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冢治虫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与七十年代初曾制作了三部尺度偏大的动画,分别是《一千零一夜》(1969)、《克娄巴特拉计划》(1970)、《悲伤的贝拉多娜》(1973)。这三部动画,尤其是《悲伤的贝拉多娜》不能带作简单的色制品。《悲伤的贝拉多娜》艳丽悲伤的画风,重新演绎了米什莱式的“反对中世纪权威”。但我认为类似于《苔丝》式描绘女性苦难的作品并不算好,尽管《苔丝》发表时也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强迫”、“侵犯”是无声,他们试图撕裂个体,又试图掩盖自己的罪行。色情的禁忌在一瞬间敞开,之前就紧紧地闭合。没人想谈起“它”,但“它”又在冥冥之中进行着。
电影《一千零一夜》至少缝合了《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乌木马的故事》、《牧羊人的故事》等故事。电影中阿拉丁试图建造一座最高的通天塔,他强行征收劳工,逼迫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完工。塔以极快的速度完工,又在一瞬间倒塌。这座世界上最高塔,在顷刻间化为乌有。这段剧情的原型应该来源于巴格达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巴别通天塔”。巴别或巴比伦在希伯来语中的解释是“变乱”,在巴比伦语中的解释却是“神之门”。两种语言中存在截然相反的解释,实在令人费解。缘由可能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灭掉犹太国,摧毁犹太首都耶路撒冷后。强迫整个犹太国人迁徙,逼迫他们劳役,这就是著名的“巴比伦之囚”。尼布甲尼撒二世在经中的结局也十分凄惨。晚年他像一只食草的兽,不断哀嚎,不断哭泣,在胡言乱语中死去。
电影《一千零一夜》中阿拉丁是一名买水工,他在奴隶贩卖交易上迷上了奴隶米丽安。而在原著中阿拉丁只是一个懒散成性、放荡的穷小子,他的一无事处最终气死了父亲裁缝穆斯塔法。他的愚昧害得自己被魔术师诓骗。《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主角从不是好人,他们愚笨,使得一手阴谋诡计。用诡计骗取财富,夺取地位。电影中的阿拉丁的历程可分成八个阶段,(1)阿拉丁在巴格达城;(2)阿拉丁与四十大盗;(3)阿拉丁在蛇岛;(4)阿拉丁在巨人岛;(5)阿拉丁与魔船;(6)阿拉丁成为首富;(7)阿拉丁成为国王;(8)自我放逐的阿拉丁。阿拉丁在巨人岛的故事,改编自辛伯达的第三次旅行。辛伯达和商人们闯入巨人岛,一部分人惨遭巨人残食;一部分人跳海;更多人被砸死;最后仅辛伯达一人生还。
阿拉丁已经够不堪了,只是其他人更加不堪。阿拉丁前半部分是人,狂风中趁机夺走米丽安;盗取四十大盗的财宝;沉迷于蛇岛的纵欲。中间是兽,用诡计夺取王位;建造通天塔;强娶贾丽斯。最后又变成了人,抛弃一切荣耀和财富,自我放逐。
《克娄巴特拉计划》是三部曲中资源最难找的一部,也是最有想象力的一部。可是想象力却是建立在魔改历史之上,手冢治虫将克莉奥佩特拉与凯撒、安东尼之间的交流,也是托勒密王朝与罗马的交涉称为“克娄巴特拉计划”。“克娄巴特拉计划”其实是外星人降临地球,试图改变地球的历史走向。然而所谓的“改变历史变向”就是让克莉奥佩特拉诱惑凯撒啊?我不认为手冢治虫的作品有女权主义倾向,《悲伤的贝拉多娜》中贝拉多娜死后化为女巫,却未对生前伤她的人展开什么实质性的服仇,仅仅只是骚扰。她血色的悲伤再次被撕成一片。《火鸟·黎明篇》中塑造的邪马台女王卑弥乎出场已是晚年,为得永生她征服了主角所在的熊袭国,只为得到火鸟。为了火鸟,她不惜放逐自己的弟弟。神箭手射死火鸟后,却发现火鸟只是一具空壳。卑弥呼最终没逃离死亡的命运,死在火鸟身边。她死后,火山爆发,火鸟在火焰中复生。邪马台王国灭亡,大和王朝建立。相比大将猿田彦与明知的弟弟,卑弥呼终究是负面大于正面。

附米什莱:《女巫》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