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写到后面有些过于情绪化,很多不是影片中的情节。不过确实是已经有点分不清电影和自己的记忆了
开始还不太能进入电影的情境,但是看到后面越来越能共情。推开他是因为极度害怕他的离开,想要证明自己比他强大,不需要他。看似很扯,但是追本溯源发现是童年时面对父亲离开时采取的本能的反应,从而形成的行为模式。

母亲说话方式真的跟我妈太像了。那个幽微的点我真的太懂了。女主去看她母亲时,她母亲那些看似幽默的话语听起来真的句句带刺。她说笑的口吻跟你说“你为什么不坐你一直坐的那个位置呢?你之前最喜欢坐在那儿像公主一样,有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像你的仆人”你的那句“为我付出你其实并不感到开心”并不是你敏感无理取闹啊,只从小在愧疚教育中长大,你能近乎条件反射地察觉到她的那种不满。她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不断输出怨气,但她也是在生活中压抑久了需要寻找出口。你看着她辛劳,无法挣脱的生活,你心疼她,你觉得自己像累赘,但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也不能改变你存在的事实。然后你又把这种愧疚感带入到与自己伴侣相处之中,你不相信有人会乐意为你无偿的付出,你无法接受这种付出,它让你感觉难受。你跟她说“那我死行吧?你当初为什么要生我呢?这不是我要求的,你怎么觉得我想要来到这个世界上。”她更激动“我养你十几年就是为了听你说这种话?”我真没招了。

然后她隐忍辛劳一生,给你树立起一个强大的独当一面的女性形象,理所当然地认为你的能吃苦能忍耐是一种独立的体现。她不断跟你说“哭没有用!要是哭能解决问题那我成天哭去”她自己经历了很多,理所当然地觉得你的那些痛苦和无助不算什么,你应该理性地去面对,忽视你情感上的脆弱无助。影片中女主和女儿去家长会,女主自豪地说自己的女儿多么地独立,完全不需要她操心,从来没管过她的学习。这话乍一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我听着莫名地难受心酸。女儿之后的崩溃太能共情了。理解角色的同时对自己的心理也找出了解释。她的认知和女儿的认知是有错位的,她将自己在有问题的成长环境中磨成的独立强大的心理所当然地作为对后一辈的预期中,对深层次的情感需求视而不见。我发现我在我所受到的教育中一直认为人就是得自己硬撑着去面对所有问题,但事实上你需要来自外在的情感上的支持和抚慰也是正常的啊
wok写激动了直接自我代入了。

你一直怀着愧疚感地活着觉得自己这个人很令人失望。那个光芒万丈的男人降临到你的生活中,察觉你觉得他太好了,而自己是那么糟糕。你在他身上看到了理想中的自己,你一直被贬低终于在一个人身上寻找到了你一直缺失的价值感。由于你一直自我贬低,你个体的存在是不完整的,你在他身上寻找自己的存在性。所以真的害怕他察觉到你内在的破碎从而离去,只留下你一个人面对残缺的自己。

朋友说觉得这部电影可以作为一部心理咨询宣传片,我觉得很有道理啊。所谓看到即治愈,当你发现问题的根源正视你的那些无法解释的行径找到其原因,问题便解决了一半。女主看到了,自我治愈了。我看电影看到了,自我治愈了。

其实我觉得女主解决自己心理问题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建立起完整的自我。而不是从他人身上获得对自己存在性的认可。最后似乎是一个开放性结局,个人理解是男主离去,她独自一人面对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