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的「邵式風格」,真正将性别議題擺上桌讨論的《Her Story》!

輕盈自在的女性故事,

暖愈犀利有力量的女性叙事,

笑點爽點密集爆梗堪比脫口秀現場。

...

它不是我今年心目中的華語片第一,但是一定是我近幾年看過的無論是從劇作還是表達形式上最新穎最可愛的好東西、新東西!

???????????? 真的值得一看!

女性困境從自我覺醒,到被人看見,再到勇敢讨論,一直在年輕一代的女性、女性創作者們的托舉下緩緩地艱難生長着。《82年生的金智英》《墜落的審判》關注着中年女性在家庭中的職能與分工困境,《出走的決心》關注到了老年女性的生存困境,再到《素食者》更為凄慘、反胃、絕望的男凝與男權壓迫(不止丈夫、還有與你有血緣關系的父親),無一例外的,「她們」都被束縛在「家庭」這一空間中,而現實世界隻會比電影中更真實、更可怖。

《好東西》是真實的《女子東西》,跳脫出了家庭空間,逃離了男凝與男權,設置為 “單親家庭” ,僅僅聚焦在「女性」家庭生活,所以削弱了苦痛辛酸,才變得「輕盈」「明媚」。但其很厲害的點在于讓男性參與「女性主義」讨論,看似以上野千鶴子為由雄競,實則切換視角自嘲與暗諷,進入男性視角下的女性主義,觀其自我物化,自我驅使進步,沉思真正的性别平等,不停為整部片子供給笑點。

欣喜于男性對于性别議題的認知在慢慢進步,困惑于這種所謂的進步是真正的覺醒+行動,還是止于形而上的意識談兵。

談到女性就勢必會論及男性,但它調侃解構沒有說教,輕松幽默又不失深刻犀利,就把提倡性别平等一事講得深入人心,女性主義≠女權主義,放大女性≠拉踩男性,不對立、不撕扯,台詞節奏、叙事節奏都恰到好處。我願稱之為「性别議題大狂歡」!

《好東西》并沒有強故事情節,主角們沒有鮮明的行動主線與目的,導演也沒有強行構建矛盾沖突與跌宕起伏的轉折點。電影更像一本散文小說,不疾不徐,娓娓道來,節奏舒緩卻極富力量。我們像窺視者短暫地窺探了他們人生的極短切片,戲結束了他們的生活還在向前,日複一日,平凡而不普通。單親媽媽王鐵梅(宋佳飾)帶女兒王茉莉(曾慕梅飾)搬到上海的老洋房中,結識了鄰居小葉(鐘楚曦飾),三位女性相互溫暖、彼此陪伴,開啟了平凡又自在的生活。而前夫(趙又廷飾)和小馬(章宇飾)則傾其所有争搶着扮演女性們身旁的綠葉,但在跳出電影空間後,他們卻也是必不可少的紅花。

相信看過的大家都會有共同喜歡的一段蒙太奇——小葉和茉莉錄音棚聽拟音/錄音。屬實在影院被驚豔震撼到了,搖着身旁的朋友不停地說「天啊這段也太牛了!」「好絕啊!」「怎麼想出來的!」。導演用聲音串聯起兩條叙事線,一條是天真富有童話意境的孩童視角,一條是鐵梅拉扯茉莉長大的充滿濃厚愛意與淡淡酸澀的視角,導演試圖用童真美好去稀釋單親媽媽的苦澀與不易,也用詩意來賦予「媽媽們」不被看見的隐形勞動以強大力量。茉莉戴着耳機猜測聽到的音效是下雨、閃電、海豚跳入大海、龍卷風、岩漿、沙漠下雨、泥石流、水牛、河馬在喝水,交叉剪輯的卻是鐵梅煎蛋、晾抖衣物、洗菜、吸塵器吸塵、熬粥、刷鞋、橙子灑落樓梯、累癱靠在沙發上打呼、榨果汁······太過美好的畫面了,不禁熱淚盈眶,「視聽」的魅力在此刻達到了巅峰!無數「媽媽們」的勞動身影在此刻浮現、重合、疊化,有多熱愛生活的人兒才能寫出拍出如此動人的段落!而當經曆過苦痛的人才會笑着将苦痛化為夢幻詩意般的童話。

小葉的形象也在這一段落中瞬間立體了起來。平時大大咧咧、幼稚孩子氣又極緻戀愛腦的她也有女性獨有的細膩和柔情,錄音師的專業與嚴謹。無論她是留心将鐵梅的日常記錄了下來,還是通過拟音來給茉莉聽,都打破了「除媽媽外帶不好孩子」的刻闆印象,她共情着同為女性的鐵梅的不易,也試圖用她的方式來搭建拉近這對母女彼此理解的橋梁。小葉用同樣的真誠和天真與茉莉交着朋友,互相陪伴,共同成長,更像小孩的小葉在此刻散發着别樣的母性慈愛,向茉莉傳遞着愛與能量。

茉莉也像個小大人一樣治愈着小葉,用最不加修飾的語言直白地輕吻着小葉的傷痛,彌合填充着小葉愛的缺失。她看着眼前這位漂亮的女孩真情流露「你媽都不誇你嗎?不誇你眼睛大嗎?」,又對小葉真誠誇贊「你的眼睛很美很亮,我喜歡你看我」,我的眼淚倏地也和小葉一樣湧了出來,滑過臉頰,滴入嘴角。恰好茉莉用手拭去小葉的眼淚,順勢一舔,「你的眼淚真好吃」,「不鹹嗎」,「鹹」——茉莉幾乎和我同時開口,那一刻的含金量又讓我深深地靈魂共振了,電影的魅力永遠會讓我沉淪!

