查谷正,甚至把谷正逼死了。

...

荀诩的義,是好是壞?

我猜,随着情節推進——

《風起隴西》多半會像《三國演義》一樣,演變成理想破滅的悲劇。

理由,是當荀诩斬釘截鐵地選擇相信陳恭時,陳恭避開了荀诩的眼睛。

陳恭低下頭,似乎心事凝重,不願意直面荀诩那義無反顧的熱情。

...

陳恭的身份,真的僅僅隻是蜀諜白帝嗎?

第一集,在上峰馮膺的逼供下。

荀诩說出了這樣一個細節——

年輕時,陳恭曾是李嚴的門生。

...

而李嚴,是曾被劉備托孤過的蜀漢重臣。

同時也是諸葛亮在政壇上,最大的敵人。

什麼意思?

契诃夫說:如果戲劇中出現了一把槍,那它未來必會發射。

“陳恭喜好奇門遁甲之術,曾經是輔漢将軍李嚴的門生。”

這句話,就像一把狙擊手的槍,早早就埋伏進了整部劇之中。

...

有沒有可能,白帝就是燭龍呢?

對此,我選擇保留疑問。

但我猜,無論陳恭隐瞞着什麼。

陳恭和荀诩,之後都很可能會走向反目。

...

最後,我們再說說劇裡的終極謎題吧——

燭龍,到底是誰?

第六集,根據手中掌握的信息。

荀诩在腦中,複盤了“街亭情報案”。

請仔細看,下面的這段台詞和圖片:

...

注意。

荀诩在複盤中,一共提到了四個人。

一,是諸葛亮的副手:長史楊儀。

史料記載,自建興三年起,楊儀便跟随諸葛亮南征北戰。

楊儀雖然心性狹隘,但卻至死,都從未有過叛國之舉。

作為“根據三國時代背景,進行合理想象創作”的影視作品——

《風起隴西》應該不會把燭龍這一虛構身份,強加給曆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

更何況,向諸葛亮提議整肅蜀漢内部,徹查曹魏間諜的人,也正是楊儀本人。

...

...

二,是荀诩的上峰:馮膺。

和楊儀不同,馮膺是一個虛構的角色。

然而,馮膺雖能夠接觸到白帝密信,也有機會篡改密信内容。

但同時,他也是蜀漢的高級間諜長官,是白帝的第一對接人。

假如他是燭龍,那蜀漢就不應該隻是四面透風,而應該瀕臨亡國了。

...

...

三,是馮膺的小舅子:孫令。

和馮膺一樣,孫令也是個虛構的角色。

作為負責總務後勤的官員。

孫令手中掌管着,用來解碼白帝密信的雕版。

也就是說,他是最有機會篡改密信,甚至篡改解碼雕版的人。

因此,在以上三人中,他也是唯一一個,有特别大嫌疑的人。

...

...

然而,隻要往上滑,仔細看看荀诩的複盤。

你就會發現,那段台詞中,其實還有第四個人。

“在武都的時候,高司尉(高堂秉)跟我說……”

沒錯。

荀诩這一切的推理,全部都隻是建立在,高堂秉的口述之上罷了。

...

就像荀诩之前誤殺谷正。

也僅僅隻是因為,聽了陳恭的一句話。

...

在我看來。

除孫令之外,高堂秉最有可能是魏諜燭龍。

理由,有兩個。

首先,荀诩被派往曹魏,執行鋤奸任務時,途中遇到了高堂秉。

...

也就是說,除了單線指派荀诩的馮膺之外——

高堂秉是唯一一個,知道荀诩去了曹魏的人。

然而,荀诩第一天剛剛找到陳恭。

第二天,曹魏就收到了燭龍的密信。

...

再者,了解馬伯庸的人都知道,馬親王很喜歡玩文字遊戲。

比如,唐代的《安祿山事迹》中,有過這樣一句話:

“騎士張小敬先射國忠落馬。”

結果,馬親王就根據這句話,腦補了張小敬的故事。

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

...

去年年底,同樣改編自馬伯庸小說的《風起洛陽》開播。

而我記得,這部劇的主人公,名字叫高秉燭。

什麼意思?

我們開個腦洞。

試試把兩部《風起》裡的人物姓名,連起來讀。

高堂秉,高秉燭。

高堂秉是燭龍。

...

關注羅罔極,不定期推送有獨立思考的高質量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