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4,遠超預期得好,多層次上的優秀作品,盡管有些許清晰和直白說教之處。即便是商業大片,這套我吃了,心一狠甚至可以打個五星。
既有傳統西部/黑幫片的神話氣質和搏鬥情節,又融入了中國的俠義,而且是在大陸背景下拍出來的,别有一番風味。
ps.火車作為旅途中的工具(泰坦尼克或苦月亮的船也是同理)既有室内空間上的封閉性,又有内外聯系的可能,因其形式速度還有危險性,最終旅途的時間和影片的終始相吻合。
技法:
劇本、聲音、動作、光影、剪輯,都經過精心設計,很抓人-即便煽動性強,卻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和緊張感。實際上情節充滿了設計和巧合編織,視聽也極盡人為渲染和不加節制的表現。我可能會盡量抵制這種風格化和浪漫化的處理,但我還是接受了,因此我想問:怎麼能做到視聽效果不讓人反感-最好是有即時的快感、還能使内容不淪于空洞-相反使之連為一體、深化沖擊力,又不失深厚的餘味?
懸疑片要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是否要揭曉,如何揭曉,揭曉之後怎樣?懸疑設定要慎用,不能無端地故弄玄虛,也不能一根線吊到最後。但同時還應該避免訴諸簡單粗暴地決鬥或大白。
本片同樣不能避免這些問題,但不完全落于窠臼。當經過一次次反轉和波折後,反派終于棄暗投明、黑道老大在警察面前暴露時,我們猜測是否就歸于這樣的大團圓結局?尤其是接着還包的場面配上煽情的流行歌,仿佛又要達成閉環。好在沒有在此結束,警察和女主在飯館見面,蒙太奇交代了男主的死因,“我老婆和你很像,懷孕時生怕孩子缺了營養”,人性的相通超越了黑白兩道的二元對立,實現了統一和升華。
語言/對話上,鮮活有趣但還是有一點造作和說教的痕迹。如羊和狼的比喻,這種黑話是否應該過度強調?那句“輸了手藝殺人,那才是丢了面子”往好了說是精準到位,往壞了說就是作文式的點題-不夠自然。同樣的,構圖和光影也有此類問題。
内容和結構:
故事發生于再平常不過的現實角落,而舉手投足間都是潛伏的心機與智勇博弈。這重張力造就了懸疑氣氛和深層意蘊:(傻根純真的眼裡)在風平浪靜的生活表面下(黑道的視角/觀衆眼裡)各派權力暗流湧動。
故事主線是女主在佛的指引下渴求救贖,内心中的善惡不斷糾葛。在個體身上體現為冷面和真情的張力,而在不同角色的視野中又得到了外化表現,體現為善惡、陰陽、真假的雙線交縱。
因此故事看似是零散、碎片化的,實際還是二元辯證推動的。這樣趨于宏大而僵化的編織整合不可避免地抹殺了時間的流動以及微觀的自然體驗。即便有震撼力和共鳴,依舊是外在安置的-缺乏内在自發的動力,類似于愛森斯坦的吸引力蒙太奇,仿佛是一台運作精良的儀器,用來引發特定的情緒。然而過于平滑緻密,欠缺一點現實性的缺口。
人物和主題:
本片讓人聯想到《幸福的拉紮羅》,拉紮羅-上帝,傻根-佛,兩組互文都象征着人物超脫時世的聖愚品性,不過前者的結局顯然更為現實和殘酷。
正如片中劉德華和劉若英的對話,究竟應當如何對待不設防的善人?因而最終電影抛給我們的問題是,到底要不要信任彼此,應當用惡來度量他人,還是天真地相信一個無賊的世界?此外,究竟誰傻?是有心人把風浪擋在外面,用善意的謊言瞞天過海圓了這位孩子的一場夢?還是善人自有神佑,(不管是有意無意的)忽視了那些陰暗處的蠅營狗苟,因而降維打擊、不戰而勝?
事實上,片中所有人都是認真的,隻不過存在認知層次的差異,這也是趣味和可信之處的根源所在。
25.4.29于北影