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來拉屎的吧?”

很多人知道《城南舊事》都是通過這句台詞。

...

《城南舊事》是新時期散文式的電影。

改革開放後,思想大解放,不再追求三突出,不再被階級鬥争的框架所限,第四代導演走出了牛棚、馬圈,十年的封閉并沒有讓他們對藝術失去渴望。

外來的外國先進電影,自己天馬行空的創新,讓中國電影在十七年後又迎來了向世界電影靠近的最好時期,《城南舊事》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

《城南舊事》具有散文的優美、含蓄,情景交融。

片中處處充滿童趣,如破敗的房間裡,房梁上用闆凳做成的秋千,地上叽叽喳喳的小雞,三兩物件便讓斑駁變得歡快。

...

還有夏天的樣子,沒有過多渲染,隻用簡練的鏡頭,一氣呵成。

如在陰涼處吐舌的狗,陽光裡奏鳴的知了,屋檐下酣睡的小販,幾個鏡頭,不需多加烘托,盛夏的景象就浮現于銀幕。

...

除了白描,片尾的比興讓電影的悲傷淡了一些。

小英子的父親因病去世,宋媽跟丈夫回了老家,這對于才七八歲的英子來說,是極大的打擊。

但導演沒有讓角色淚流滿面,而是用七次重複的紅葉鏡頭,宋媽的不斷回頭,英子呆呆的回望代替憂傷。

因為紅葉像思念,念人念物念那年,回頭、回望是告别,告别玩伴、告别故人、告别家鄉,告别被迫長大前的年華。

...

在景别上,《城南舊事》中的鏡頭大都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寫,後兩者尤多。

之所以運用大量近景和特寫,是因為有英子,《城南舊事》是她的童年,她的回憶,這兩種景别可以讓主體突出,避免背景喧賓奪主。

特寫還能夠細微地表現英子的面部表情,描繪她的内心活動,并将此情緒傳遞給觀衆,讓觀衆具有感同身受的視覺感受。

這是《城南舊事》的幸運,如果沒有英子的扮演者沈潔,一臉的天真無邪,爛漫可愛,《城南舊事》會暗淡許多。

...

在結構上,《城南舊事》脫離了戲劇式結構,以倒叙的方式開篇。

用主人公小英子的心路曆程結構電影,雖模糊了時間線,但春夏秋冬四季清晰可見,這也是小英子成長的過程。

...

夏,炎熱,小英子遇上了好朋友妞兒,瘋子秀貞。

春,希望,小英子碰上了小偷,還不知道什麼是好人和壞人,但宋媽的遭遇讓她淺淺地明白了像宋媽丈夫這樣的人是壞人。

...

冬,寒冷,小英子學業進步,但父親卻病入膏肓。

秋,蕭瑟,小英子懂了離别的傷感,因為愛她的父親再也看不到她的笑容了,疼她的宋媽要回鄉下了。

小英子眼睛裡的光不那麼亮了,她還小,父親說她你不懂,宋媽說她你不懂,母親說她哪有那麼多為什麼。

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盡管小英子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情緒,但她能看到别人的變化,這就是她的懂,她懂舍不得,她懂她要長大,她懂要做一個好人。

...

故事之外,《城南舊事》的畫面很燦爛。

裡邊有很多小時候的事兒,養小雞,學駱駝咀嚼,和朋友無憂無慮,酷暑蟬鳴,數九落雪。

...

除了極緻的優雅,影片還透着一股淡淡的哀傷,看完後怅然若失。

人生總要離别,知交半零落,在離别中快樂漸漸零落,小英子似暖陽,在我們的心底種下了一片陽光,這片陽光也許會被忘記,但她教會了我們陽光。

...

這份陽光的情緒就是《城南舊事》帶給我們的“情”。

現在電影中的“情”盡是虛情假意,充滿了商業氣息,隻想讓觀衆被感動,然後痛快地掏錢。

...

《城南舊事》中的“情”不參雜任何雜質,也沒有其他導向。

英子對宋媽的情,對小偷的情,對父母的情,對秀貞和妞兒的情,都是真誠的。

這也是這部老片子能夠經過時間的沖刷依舊可以煥發生機的原因之一,第四代導演遭受了那麼多苦難,仍然能夠拍出這麼純粹的電影,難怪觀衆會喜歡。

可惜的是,中國電影真是好多年都沒有進步,反而越來越退步了,畢竟在電影中連人情味都找不見了。

...

尤其是片中的鏡頭大都是平視的,較少俯視或仰視。

因為這是小英子的世界,用她的視角去看待小時候發生的一切,秀貞、妞兒、小偷、宋媽,都是她眼裡發生的事兒。

...

小孩子不知利弊,隻看好壞,任何人在她眼裡都是一樣的。

大人眼裡的瘋子也好,衆人口中的盜賊也罷,她都一視同仁,可時局的動蕩,世事的變化,總讓她被迫看到階級的參差,時代的不堪,人情的冷暖。

...

...

...

小偷為了供弟弟上學,出來偷東西,還了之後還是進了監獄。

學生們搞革命,在父親嘴中明明是進步的,可為什麼會被遊街槍斃。

宋媽待人和善,一心想讓孩子有吃有喝,家裡過得好一點,但她的兒子死了,女兒不知在哪。

...

小英子看到了這些,她有不解,也有落淚。

但他們給小英子的反饋是微笑,眨眼和真情,所以小英子的臉上也一直帶着如沐春風的笑容。

因為小孩子會把一切不好的事情,在睡過一覺後統統忘記,那些不快樂都是成年後的回憶。

這都是那個年代發生的事,有好有壞,導演吳贻弓沒有因為主角是小孩就刻意回避。

...

這也是第四代導演共有的寫實主義,一切都追求真。

《城南舊事》中的街道、胡同、庭院,角色的服裝、造型,人物的動作、叫賣,都力求還原民國時期的老北京。

...

那個時代很亂,插标賣首、屍橫遍野是常事。

可《城南舊事》的現實主義是英子的童年,即使影片還是不可避免的點綴了幾處悲慘,但整體上的離愁别緒還是淡的。

這是導演的不忍心,也是導演的别有用心,他讓童年停留在美好的記憶中,但也讓童年在不同的世事中長大。

...

因為導演拍的不是一個人的童年,而是所有人都能找到共情的童年。

那就是“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扶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崖,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别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