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伸冤人3》的劇本很巧妙,既滿足了犯罪電影愛好者的殘暴審美,也兼顧了探索人物内心所帶來的人文質感。

丹澤爾華盛頓的熒幕氣質是貴重沉靜的,舉手投足間充滿神秘感。導演充分利用了這點,來勾起觀衆對人物的窺視欲。

他是誰?這個問題幾乎貫穿了整部片子。它不僅困惑着電影内部的各路角色,也是熒幕前觀衆的一緻疑問。

...

導演的回答很精巧,他避開了平鋪直叙的人物介紹,這是枯燥乏味的,與丹澤爾的“有趣”是相悖的。

相反,導演通過接連不斷的事件建立丹澤爾華盛頓的人物形象——一個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殺手形象。

猛是他殺人的手段,他迅捷淩厲,絕無别扭的拖沓感;面對罪惡,他毫無婦人之仁。

嗅是他對日常生活的獨特體驗,這是一種細膩的感知方式,是常人所想而不可得的能力。

——殺手因為自己的失誤而受傷,差點喪命,恰巧被意大利小鎮居民所救,對救民恩人的感激之情逐漸升華為對小鎮的守護,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

...

這種能力無形中抹去了殺手的殘暴本性。電影明明設計了大量血腥的鏡頭,作為觀衆,卻絲毫沒有恐懼感。

或者換個說話,觀衆對場景的恐懼并沒有投射到丹澤爾的殺手形象上,這個殺手始終溫情脈脈,大義淩然。

主角的人物深度就這樣立了起來。

丹澤爾雖然年過半百,對表演的控制力收放自如,可謂精彩。

...

但是,代價也很大。

為了塑造主角的正面形象,本片對反派的壓制實在矯枉過正。

相比《疾速追殺》系列中John Wick與敵人角逐拉扯,氣竭險勝的緊張感,《伸冤人3》中的殺手對反派是單方面的薄紗,毫無還手之力。

與其說導演安東尼·福奎阿想拍攝黑人John Wick,倒不如說想塑造一個黑人NEO。

是的,相比《疾速追殺》,本片倒更像《黑客帝國》。丹澤爾華盛頓化身黑人救世主,對黑手黨重拳出擊,拯救飽受黑幫欺淩的上帝子民。

...

電影無時無刻都在暗示宗教與殺戮的内在聯系,十字架、聖母像、宗教遊行,這些元素始終貫穿全片。

...

尤其是電影最後的“審判”,頻繁的殺人-宗教蒙太奇,大有《教父》大清洗的味道。當然,這種模仿隻是表面的,《伸冤人3》的宗教表現力遠不及《教父》。

...

總體而言,本片足夠好看,卻不夠合理。

正義與邪惡的失衡令電影的故事張力過于單薄,也讓片中善惡的辯證關系浮于表面,沒有直抵人心的震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