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定義悲劇,是冷淡的色調下催人淚下的故事,還是舒緩悲情的音樂下令人惋惜的人生?看客将自己定義的悲劇往往融入自己腦海裡想象的生活,意念裡承受不了的開端過程乃至結局的心情,強加給故事裡的人,可是悲劇和幸福一樣,是個不同角度不同解讀的主觀詞語,而《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所謂的“悲劇”故事,其實不然。
《海上鋼琴師》是以講述人麥克斯回憶中的1900和現實中麥克斯追尋1900下落兩條主線交叉進行,時空的穿梭将我們帶入1900的人生,這個被遺落在貴族船室的棄嬰,被好心的煤炭工發現并且收養,煤炭工養父外表粗犷,内心單純,讓1900有了相對完整的童年,可是1900八歲時,煤炭工因為意外去世,他再一次成了孤兒,卻也在唯一可以寄托感情的鋼琴上展現了天賦,因為音樂結識了小号手麥克斯之後,從未走上過陸地的1900因為對一位上過船的姑娘産生了感情而準備,卻在走上舷梯時産生了恐懼,林立的高樓,彎曲的道路讓他害怕,最後毅然決然的返回了船上。
不久爆發了戰争,1900所在的船因為年久破舊要被實行爆破,麥克斯也在這時尋找到了1900,并且極力阻止,卻被拒絕,最後船與1900一起在麥克斯眼前被爆破,消失在了茫茫的海面。
心甘情願不為“悲”
到底什麼樣的命運算得上喜?腰纏萬貫,還是名利雙收?什麼樣的命運又算得上悲呢?一貧如洗,還是聲名狼藉?其實命運不應該是在我們死後,别人給我們的按照通俗的标準給的或喜或悲的評價,而應該是自己内心所追求的,所喜歡的,所需要的,哪怕到生命的盡頭,也無怨無悔的心态。
1900的命運在許多人看來,應該是悲劇的結尾,幼兒被遺棄,生活在底層,又失去親人,英年早逝,可是在1900的世界裡,被遺棄後他擁有了更好的愛,失去親人後鋼琴給了他平靜溫暖甚至激情,選擇和船一起消失也是自己找到了最後的歸宿,所以在旁人看來他惋惜而又悲慘的命運,其實恰恰是他人生最好的過程和結果,而1900也是這忙碌又複雜的世俗之外,最清醒和幸運的人。
正如1900對麥克斯說的:“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裡,什麼東西都有,唯獨沒有盡頭”,而這個沒有盡頭的地方,不僅僅是他眼中的那一座城市,這個城市可以無限引申到世界的各個地方,我們每個人看似過着普通的,不為大衆所熟知的平凡的生活,但我們無時無刻不被這世俗蜿蜒的路,複雜的情所累,讓我們不得不為了剩下的幾十年漫長人生而承擔着,奔赴着,但這是我們逃不脫的命運,相比之下1900就絕對算是幸運者,一個能看到盡頭的客輪,永遠不會變換的地點,一架在自己手中跳舞的鋼琴,客輪就是他腳下的沃土,是他的家鄉,是他的地球,而這個“地球”,小得多,也簡單的多,所以1900的人生,單純的多,樸素的多,滿足的多,而這個把生命綁在客輪上的鋼琴家,也一定會和客輪一起消失,這是悲劇嗎?不是,這是一種應該自然發生的事,對于1900來說,一定覺得心甘情願,理所當然。
掌控人生不為“悲”
生活在世界上,大部分人其實都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他們或是順流而下,或者被打磨的珠圓玉潤,适應不代表喜歡,而這是社會的洪流下我們必然所要做出的改變,是我們踏進“上帝的琴鍵”,必然要彈出的節奏,如果你是那個錯的音節,定然會被淘汰,而1900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其實很幸運,因為有機會去選擇是否掌控還是冒險,
“琴鍵有始有終,你确切知道88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它并不是無限的,而你,才是無限的。你能在琴鍵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能輕松應對,而你現在讓我走過跳闆,走到城市裡,等着我的是一個沒有盡頭的琴鍵,我又怎能在這樣的琴鍵上彈奏呢?那是上帝的琴鍵啊!”
這個在音樂上極具天賦的鋼琴家,沒有過目标的努力就開始在鋼琴上行雲流水,如果把他放進陸地,那定是超越許多人,成為焦點的存在,可是他卻志不在此,他用鋼琴寄托感情,排解寂寞,對那些來幫助他成名的報道毫不在意,而真正觸動他心靈的就是當他為了一個心動的女孩走上舷梯的一瞬,那個讓他無法掌控的世界令他感到了深深的恐懼,而他這時候也猛然的意識到,女孩屬于那個讓他恐懼的地方,那個讓他未知,不敢掌控的地方,而這種恐懼,已經蓋過了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所以他放下了自己懵懂的春心,也放下了對大陸的探索,他“懦弱”的選擇了不踏進那片沒有盡頭的“琴鍵”裡,而這種能掌控自己人生的行為,又何來悲劇之說。
許多人看完這部電影的評價都是“故事悲傷,潸然淚下”,可是如果把主動權交給主人公1900 ,他其實是有自由的選擇,而自由的選擇無論東西,定然也是順心遂意,哪怕他放棄了心儀的姑娘,放棄了遠方的世界,權衡輕重,這不應該稱為錯過。
客輪是他的陸地,大海是他的歸宿,他生活在讓自己踏實的陸地,演奏者讓自己喜歡的鋼琴,歸宿到屬于他的大海,這又何談悲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