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自由選擇”的自由

“自由選擇”的内涵是:自由就是選擇,選擇就是人的宿命,因此人生來自由,人的本質在選擇中生成。最能說明這種自由觀的是薩特提出的存在主義第一原理——“存在先于本質”,本節所論述的自由觀理論來源也主要是薩特。薩特認為,人降生于世界時,人的存在是無意義的,人什麼都不是,人的存在就是虛無。但是,從降生那一刻起,“選擇”的自由也成了人的宿命。人總是要不停地選擇,不選擇也是選擇,這種選擇是無條件的,絕對自由的,人能夠自由地選擇自我的本質,塑造自己,成就自身所存在的意義,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自由選擇”的自由觀看似容易理解,實則需要分成幾個層次進行理解,在《進擊的巨人》中也可以找到象征這些不同層次的人物或者情節。

“自由選擇”的第一個層次是對本質的否定,即要否定“人必須是什麼”的規定性,創造“人可以選擇是什麼”的規定性。在瑪利亞之牆奪還戰中,調查兵團與以野獸巨人為首的馬萊軍進行了惡戰。在野獸巨人的飛石攻擊下,調查兵團死傷慘重,一度陷入絕境,全軍上下充滿了悲觀的氣氛。調查兵團團長埃爾文在絕境中想到了最後一個辦法:全軍迎着野獸巨人投擲的飛石發動沖鋒,并用信号彈幹擾野獸巨人,從而吸引野獸巨人的注意力,讓兵長利威爾有機會繞到野獸巨人後方發動偷襲。但在這個計劃中,發動沖鋒的戰士大概率會全軍覆沒,戰士們很有可能拒絕作戰。為了讓計劃實現出來,埃爾文決定身先士卒,并發表了最後的演講。

在演講中,士兵弗洛克問了最為關鍵的問題:無論如何都是死,戰鬥也是死,等死也是死,那麼為什麼要選擇前者呢?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觸及到了“自由選擇”的前提——人的虛無。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人意識到了自己虛無的本性,人死後無論怎樣都是無意義的,一切本質性的規定也就失去了束縛力。在面對死亡的虛無時,士兵先定的“義務”已經無法說服戰士們拼命一搏,因為無論如何掙紮都難逃一死,掙紮是無意義的。

毫無疑問,如果隻是到這一層,那麼“自由選擇”的結果隻能是消極悲觀的,“選擇”的意義與價值也無法彰顯。埃爾文給弗洛克的回答則将“自由選擇”帶到了第二層次。

埃爾文承認弗洛克的說法是對的,他認同不論是過着幸福生活的人,還是過着可悲生活的人,死後都是一樣歸于虛無。但是,這并不能說明人生毫無意義,因為人生的意義是在選擇中生成的,即意義不是此刻的,而是未來的,人隻能在未來給過去的人賦予本質和意義。所以,現在調查兵團戰士的死亡看似都毫無意義,但意義是由未來的生者賦予的,此刻做出的不同選擇将在未來的人們那裡獲得意義。由此,人在選擇中獲得了自己的尊嚴和價值,而不僅是沉溺于本性的虛無。

最後,埃爾文和調查兵團大多數成員死在了野獸巨人的飛石之下,但他的戰術獲得了成功,利威爾擊退了野獸巨人,瑪麗亞之牆被成功奪回,艾倫一行人也在地下室了解到了世界的真相,士兵們的犧牲被後來者證明為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陸子怡.淺析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以《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為例[J].公關世界,2020(14):178-180.

[2]李夏. 薩特自由觀研究[D].長安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