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深畫眉,淺畫眉。蟬鬢鬅鬙雲滿衣,陽臺行雨回。
巫山高,巫山低。暮雨瀟瀟郎不歸,空房獨守時。

白居易要是知道他的這首《長相思》被後人改成了淫詞艷曲,非氣活了不可。《江山風雨情》,上學的時後看過幾集就棄了,原因是時間線混亂。劇中崇禎即位的時候,陳圓圓剛出生,而寧遠兵變是崇禎元年,這時陳圓圓已經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大姑娘了。這種劇情,完全是在拿觀眾的智商開玩笑。

由於這些年一直都比較無聊,我刷劇的要求也降低了許多,最近又把這部劇翻出來,完整地看了一遍。除了時間線混亂以外,問題還有很多。比如:把複雜的故事簡單化,把歷使人物臉譜化。大量的情節和人物缺失,從而用一些虛構的陰謀和厚黑來填補,以推動劇情的發展,隻能說編劇的認知水平太低,就好比古代的農民,他隻能想象出皇上家用金鋤頭刨地。同樣是寫詞,白居易能寫出“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編劇朱蘇進就隻能寫出“情哥哥,親一口。”高下立判。

我不想挑劇中的史實錯誤,太多的虛構、錯位和張冠李戴,挑出來也沒有意義,而且每集開篇也寫了,本劇根據歷史主要事件,經藝術虛構創作而成。所以我就說點和戲劇有關的吧,主要問題有三:

一:唐國強演皇太極的狀態,和他演毛澤東一個樣,這是很失敗的。一個好的演員,應該演誰是誰,不能被某一角色定型。本劇抑明揚清,還給清廷安上了民族大團結的思想,每當看到描寫清廷的片斷,我都有一種看主旋律電視劇《解放》的感覺。敢問編劇:後來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廣州屠城又如何解釋呢?

二:劇中對農民軍的描繪,無始無終,隻有零星的片斷。明亡清興,是一幅很大的歷史畫卷,而劇組能力有限,把臥不了,弄得全是破洞。

三:沒有深度,且缺乏反思。明之所以亡,闖之所以敗,清之所以興,其深層原因是什麼?當時的人們是有反思的,且有了一些民主啓蒙。比如黃宗羲,他就說過: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而我們現在拍的電視劇卻看不到這些,隻有對帝王的歌頌、低維野蠻的陰謀與厚黑、太監對主子的忠心、漢奸和妓女的愛情。都21世紀了,認知還隻有這些,這也是一種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