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被嚴重低估的姜文作品,屬于中國近現代史的魔幻現實主義隐喻。将它具象化,便成了《讓子彈飛》;将它抽象化,便成了《太陽照常升起》。
面對過去的曆史、當下的現實、和未來的革新,姜文在拍這部電影時一定想了許多許多,但他最終隻拍了一半内容出來,另一半留給觀衆去想象,從而使整部影片達成了作者——作品——觀衆 三位一體的新戲劇模式的互動型遊戲,所以某種意義上講,太陽是一部中國影史上的《喧嘩與騷動》。不僅如此,太陽還是一部行為藝術合集,故事的情節以一種反理性思維邏輯的、攪亂了現實與幻想的方式娓娓道出,六個主要角色和很多視覺元素似乎都各自象征了一些東西,但每個人都沒有給出全部的答案,這可能是一種表演風格的僞裝,也可能是一種不容置疑的事實。我們可以将劇情理解為一種意識流的叙事表态,是一種把故事打碎了後而又重組的非線性叙事的多視點的龐雜交錯,也可以理解為多種曆史視點的互相交織後的時代洪流下個人命運的總和。我們可以将它理解成政治曆史的隐喻圖卷,也可以用一種無能的想象把其隐喻元素全部結構化,它可以是人的主體,也可以是作為客體依賴于社會寄生的存在産物。每個人物與其說是一種通過文學化加工後的戲劇角色,毋甯說是姜文将所有人物化為了一種曆史的暗示,它們被賦予了一個個所謂的意義,意義背後又包含着對社會主義革命的反思。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本片的曆史是人民的記憶與書本曆史的結合。最終時間線回到了五十年代,那個老大哥被修改的時代,那個五年計劃和大躍進時代滾滾向前的時代。夕陽的逆光下,火車奔而前去,留下了社會主義的新人以一種“太陽”的希望姿态咕咕哭喊着,經曆了如此多的腥風血雨,一輪新的故事又來了,這便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的誕生,新一代青年從過去走向未來的當下過程,是漫長的自禮治到法治的社會曆史演變。它可以用唯物主義理解,也可以用唯心主義理解,但歸根結底還是應該用唯物主義來理解。共産主義是薪火相傳的,它過去曾被熄滅,但天一亮,它又回來了。因為無論過去是什麼,未來總是新的,而我們還在當下,眼見着太陽照常升起……

(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無産階級文化藝術作品,但作者想的太多太多了,以至于時間的概念已然被抛棄,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思考,和一些文學空間上的留白。他好像說了很多,但又好像什麼都沒說。以上便是我反邏輯的矛盾的胡言亂語,至此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