《好東西》不是雙女主戲,而是三女主,三個處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女性,過着與她們年齡合乎與不合乎的生活,每個人或許都可以在她們身上捕捉到一些共鳴。這裡主要談談我最喜歡的茉莉。

茉莉有着超越同齡人的沉穩深刻,也擁有小孩應有的天真浪漫,她總是不慌不忙地“語出驚人”,大人驚訝于小孩的直白與“淵博”,小孩困惑于大人的“無知”與彎彎繞繞。在我們都佩服小孩姐的通透時,她那些頻出的金句又何嘗不是我們早已深埋心底、不敢脫口的事實。影片中茉莉的成長線很明确,以其日記作為推動情節的副線,生動有趣,既是擁有自由意志、選擇當不當觀衆的「寫作天才」,又是媽媽未完夢想的延續和希望,她才是那個真正看完媽媽所有報道的「觀衆」,也是最會鼓掌的「女兒」。

「撒謊」「舉報」這些看起來和小孩有距離的字眼實實在在地出現在了小孩的世界裡,好笑又真實,犀利又深刻。當老師布置《一次難忘的旅行》的作文時,小孩子之間的攀比當場就開始了——國外遊比國内遊更有面子。還未建立起自己價值觀的茉莉在詢問試探過她信任的朋友小葉後,洋洋灑灑地開始虛構一次「法國之旅」。「虛榮」作為人本性的一部分外化于孩子身上,更顯諷刺,極為現實。這時三人關系就變得很有趣了,身為前調查記者的鐵梅堅決反對「撒謊」這一有悖職業素養和價值觀的行為,被原生家庭陰影所包裹的小葉則一直在「撒謊」,撒謊是“後媽”,撒謊是“單親媽媽”,撒謊帶“女兒”來看眼睛,終于三人的矛盾在鐵梅發現茉莉的作文後集中爆發。而之後為圓「小葉是單親媽媽」的謊言,三人又開始了集體撒謊表演。茉莉扮演「女兒」幫小葉制造與胡醫生的相處機會,鐵梅扮演「伴侶」幫小葉試探胡醫生的真心(這段當時在影院裡大家笑得超大聲,胡醫生雖然渣但渣地足夠真誠,可能不懂女性主義但卻擁有極為尊重且包容的心态,所以人設又多了點可愛)。「撒謊」這一行為徹底被導演玩了起來,嚴肅、貶義的詞性在女性友誼的面前又顯得柔和、輕盈了許多。而率先打破這一謊言局的是小葉自己,“最會”撒謊的人開始讨厭撒謊,因為她感受到了真正的愛,也找到了自我,她——成長了。

「舉報」這點導演也通過小孩視角以小見大做了暗諷,當老師在黑闆上寫下「什麼是舉報?」後戛然而止,觀衆在餘韻中品味對比現實。

對「出國」這一執念的攻破,導演的設計也很有意思,也是我個人超有共鳴的一段。出不了國,但可以回家!鐵梅的老家設置在與邵導同鄉的山西太原,有著名的「平遙電影節」和創始人賈樟柯導演。電影節的本質是國際交流,因此去過電影節=出過國。茉莉真實的經曆開始在作文中抒發,賈樟柯、被戲谑為四字弟弟的馬可•穆勒等作為代表性角色一一出現,元電影元素的加持引得大家爆笑。山西人和科長迷在影院裡無聲狂歡!

由于出生在山西,鐵梅掌握88種做面食的技能。“和面”這場戲的設定真的很妙,鐵梅和小馬的暧昧情愫在翩翩飛揚的面粉和不經意的手指觸碰間慢慢遊離、升騰,引得前夫哥危機感重重——“你和鐵梅一起和面了?” “鐵梅隻能和我一起和面”,其人設再次飽滿可愛了不少。

茉莉上台表演這場戲裡導演的處理方式也好喜歡。沒有華麗的鏡頭語言包裝這一次表演多麼夢幻、多麼偉大、多麼震撼和了不起,這隻是她人生中一次稀松平常的舞台經曆,作為特邀小鼓手的第一次登台表演而已。正如茉莉作文所寫,這也隻是她當下所愛,未來還有無限種可能,佩服她當過聚光燈下的主角後又選擇坐回黑暗的台下當一名觀衆,鼓好每一次掌,「我還是更喜歡當觀衆」是多少大人無法坦然的釋懷和無法掌控的自在。當茉莉完成屬于她的第一次表演時,大人們也相聚在這一空間釋放自我,做回小孩,共同完成了與自我的和解與狂歡。

雖說是發生在上海地域性的故事,但上海的地域屬性卻相比導演前作《愛情神話》肉眼可見地削弱了,放大的反而是中國化、本土化的共通性與普遍性。反言之,《好東西》又的的确确該發生在上海,老洋房、Live House、《明天會更好》、結尾三人的Cosplay、胡醫生(已經成了形容詞hhh)等,如放置在其他城市則又少了些韻味和說服力。

當然,《好東西》也不是沒有瑕疵的,比如小馬可以有空間塑造得更立體、更有魅力,才能讓鐵梅心動并決定進入一段關系這一事實更有說服力。

但又有什麼關系呢?能讓你開心的就是《好東西》!我依然愛這個「全太原最幸福的小孩兒」!

或許電影裡的世界太過理想化,但「改變世界」的願望得從敢想開始,電影構築的世界能被觀衆看到、讨論,就有可能成為現實,畢竟,「理想是世界的主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